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Museum

Month: 2020-06

文章ID 時間 like comment 內容
10156968568201193 2020-06-28 11:00 516 9 7/12 (日) 都會自然美學—戶外行腳作畫 今年暑假跟著北鳥老師(巫佩璇)一起走出家門,親近隱藏在都市巷弄周遭的自然風光,感受南門園區內的青草花香,觀察紀錄葉片花朵的自然型態與生理結構,最後完成整株植物的科學繪圖吧。
前往瞭解活動內容與報名👉https://reurl.cc/D9kg15 時間:2020/7/12 (日) 10: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小白宮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費用:免費,需購票入館
人數:每場20人 (限網路報名,不開放現場報名)
適合對象:一般民眾,本活動需長時間專注力,建議12歲以上。 #NTM #臺博館 #繪自然植物繪圖工作坊
10156965928951193 2020-06-26 20:17 352 2 【虎寶日記173】你不知道的博物學家 🔍 #踏查臺灣的動物採集高手 #菊池米太郎 日治時期是臺灣特有動物發現的黃金年代,原因在於1895年前博物學調查活動,因清朝官方勢力範圍不及中、高海拔地區,西方博物學家多半無法侵入原住民傳統領域。因此臺灣中、高海拔地區的特有物種直到日治時期才被大量記錄、發現。… 更多 菊池米太郎(1869-1921)是日本時代臺灣最著名的動物採集者,擅長鳥獸採集與標本製作,足跡遍布臺灣山區與離島,對於鳥類分布與習性有深刻的觀察,能依鳴叫聲分辨種類。臺灣許多特有動物都由菊池米太郎所發現,例如 #白面鼯鼠、#臺灣森鼠、#盤古蟾蜍、#菊池氏龜殼花 等,所採集的標本在博物館仍留存至今。 1906年第一次踏上臺灣,為標本商人歐斯頓採集臺灣特有的新種神祕鳥類 #黑長尾雉,他深入阿里山的塔山地區,採集到全世界第一隻完整的黑長尾雉雄雉,讓世人得窺其全貌。 1908年加入博物館動物部門後,負責採集與標本製作,採集對象以鳥類及哺乳類為主,其次為蛇、魚、龜、蟹、蝦等動物,博物館陳列的動物標本幾乎出自其手,某些藏品則收藏於日本及國外各博物館🌎。 #每週五虎寶日記上線
#一起認識博物學家
10156962916086193 2020-06-25 15:36 197 9 【外語導覽員培訓計畫—暑期招募開始】
即日起至7月2日截止,限大專院校學生。
📣Recruitment Announcement for the International Docent Team📣
National Taiwan Museum to recruit students as virtual docents (Deadline: 2 July, 23:59 p.m., UTC+8)… 更多 由於疫情使今年春季的外語導覽員培訓計畫暫緩,隨著暑假接近、許多藝文活動開始開放,我們要來招募新成員囉!只要是大專院校在學生、英語能力符合本計畫要求即可報名。
本次為了能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參與,也開放海外學生遠距參與!我們將不只深入認識臺博館與台灣的歷史文化,也將討論疫情對各地的博物館與都市生活帶來的影響,希望能藉由本計畫課程新增線上課程與線上研討會的方式,連結各地愛好博物館的青年。
This summer we are to recrui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a new batch of docents. As we used to train students to give physical tours, this year we've considered the global situation and plan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We would like to connect students overseas, making our course available online and… 更多
10156962628356193 2020-06-25 11:57 479 12 #還在戰南部粽北部粽嗎
【永續夜飯計畫端午特輯—東部粽解謎🔎】
端午連假第一天,許多臺灣人紛紛返鄉過節,相信下一步大家就要開始在網路曬自家的粽子了。 當大家還在爭論南部粽北部粽哪個好吃時(中部粽表示:),臺博館要來跟大家曬一下「東部粽」! 西部的朋友們到花東玩的時候可能有機會買到一種原住民粽子"abai"… 更多 (阿粨),跟西部漢人的粽子相比,除了形狀不一樣外,阿粨外層由月桃葉包裹,裡面竟然還有一層「假酸漿葉」是可以吃下去的,而且吃完整顆阿粨後不容易脹氣,讓小編一天吃三顆沒問題,非常神奇。 今天,臺博館特別訪問台東魯凱族飲食文化工作者Aeles Lrawbalrate (溫秀琴)/Lily老師,來開箱其中一款東部粽——魯凱族的阿粨,阿粨其實是魯凱族最重要的節慶「收穫節」的靈魂食物,而且其製作過程完全採用生活周遭的素材,讓我們一起認識阿粨所蘊含的原民智慧與濃厚的情感吧! 看完影片後,也歡迎您在留言處分享你們家獨特的粽子唷~ -----------------------
📌「懂吃懂吃-年夜飯改造行動」微型展徵稿計畫:
​投稿期限:延長至2020/07/12(日)
1️⃣檢視並評量過去一到兩年間家中年夜飯的永續程度,評量項目包含:減塑、惜食、減少碳足跡、友善環境食材、傳承在地文化等五項。
2️⃣設計至少一道2021年的永續年菜,須至少符合上述五項指標中的兩項,將此永續年菜的內容(含預計使用的食材、製作方法、食譜)以250字左右說明文字與影像3張為投稿素材。🔗詳情請見活動網頁
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90097&request_locale=tw
-----------------------
延伸閱讀:
「大花曼陀羅煮湯 3人中毒」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621406
「台東縣政府假 酸漿介紹」
http://fresh.ownlines.com/inside.php?oi=35 -----------------------
受訪者:
南島咖啡部落廚房 負責人/Aeles Lrawbalrate(溫秀琴)
臺博館研究組副研究員兼組長/許毓純 博士
