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14-09

文章 留言
689781851105602
時間:2014-09-12 16:28
先前曾經向大家介紹過兩篇唐寅特展的專文,在特展接近尾聲的時刻,再摘錄一篇由策展人之一發表在「典藏古美術九月號」的專文,作者以唐伯虎一生為軸,輔以各期作品,串起這位天才才子對於人性的體悟,以及世情的細膩觀察。推薦給所有對唐伯虎有興趣的朋友,以及想要更了解唐伯虎的人。 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鄭淑芳)1/3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及魯國唐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卒於世宗嘉靖二年(1524)。
  父唐廣德開設食肆,家境小康。成化二十一年(1485),錄取為府學生員。孝宗弘治六年(1493),父親與妻子躡踵而沒,翌年母親過世、妹自殺。… 更多
  早經家難,使他意志消沉;後幸得祝允明鼓勵,發憤苦讀。弘治十一年(1498),參加應天府(南京)鄉試,高中榜首「解元」。次年(1499)於北京會試中,卻遭科場橫禍,無端捲入朝廷鬥爭,經歷鐵窗羈囚、嚴刑凌辱之苦;出獄後貶謫為吏,恥不就任,靠鬻文賣畫謀生。
  寧王朱宸濠厚禮聘之,他察覺寧王有異志,佯狂而歸,爾後終其一生,與客宴遊桃花塢中飲酒作畫。獨特的生命歷練,淬煉出他在藝壇上的傲人成就。
  唐寅藝事精湛,所繪山水、人物、花卉竹石,無不臻妙。本文則以唐寅遭逢人世變局,對於人性的體悟以及對世情的細膩觀察,藉由精湛畫技,呈現在仕女人物畫作上,或以象徵、隱喻和比興寄託等手法,將胸中鬱結之氣,轉化為圖像,如此「以畫自況心境」的表現手法,留予後人索驥唐寅心境的憑依。(待續)
本篇內容轉載節錄自「典藏古美術九月號」專文「★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姓名應為「鄭淑方」,特此致歉!
689791601104627
時間:2014-09-12 16:58
★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鄭淑芳)2-1
成就畫藝的人事際遇
本文人物畫的時間排序,主要依據《明四大家—唐寅特展》中的考證結果與定年,以此呈現唐寅不同階段的繪畫作品與生命樣貌。 ☆蘇州文苑領袖影響下的早慧天才:三十歲前的唐寅 (1470~1498)
  唐寅傳世畫作中,〈貞壽堂圖〉卷、〈對竹圖〉卷與〈雙松飛瀑〉軸等作品,經考證成畫於唐寅三十歲前。〈貞壽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北京故宮) 描繪周希正的母親面授二子的情形,白描人物用筆中鋒,筆劃規矩,形態簡要,墨線粗細變化不大,拖尾處有沈周、李應禎與吳寬等人題跋,推測唐寅結識沈周時間甚早,當不晚於是年;〈貞壽堂詩序〉出自李應禎 (1431-1493)… 更多 之手,李係景泰年間舉人,也是祝允明岳父以及文徵明書法老師;另次於沈周的吳派核心人物吳寬 (1435-1504) ,更是成化年間狀元,上述卷上題跋者,足證唐寅早年的養成教育,是在蘇州文苑領袖對他的賞識及提攜下完成。
  〈雙松飛瀑〉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畫夏日山景,高士臨江獨坐坡腳平臺,身形雖顯微小,但悠然自適的情態不言而喻。作者以細密筆法,表現草木華滋的山景,經營人物位置亦與沈周相仿,皆在溪流迴出的河岸或崖頂平臺佈景人物,筆墨風格大體接近沈周清麗細緻的樣貌。
歸納唐寅三十歲前的筆下人物,多沿襲吳派圖式,筆墨型態則接近「細沈」樣貌,王穉登評唐寅畫謂:「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唐寅早年山水人物畫作的筆墨型態與經營布局,說明了吳派與沈周的影響。在唐寅早期的山水人物畫作中,我們看見一位受到蘇州文苑領袖影響的早慧天才。… 更多
本篇內容轉載節錄自「典藏古美術九月號」專文「★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姓名應為「鄭淑方」,特此致歉!
