文章ID | 時間 | like | comment | 內容 |
---|---|---|---|---|
3711710722283463 | 2021-02-27 10:16 | 1 | 0 | 市場過於集中的風險... 大家多吃鳳梨吧!
分享 陳吉仲
【中國片面暫停我國鳳梨輸入,敬請國人作伙相挺臺灣農民】… 更多 昨天傍晚我們收到一個令人非常遺憾的消息,中國海關總署在完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單方面通知從3/1開始暫停我國鳳梨輸中,理由是臺灣的鳳梨有害蟲。我國鳳梨年產量約42萬噸,2020年迄今輸中總計6,200批;而接獲中方通知不合格的僅13批,總量141噸。換句話說,我國鳳梨輸中的合格率高達99.79%,在正常的國際貿易實務裡,這樣的合格率已經達到高標,且依國際正常做法,少數不合格的個案也可在當地以燻蒸方式處理即可輸入,實在令人不解中國為何會以此理由,片面暫停我國鳳梨輸入。 我國農產品出口檢疫向來遵守國際規範,按照輸出國家的要求來執行。去年10/19,我們進一步採取輸出檢疫強化措施,此後再出口中國的鳳梨就不曾接獲中方的不合格通知,合格率100%。但中國卻選在臺灣的鳳梨產季即將開始前,突襲式暫停我國鳳梨輸入,這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國際貿易的考量。我們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致電中方窗口表達關切,但中方未接電話;我們也已透過我方窗口正式行文中國海關總署表達關切。 與此同時,我們也已全面啟動完整的因應措施,目標是要確保臺灣鳳梨的產地價格維持在過去2年的平均水準之上。為此我們要將臺灣鳳梨外銷到中國以外市場3萬公噸、多元加工利用2萬公噸,並同時發動國內超市、大型量販通路、傳統市場、餐廳及全國各鄉鎮市地區農會共同採買最優質的臺灣鳳梨。我也要請所有的國人同胞多多消費,用最具體的行動支持臺灣農民面對中國不合理的對待。
|
3693197584134777 | 2021-02-23 00:42 | 13 | 1 |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Markthal市場被稱為歐洲最美的時尚菜市場 , 從設計圖看來,「台南新化果菜市場」變身後也可能是亞洲最美菜市場咧,很令人期待~ |
3657363681051501 | 2021-02-08 12:00 | 7 | 0 | 台灣與印尼21日簽署智慧農業科技合作備忘錄,由台灣與印尼2大集團公司代表簽約,把台灣智慧農場的技術輸出印尼,第一階段將在印尼生產台灣品牌的火龍果。(內文) |
3647932221994647 | 2021-02-04 19:40 | 14 | 0 | 110年度提供新進農民之農業經營準備金,經審查符合資格條件後,將給予最高2年合計36萬或72萬元的農業經營準備金,按月給付1.5萬或3萬元的準備金,以穩定新進農民經營、發展茁壯。(內文)
分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10年度『農業經營準備金』準備開放申請囉!👏 #提供農民農業經營準備金 #降低風險 #穩定經營 📍申辦時間:2月17日起至3月16日止皆可申辦<br> 📍申辦資格:農業公費專班畢業、農業相關科系畢業或經其他農業專業訓練具農業經營技術之新進農民參與。<br> 📍申辦方式:<br> 本次採線上方式申請,請至農業經營準備金線上申辦整合系統(https://www.yfreserves.tw/)… 更多 辦理,諮詢請撥打免付費專線(0800-508-598) 。 110年度提供新進農民之農業經營準備金,經審查符合資格條件後,將給予最高2年合計36萬或72萬元的農業經營準備金,按月給付1.5萬或3萬元的準備金,以穩定新進農民經營、發展茁壯。 ✔️歡迎有興趣的新進農民洽詢~ 106年起推動新農民培育計畫,截至109年已累積培育達12,476人,未來將持續培育優質青年投入農業!👍 詳細資訊在這邊喔👉https://pse.is/3c4yrs #農業經營準備金
|
3641003486020854 | 2021-02-03 18:29 | 4 | 0 | 貿易統計顯示,日本的地瓜出口量(包括乾燥和冷凍在內)2019年達到4347噸,增至2009年的10倍。2020年1~9月同比增加2成。出口到香港等亞洲地區的佔到9成以上,並開始進入北美和歐洲市場。(內文) |
3640980336023169 | 2021-02-02 19:16 | 2 | 0 | 玉米的國際價格一度達到7年半來的高點。主要原因是美國和南美等産地的高溫乾燥導致的減産預期,但在需求方面出現的2個變化也將推高行情。那就是中國的玉米進口量激增和拜登政權上台後美國推進生物燃料政策。(內文) |
3640955569358979 | 2021-02-02 00:43 | 9 | 0 | 智慧農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代的「精準農業」:根據環境數據與觀察農田裡的資訊,以最少資源投入從事農業生產的決策支援系統。隨著數位時代來臨,精準農業也發展出各項科技如:務農機器人、無人機、衛星影像IoT、手機應用程式、以及機器學習等技術。但30年過去了,有多少科技真的「落地」成為農民務農的工具?或仍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