特別感謝:
植物科普圖解/謝昀臻 本計畫獲行政院環保署補助
10156960696341193 2020-06-24 19:01 161 0 一百年前,當博物學家們渡海初登島嶼時⛵️,他們眼中的臺灣山林是什麼樣子👁👁? 身處其中,心中有洶湧不絕的精彩感動,或有點滴難忘的回憶思緒? 第2季「發現臺灣 戲劇導覽」公開招募戲劇導覽團員,這次順利再度得到戲劇夥伴的支持協助🤗… 更多,陳韻文老師曾帶領楊逵文學館「戲劇教育x導覽種子」計畫,提供戲劇教育設計操作上珍貴的經驗,引領團員和觀眾間搭起連結。果陀劇場與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長期推動「活化歷史」專案,引導長者透過戲劇方式,活出高齡的無限可能,悉心經營青銀共演的團隊👩🌾。 你周遭有沒有熱愛藝術文化、並有志願服務熱忱的親朋好友🙋♀️🙋♂️,對戲劇導覽「演教員」「儲備劇組」「前臺服務」等服務工作會心動呢? 7/6「戲劇導覽」團員徵選開放報名中 https://reurl.cc/exbGWR #NTM #發現臺灣 #戲劇導覽 #團員徵選 #對象是高中以上學生和55歲以上的朋友
10156957574681193 2020-06-23 11:15 226 2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年代新聞-藝饗年代節目主持人田燕呢與策展人暨國立臺灣大學胡哲明老師介紹現正在臺博館南門館展出的繪自然特展,透過此次展出 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典藏奧杜邦繪製的"美國鳥類圖鑑"提到科學繪圖的獨特美感,通常生物繪圖,有一點點不一樣,它有一點科學性,多了一點成分。這可以說是科學繪圖,它比較獨特的一面吧。 youtube: https://youtu.be/IccUygCHdDY #NTM #臺博館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10156951938616193 2020-06-23 11:00 105 0 #淑芳老師說扁石髮 學名:Ulva compressa 藻體草綠色或黃綠色,管狀,膜質,由單層細胞組成之中空管狀體,稍扁壓,上部廣開,下部收縮細如莖狀,基部具有少量分枝。藻體高可達15~30公分,直徑1~2公分。表面觀,細胞排列不規則,細胞單核,具片狀葉綠體,內有1個澱粉核。… 更多 具有同形世代交替,孢子體與配子體外觀相同。孢子體為二倍體(2N),經減數分裂內產生具有4條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游出附著岩石上可萌發成配子體。配子體的每個細胞可直接轉化產生16~32個具有2條鞭毛的配子。由不同藻體產生的配子才能交配為合子,合子再萌發為孢子體。 生長在低潮線附近礁石上或石沼中。晚秋至春天為生長期,三月是盛產期。暖溫帶性海域,如韓國、日本、琉球群島、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浙江)、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洲、印度洋、大西洋等。臺灣產於全臺各地。 圖文授權/黃淑芳 ■黃淑芳老師簡介∣ 黃淑芳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研究員,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服務26年期間,共發表有關海藻之研究論文報告100多篇,其中有37種臺灣新記錄種,研究期間也為該館增加2,200多件海藻標本,其所著之《臺灣東北角海藻圖錄》曾榮獲圖書類金鼎獎、《海洋臺灣生態保育特輯》也獲得「好書大家讀」圖書獎。 #NTM #臺博館 #植物 #海藻 #黃淑芳 #國立臺灣博物館
10156951913576193 2020-06-22 11:00 277 3 #歷史的角步 具有儀式性紀念目的而設計的大廳,環繞著挑高的32根複合式柱(Composite Order),襯托出華麗高貴的氣氛,也呈現大廳崇高空間的效果。 2007年臺博館百年建築攝影比賽得獎作品 優選 林幼真─歷史的角步 #NTM #臺博館
10156951851286193 2020-06-21 11:28 548 8 #臺灣籍植物繪圖的先驅 #王仁禮JenLiWang老師 王仁禮 (1908-1988)是日本時期植物圖繪家中少見的臺灣人。他在16歲時,就受林業部(今林業試驗所)部長金平亮三僱用,為《臺灣樹木誌》繪製插圖。其間也受到推薦,到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進修。 王仁禮在1942至46年間受聘於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部,1950年受聘於林業試驗所生物科,持續為臺灣的植物分類與繪圖貢獻。 #博物畫裡的臺灣 #線上生態雜誌徵件 #即日起至6月30日
▶徵件報名👉https://reurl.cc/j7eeYm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10156943985006193 2020-06-20 11:00 237 3 【黃花著生杜鵑】 芳名“黃花著生杜鵑”,是如假包換的杜鵑花類,但卻是同屬成員中的異數,因為它只會附生,不會地生;只會高高在上,和開出濃黃色的花朵,這花色在省產的同類中,絕對看不到。 圖片拍攝日期:20200614
圖文來源:鄭元春提供 ■鄭元春老師簡介:… 更多 鄭元春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副研究員兼組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退休後,專心致力於通俗植物著作之創作與推廣,並於社區大學任教推廣通俗植物。相關植物著作達數十冊,重要著作包括《台灣的常見野花》《台灣的海濱植物》《常見藥草圖說》《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鑒》以及《植物Q&A》等書。 #NTM #臺博館 #植物 #黃花著生杜鵑 #鄭元春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10156947425556193 2020-06-19 21:34 453 3 【虎寶日記172】 你不認識的博物學家
 