689795697770884
時間:2014-09-12 17:15
★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鄭淑芳)2-2
  唐寅亦擅工筆重彩人物畫,〈陶穀贈詞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即屬院體精謹秀麗風格。此圖根據《南唐拾遺》,描繪北宋初年,陶穀出使南唐的歷史故實。陶穀(903-970)使弱國,態度傲慢,南唐遂令官妓秦蒻蘭假扮驛吏之女,以色誘之,兩人盡一夕之歡,穀填詞〈風光好〉相贈留念,詞云:「好姻緣,惡姻緣,只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弦,是何年?」… 更多
  作者以芭蕉、奇石與屏風,圍囿二人的天地,畫中腳翹三寸金蓮、蔥白纖指撩撥琵琶的女子,正是秦蒻蘭。樹枝搖曳舞春風,男女二人間,燭影搖紅,與題識中的「一宿因緣逆旅中」互相呼應,此圖如紀實攝影,呈現驛館偷歡的情景。此作完成時間當在唐、杜北京初識後數年,為唐寅三、四十歲間完成的中期畫作。跋文幽默道出「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字面雖是調侃陶穀莫因情事羞赧,實則對於「人性軟弱」寄予同情與同理心。在這件畫作上,我們看見幽默、溫暖的唐寅。
  唐寅三十歲後所作人物,已成為畫面的表現主體,呈現人物立體身型與仕女開臉三白技法漸形成熟,過渡至晚期的階段,更能精確掌握人物間的互動,形成畫面上整體、協調性的美感;所作〈陶穀贈詞圖〉、〈李端端乞詩圖〉與〈孟蜀宮妓圖〉,皆對社會邊緣性女子表達關注,將內心落魄失意的情緒,巧妙地隱藏在青樓女子無由自主的苦楚中,透過這些畫作,我們既看到涼薄世態下,心有戚戚焉的無助唐寅,也看到社會意識在唐寅創作中的呈現。(待續)
本篇內容轉載節錄自「典藏古美術九月號」專文「★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姓名應為「鄭淑方」,特此致歉!
689796817770772
時間:2014-09-12 17:20
★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鄭淑芳)3/3 ☆起伏後的沉澱與積累-自我風格的呈現:四十二歲後 (1511~1524)
  〈畫班姬團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椶櫚樹下,女子手執紈扇而立,惟庭前蜀葵道出秋涼寒意,應是以〈怨歌行〉詩中典故作畫;然與前作〈秋風紈扇〉相比對,〈畫班姬團扇〉仕女身軀已呈現立體感,且三白法技巧也已成熟,為唐寅傳世人物畫的經典作品。
  幅中題詩款署「徵明」,相傳文徵明習用「文壁」署書畫,據周道振考證,約四十二歲後始用「徵明」,文、唐同年,故此幅成作時間的上限,可定在四十二歲(一五一一)。畫中女子抬頭凝望遠方,淡定神情中瞥見一抹黯然,相較〈秋風紈扇〉,已無生猛火氣,應為事過境遷後的平靜懷想。
… 更多 唐寅宦海生波,早看透人世險惡;正德九年(1514),江西寧王朱宸濠重聘相邀,遂赴南昌,惟寧王意圖謀反,澆熄唐寅濟世熱情,翌年(1515)遂返蘇州。……當是以外境自況無所忮求的心境。畫中看淡世情、不再求取功名的唐寅,應沉澱於南昌歸來後。
  唐寅以癲狂行徑智脫險境,此舉與五代南唐大臣韓熙載(902-970)「瀟居夜飲」的避難哲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皆在政治危機中求自保。《味水軒日記》記載唐寅嘗以手卷形式作〈韓熙載夜宴圖〉,目前所知題為〈韓熙載夜宴圖〉的傳世畫作中,即有兩幅署款「唐寅」,分別以卷、軸形制作成,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為「重慶本」以及「台北故宮本」)。… 更多
本篇內容轉載節錄自「典藏古美術九月號」專文「★畫中唐寅~迭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作者姓名應為「鄭淑方」,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