你認識幾個和臺灣有關的博物學家呢?讓虎寶為大家介紹介紹…
 
博物學家🔍,親身實地調查,採集、觀察與記錄,用身體描繪下所見的世界,透過他們的探索,為自然留下存在的證明,也成為當代博物館重要的知識與典藏。
 … 更多
19世紀後半開始是臺灣博物學研究的大發現時代,其他國家來訪的學者們,透過物種的採集、分類、命名與發表,陸續累積了臺灣各種動植物的調查結果,也讓臺灣的自然與人文正式納入世界性博物學知識體系的一環🌎。
 
出身印度加爾各答的羅伯特.斯文豪(Robert Swinhoe, 1836-1877) 熱愛自然、被稱為開拓臺灣自然史第一人,在1856年首次踏足臺灣,並在1860年至1866年間擔任英國駐臺領事。由他命名或因他有系統採集而發表的物種範圍和數量均相當多,包括各種鳥類、哺乳動物、植物、陸生蝸牛、淡水貝類、昆蟲、兩棲爬蟲類、魚類等。1862年斯文豪在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會報發表臺灣哺乳類報告(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是臺灣哺乳類首次有系統的概括性介紹。當時記載了臺灣雲豹、臺灣彌猴、臺灣黑熊、臺灣水鹿等18種哺乳類動物。
 
臺灣也有不少以斯文豪命名的物種,例如由他採集發現,臺灣陸域體型最大的草食動物臺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ei),以及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 1804-1881)發表與繪製的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種小名swinhoii亦是源自斯文豪Swinhoe。
 
到了20世紀初以後,日本人取代了西方人,成為臺灣動植物調查的主角,開始進行更系統也全面性的調查…待虎寶🐯下回跟大家分享!
 
#博物學家發現的年代
10156944439991193 2020-06-19 11:00 140 0 #哲青老師看繪自然展與科學圖繪 藉由 #謝哲青 老師直播分享(38分59秒開始),引領大眾由藝術史切入,認識歐洲的博物學家們。透過他們觀察昆蟲、鳥類、動物、植物的科學角度,準確度與細膩度,瞭解這些博物學家、科學繪圖師們呈現不同面向的藝術史和影響力,與探索世界的另一種方式。然而,更進一步用藝術史深入瞭解當代臺灣科學繪圖的發展及島嶼上的科學繪圖師們。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謝哲青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更多 Taiwan Museum ▶徵件報名👉https://reurl.cc/j7eeYm
#博物畫裡的臺灣 #線上生態雜誌徵件 #即日起至6月30日 ⬇⬇延伸閱讀 🔹〈畫下「魔鬼的野獸」的女性〉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
➡https://reurl.cc/D9pp5E
🔹《美國鳥類圖鑑》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https://reurl.cc/qdqqxN
🔹鴨嘴獸/ 費迪南德.鮑爾
➡https://reurl.cc/R4ooaG
🔹犀牛/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https://reurl.cc/mnQbdG
10156944931236193 2020-06-18 21:50 249 2 NTM 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第二十五回 梅雨過後
 
2020 年 6 月 6 日,抵高雄柴山登山口時,天邊隱約有雷陣雨⛈蓄勢待發。也許山上的植物們正歡欣鼓舞吧?相較下,小隊成員們就有點剉,忙著把雨鞋、雨具給攢好,才小心翼翼地向柴山深處邁進。
 … 更多
對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口渴了,開水龍頭燒個水、找檯飲水機、或上轉角處的便利商店,就能輕鬆解決,很難想像將近半年沒有穩定水源是個什麼概念。柴山植物卻年年都得煩惱這問題,因中南部不像北部在冬季時還有由東北季風攜來的水氣,一旦過了梅雨季和颱風季,就是滴水難求的乾季了。
 
除了年雨量分布不均的問題,柴山本質上就是一座因地質活動而隆起的珊瑚礁岩,上面的土壤層並不豐厚。這對植物來說真是個挑戰,畢竟做為立足之地,石頭可比泥土要麻煩多了。
 
即使如此,很多植物還是靠著獨特的策略克服了逆境💡。一種常見策略是將每年長枝生葉、開花結果的階段限縮在雨季,一旦環境條件漸趨乾燥,立刻脫去全身不必要的家當(例如葉子)睡上一覺,直至隔年雨季的到來。所以,若要欣賞這些植物剛從古老珊瑚礁上復甦的姿態,就得把握每年的梅雨季💧呢!
 
雖然蚊子厚度不是蓋的,但梅雨後從珊瑚礁岩上醒來的植物,讓人印象深刻。其中當然有我們的老朋友 #魔芋… 更多
10156941295556193 2020-06-17 09:23 267 0 #賞心悅目的自然科學繪圖
#防疫新生活
#展覽線上看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 1785-1851)作為一名鳥類學家、博物學家,同時也是著名的畫家。奧杜邦最經典的代表作莫過於1827至38年間撰寫的《美國鳥類圖鑑》(The Birds of America)這套舉世聞名的鳥類圖鑑。… 更多 《美國鳥類圖鑑》收錄了435幅鳥類彩圖,其目標並非純粹在於工人辦識物種,更重要的是想要讓廣大的讀者看見美國的野生動物。 展覽中展示的書籍是國家圖書館藏,依照日本明星大學的原版書籍印製的複刻版。 圖片說明: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繪 【2020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線上生態雜誌徵件】進行中~
報名方式👉請至報名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00033&request_locale=tw)網頁附件下載簡章與報名表,填寫參加者基本資料、參賽作品說明、並回傳數位影像(限JPG檔)。有關報名與回傳方式、評審、獎勵詳細內容,請詳見活動頁面。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NTM #臺博館 #NanmenBranch #南門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國家圖書館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0156936406731193 2020-06-15 09:21 238 12 📝臺博館豆知識👉第7篇 樟樹 俗名:香樟、芳樟、油樟、樟木 形態特徵:灰竭色的樹皮有細緻的深溝縱裂紋。葉橢圓形,葉端尖,揉搓有樟腦的辛香味。2~4月開花,綠白色,又小又多。核果球形,熟時黑色。… 更多 生態描述:樟樹因樹幹上紋路分明(章),章字旁加了木字,就叫樟樹。清代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的說法是:樟樹的木材上有許多紋章,所以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才有「樟樹」之名。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樟」字乃是因其樹有香味而來的,由於「獐」與「麝」是相近的動物,而樟樹的香味甚濃,所以取名為「樟」,與動物的「獐」是一樣的意思。(參考文獻:莊溪--認識植物網站) #機智動腦一起來 #探索臺博館不為人知的秘密 #歡迎留言猜一猜 #隔天解答 你知道嗎?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一共有幾棵受到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保護的老樟樹? A 1棵 B 2棵 C 3棵 D 4棵 📢臺博館豆知識第7篇來解答:
C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一共有18棵樟樹,其中3棵是有牌照的,可至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網站去查詢。 樟樹根、木材、枝、葉均可提煉樟腦、樟腦油,樟腦供醫藥、塑料、炸藥、防腐、殺蟲等用;樟腦油可作農藥、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
10156933571931193 2020-06-14 11:00 404 0 #修復前的北門館
#戰後的鐵道部
#鐵道部廳舍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正式成立於1899年,當初使用原臺北砲兵工廠的南側傳統合院建𥲒作為辦公地點。隨著鐵道事業快速發展,原清末舊有房舍開始出現不敷使用的情形。1916年,在《臺灣鐵道》上有篇文章提到興建新鐵部廳舍的主要原因:清末舊建物已老舊毀損、以華美建𥲒突顯鐵道部的重要性、業務擴充需要、衛生保建及臺北市街美觀的考量。… 更多 1917年,鐵道部決定在原本辦公室地點的東側興建新廳舍,預定面積為672餘坪,由日本帝國議會贊助,於隔年開工。但是因為物價上漲之故,無法順利完成,1918年再次取得日本帝國議會贊助,才使工程順利進行,因此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從1918年7月開始到1919年3月底止,完成右翼部份;第二期從1919年6月開始至1920年1月底止,完成左翼部份。設計者為總督府土木局技師森山松之助,第一、二期待面積分別為358餘坪及215餘坪,經費為23萬8千與13萬9千日圓,承包單位分別為高石威泰(高石組)、住吉秀松(住吉組),材料主要用的是阿里山開採的臺灣檜木。 據臺灣日日新報之報導,鐵道部廳舍第一期完工後,除後汽車課之設計掛、運輸課之調查掛、工務課之設計掛之外,其餘部門皆搬入新廳舍。一樓中央走廊兩旁為運輸課庶務掛、列車掛與運輸課長室、庶務會計等,計有7、8間事務事。二樓同樓下設計,中央走廊的兩旁有許多事務事,包括新元部長室,其對面為庶務課秘書掛、工務課長室、汽車課庶務掛及汽車課長室,另外一半則繼續興建。二樓正中間花廳旁的房間為鐵道部長辦公室,花廳和鐵道部長室之間有門可以連結,花廳可能做為貴賓室使用。 #戰後北門館
#世紀重生
#臺灣現代化的序曲 #NTM #臺博館 #鐵道部 #北門館 #文化資產保存 #文化資產
#國立臺灣博物館 #BeimenBranch
10156930573066193 2020-06-13 11:00 331 0 #穩重可靠的金融基地
#勸業銀行臺北支店舊廈 古生物館(勸業銀行舊廈臺北支店)建𥲒為了加強高聳的氣勢,騎樓天花也和室內一樣桃高三層,使狹窄的廊道感覺更為高聳深邃,當陽光自檐𣞋下照入騎樓,廊道上便充滿了光影變幻的效果。天花用托樑做成一塊塊方形的藻井,四周鑲嵌卵舌飾(Egg and Tongue)圖案,中央垂吊著用來掩飾通風口的圓花飾浮雕(Rosette),通風口的作用在使屋頂有足夠的通風與換氣,以防止輕鋼架受潮腐蝕。 #NTM #臺博館 #土銀展示館 #古生物館 #文化資產 #NaturalHistoryBranch
10156928755161193 2020-06-12 20:25 154 0 【虎寶日記171】 臺博館防疫新生活 🐯
 
疫情趨緩,假日時好多朋友來博物館踏訪,
虎寶提醒大家,除了持續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管理,
來博物館參觀時也請配合以下措施,一起安心參觀喔!
 
1.入場前請配合測量額溫並完成手部消毒,若額溫超過攝氏37.5°C,將建議就醫,婉拒入場。
Visitors are required to taking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更多 hand sanitizing before entering the museum, those with a temperature of 37.5°C or above may not enter the museum.
 
2.入場民眾應全程佩帶口罩,或維持室內1.5公尺、戶外1公尺之社交距離。
Please wear a mask during your visit or keep from others of at least 1.5 meters indoors and 1 meter outdoors.
 
3.入場前完成實聯制資料登記。
Visitors are required to follow Contact-information-based Visiting Measures.
 
#防疫新生活
#防護從日常做起
#EpidemicNewLifeMovement
#PreventionCOVID19
10156927913996193 2020-06-12 11:00 231 2 #天然紀念物 「臺灣博物學會」於1911年成立,會址就設在總督物館裡,是臺灣成立最早的博物學研究組織。不僅是當時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等專業及業餘研究者的交流平台,更在1920年代向臺灣總督府提案推動了「天然紀念物保法」。所謂「天然紀念物」指的是自然生態中珍貴稀有的動物、植物、地質與其他應受保護的自然環境,此法目的在保育這些天然資產。… 更多 1930年,「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與「施行規則」正式在臺施行,並組成「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與指定事務,其中素木得一、尾崎秀真均與博物館素有淵源,先就各地提報的調查物件(計323項)進行書面審查,而後再進行實地調查與正式指定,並自1933年開始進實地調查與指定作業,且出版《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書》等資料。最後分於1933、35、41年指定了三批天然紀念物,共計正式指定19項天然紀念物,包括動物、植物、地質等面向,為日本時代臺灣自然保育的重要成果。 穿山甲
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本種較常見於低海拔的闊葉林或次生林地。夜行性動物,遇到𪯔害時身體會向腹部捲曲成球狀,以鱗片防禦。咱覺敏銳,以蟻類或地面土居昆蟲為食。近年則因棲地遭到開發成不連續分布,以及時遭獸鋏傷害而數量減少,為質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延伸閱讀:
《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 第六輯》,1940年3月5日出版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36/432
《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第六輯》以調查臺灣特有珍貴動物為主,並作分析建議列入臺灣總府督公告之天然紀念物名單。主要內容分為二大篇:水雉(日文漢字寫做“蓮角”,亦為現臺灣水雉俗名)及穿山甲。 極度瀕危穿山甲得救 從「中國藥典」除名,2020年6月10日
https://e-info.org.tw/node/225019
根據中國健康時報9日報導,最新版「中國藥典」中,除了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3個品種也未繼續收錄於其中。藥典編制大綱指出,野生資源枯竭的品種將被剔除,因此據信這是穿山甲不再被藥典收錄的原因。在此之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5日才將穿山甲保育等級,從原本的國家二級提高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即日生效。 #NTM #臺博館 #發現臺彎常設展與專書 #防疫新生活運動 #展覽線上看
10156922801896193 2020-06-10 13:28 139 2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防疫新生活運動
#展覽線上看 〈畫下「魔鬼的野獸」的女性〉 到17世紀為止,當時的歐洲人仍將昆蟲視為「魔鬼的野獸(beasts of the devil)」,並且對昆蟲的變態(幼蟲變為成蟲時的形態轉變)的過程一無所知。其中一位最早記錄下昆蟲的生命週期的博物學家、科學繪圖家,就是德國出生的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 1647-1717)。… 更多 1699年梅里安從荷蘭啟程,橫跨大西洋,來到南美洲的蘇利南。她在這裡畫下了熱帶美洲的植物、青蛙、蛇、蜥蜴等生物,並且在1705年出版了描繪蘇利南昆蟲的書籍-《蘇利南昆蟲變態圖譜》。 圖片說明:圖畫中人物即為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 1647-1717)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NTM #臺博館 #NanmenBranch #南門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10156917867036193 2020-06-09 11:00 90 0 #淑芳老師說阿拉伯松藻 學名:Codium arabicum 藻體深綠色,海綿質,殼狀,匍匐生長,有背腹之分,幼時扁平,老時有許多皺褶形成葉狀突起面,體高約1~3公分,基部以假根狀固著器附著。藻體內部由許多分枝管狀多核細胞交織構成髓部,側生的囊胞為圓柱形,直徑60~200μm,長為直徑的5-6倍,圍繞在髓部周圍緊密排列形成光合作用的柵狀皮層。囊胞中央有一大液泡,葉綠體盤狀,不含澱粉核。… 更多 無世代交替,無孢子體及配子體之分,植物體為單相二倍體型,無性生殖時,產生4鞭毛游孢子,或斷裂的分枝可形成新個體。有性生殖時,由囊胞的側面突起形成配子囊,雌雄異體,配子囊母細胞行減數分裂產生配子,配子在囊內無鞭毛,由囊頂孔釋出後,立刻形成2根頂生鞭毛而游動。雌配子較大,梨形,雄配子較小,紡錘形。配子交配後,合子萌發為新個體。 生長於低潮線至潮下帶1~5公尺深的岩礁或珊瑚礁上,或附著其他海藻(如馬尾藻)體上,常單獨個體,很少形成群聚。在東北角之龍洞、香蘭為全年常見種。廣佈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韓國、日本、琉球群島、臺灣、中國大陸(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新加坡、馬紹爾群島、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大溪地島、澳洲、印度洋等。臺灣產於北部、東北部、恆春半島、綠島、澎湖。 圖文授權/黃淑芳 ■黃淑芳老師簡介∣ 黃淑芳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研究員,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服務26年期間,共發表有關海藻之研究論文報告100多篇,其中有37種臺灣新記錄種,研究期間也為該館增加2,200多件海藻標本,其所著之《臺灣東北角海藻圖錄》曾榮獲圖書類金鼎獎、《海洋臺灣生態保育特輯》也獲得「好書大家讀」圖書獎。 #NTM #臺博館 #植物 #海藻 #黃淑芳 #國立臺灣博物館
10156917947101193 2020-06-08 20:13 240 4 🌊世界海洋日.2020臺灣第一個國家海洋日🌊
 
你喜歡大海嗎?
 
6月8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而今年很不一樣,也是我國在去年「海洋基本法」公布施行後的第一個「國家海洋日」!
 
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為永續的海洋而創新(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更多」。海洋面積覆蓋了超過70%的地球,我們生活有許多依賴著海洋,然而海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例如近期俄羅斯北極圈發生嚴重的漏油事故☢️,2萬公噸石油外洩,污染20公里河川與土地(新聞連結:https://reurl.cc/9EL6yV)。從污染到氣候變遷,這些壓力預計在未來也會不斷增加。如何在發展生活與經濟時兼顧海洋保護,是你我都在面對的課題。
 
或許,我們可以從「吃」做起?(咦,真的嗎~) 臺博館推薦大家看看《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圖片中11項 #市場海鮮挑選原則 資料來源也是源自於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編印之《海鮮指南》。內容針對臺灣常見海鮮種類,以生態、漁法及資源狀況的綜合觀點提供建議食用、想清楚及避免食用等三大類建議,供消費者進行參考、判斷。讓我們一同為海洋永續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Seafood Guide Taiwan
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index.html World Oceans 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DKGC3mqxw
https://unworldoceansday.org/
 
#世界海洋日 #WorldOceansDay
#海洋基本法 #國家海洋日
#為永續的海洋而創新 #InnovationforaSustainableOcean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海洋永續
10156917031181193 2020-06-08 09:15 164 5 臺博館豆知識👉第6篇 臺灣水鹿 學名:Rusa unicolor swinhoei 英名:Formosan Sambar Deer 科名:鹿科( Cervidae) 水鹿體大型;尾為黑色短小。冬季體色較深呈現黑褐色,夏季較淡呈現黃赤褐色,由鼻上至眼有一黑褐色V字型斑,雄性具叉角,此角在一歲時不分枝、二歲分枝一次、三歲分枝二次、最後形成三尖二枝型。… 更多 水鹿多半棲息於1,000~2,500公尺間之混生林或次生林中,群棲生活為夜行性,於黃昏時出來活動,是草食性動物,以嫩禾草及樹葉為食。嗅覺敏銳,不易接近,每胎一仔,壽命可達二十年左右。 #機智動腦一起來 #探索臺博館不為人知的秘密 #歡迎留言猜一猜 #隔天解答 你知道嗎? 臺灣歷史文獻之中,水鹿有不同的名稱,以下那一個不是以前水鹿的名字? A 縻 B 大鹿 C 糜 D 山馬 📢臺博館豆知識第6篇來解答:
C在臺灣歷史文獻之中,水鹿多稱做縻、大鹿或山馬。19世紀致力於生物探勘的英國駐台臺領事R.Swinhoe曾記錄下:「漢人稱水鹿為『四眼』,因為水鹿的眼眶下腺體十分明顥,像是多長了一對眼睛似的。從前的平埔族群設有「獵鹿公約」,讓鹿群有休養生息的機會。至荷蘭時期,臺灣每年輸出數萬張鹿皮,捕鹿行為不擇手段,而人類移墾地區的擴大也導致鹿群棲地遽減,人鹿的關係完全失衡。呼籲大家要珍惜臺灣這片土地,留給動物生存的空間。
(知識來源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25996)
10156915402311193 2020-06-07 20:16 329 3 #為何康熙臺灣輿圖平躺展出🗺
#不能立在牆面上嗎
#為何光那麼暗無法看清地圖上的文字與圖案
#眼睛看得很吃力無法看盡地圖全貌 前陣子,有些民眾來看《夢幻古圖-康熙臺灣輿圖總動員》特展,在看完展覽後,有在博物館FB私訊,詢問像是 【為何地圖只能躺著展❓】
【為何不能立在牆面上展出❓】
【為何展櫃的光那麼暗❓】… 更多
【看不清楚四幅地圖上的文字和圖案耶】
【看得很累地圖上半部看不太到啊】
【為何只以特展展出❓而不是常設展呢❓】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小編蒐集了這些大眾的提問,感謝有些民眾在防疫期間還是喜愛臺博館展出的特展和典藏,並對我們給予許多支持和建議。在此也向曾經來看過展覽,可能也有類似上述疑問的粉絲朋友們分享和說明大家注意到的部份。說明為何要這麼做?在針對是鎮館之寶又是國寶的康熙臺灣輿圖,就典藏品本身和展示呈現的方式,到底有哪些魔鬼裡的細節?帶領臺博粉們繼續看下去。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的《康熙臺灣輿圖》有三個版本。 ➡️清康熙年間繪製的「原版」(舊稱A版),已被指定為國寶。 ➡️約20世紀上半所摹繪的「第一摹本」(舊稱B版)與「第二摹本」(舊稱C版),被指定為重要歷史古物。 原版的《康熙臺灣輿圖》圖面曾有缺損,雖然經過修護仍無法盡數復原。再加上曾長期曝露在外,受到溫濕度、紫外線等直接影響。畫心絹料劣化而且脆弱,造成廣大範圍的欠損,為避免稍有不慎的稍為施力,即會造成畫心絹料的斷裂危險。… 更多
10156909451566193 2020-06-05 21:27 188 0 【虎寶日記170】世界環境日 Time for Nature 每年6月5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目的為提高大眾環保意識,一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今年(2020)主題為「關愛自然,刻不容緩」(Time for Nature),呼籲大眾共同關注這當前刻不容緩的環境議題,並採取實際的環保行動,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 更多
大家是否知道「喀拉拉大象謀殺」(KeralaElephantMurder)?
近日相關議題在全球備受關注,事件是印度一頭母象在覓食的過程,被人類刻意餵食塞滿了爆竹的水果,吞食後在嘴裡炸開,不久被發現於當地溪河中倒下死亡,肚中還懷有小象寶寶呢😢。大象,其實和你我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員,而這樣的人象衝突,不僅傷害大象族群,也影響著生物多樣性。
 
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可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看似穩定的日常,其實正悄悄地改變著,而那正孕育著我們賴以維生的一切。如同臺灣疫情趨緩、獲得控制是所有人努力的成果,自然也需要你我透過日常中的一個行動、一個習慣,日積月累,才有可能改變。讓我們一起關注自然議題,從生活做起,保護自然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就在日常。
 
延伸連結🌏
人類是最殘酷的野獸:
印度悲憤的「鳳梨爆彈」大象虐殺案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612898?direct?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World Environment Day 2020 -Time for na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3JN_urlT8
 
World Environment Day
https://www.worldenvironmentday.global/ #世界環境日 #TimeforNature
#生物多樣性 #關愛自然刻不容緩
#虎寶日記
10156906390726193 2020-06-04 20:28 703 21 NTM 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第二十四回 雙扇蕨與燕尾蕨
 
虎寶想說,如果您就在大臺北地區居住或工作,一定不要錯過這裡的「蕨妙好書」~
 … 更多
很少有都會區能像大臺北這樣,兼具亞熱帶、四面環山、交通便利及全年有雨等特性。許多搭乘大眾運輸就能輕易抵達的小山,都有非常精彩的蕨類資源,多樣性甚至能涵蓋大部分主要的蕨類科別,這可是羨煞許多西方植物愛好者的優厚條件呢!莫怪出身高雄的隊長,常一個勁地感嘆臺北居民真是幸運!(註 1)
 
在種類繁多的蕨類中,長得像一枝枝破傘的雙扇蕨,不論從顏質或自然史的角度,都是引人矚目的明星✨。這個蕨類家族(雙扇蕨科)的化石紀錄非常豐富,其族譜可追溯至大家都很熟悉的侏儸紀,也就是恐龍時代🦖🦕。但就像恐龍只剩鳥類這群末裔,很多雙扇蕨科植物已經滅絕,如今全球還不到十種。有趣的是,化石紀錄顯示這個家族曾廣布歐洲大陸,現生種卻只分布亞太地區。所以對歐洲人來說,幾乎是只存在石頭和標本上的傳奇生物。坊間常有傳聞,有歐洲植物學者來訪臺灣,在見到活生生的雙扇蕨後,感動到跪了下來。雖不知這是否有誇大成分,但設身處地想,若有天終於見到傳說中的生物,虎寶相信自己也會感動到無以復加!
 
由於它們在臺北淺山頗為常見,可能讓人誤會就是個隨處可見的野草。其實只要離開北部山區,就很難見到它們蹤影了。更不用說在某些國家如新加坡,由於適合雙扇蕨生長的棲地非常稀缺,已被列為嚴重瀕危的物種。所以搭個公車或捷運就能與一堆雙扇蕨相會,真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事。
 … 更多
10156903744416193 2020-06-04 11:00 148 0 【大爪草】 大爪草是石竹科家族的一員,其枝葉獨特,花朵酷似漆姑草。它的莖葉纖細,幼體看來像草,也像蔥的實生苗。它的葉序超特別,像輪生或叢生,卻又都不是,只能說成簇聚生在莖節的兩側,其他植物不容易找到相同的葉序。它的花徑約半公分餘,朝上綻放,但結果後卻紛紛下垂,花軸、花梗與宿存萼皆佈滿腺毛,顯然對種子的傳播有密切的關係。裂果中的種子,那黑扁而長滿褐色突起的種皮特徵,是其特色。 圖片拍攝日期:20200307… 更多
圖文來源:鄭元春提供 ■鄭元春老師簡介: 鄭元春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副研究員兼組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退休後,專心致力於通俗植物著作之創作與推廣,並於社區大學任教推廣通俗植物。相關植物著作達數十冊,重要著作包括《台灣的常見野花》《台灣的海濱植物》《常見藥草圖說》《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鑒》以及《植物Q&A》等書。 #NTM #臺博館 #植物 #大爪草 #鄭元春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10156903233801193 2020-06-03 13:26 188 4 #多元就是力量 #博物館平權 Diversity is a Strength 🌏
 
你認為臺灣是否存有種族歧視呢?
 
非裔美國人George Floyd之死,讓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議題再度備受全球關注。但其實偏見、刻板印象與歧視多少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且不一定只源自於種族與膚色的差異,可能還有性別、性向、職業、國籍...等。
 … 更多
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平權:多元與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期許文化機構強化多元性和包容性。博物應該為不同根源、不同背景的族群創造有有意義的體驗。
 
臺博館長期作為 #自然多樣性 與 #文化多樣性 的推廣單位,我們將持續致力於實踐社會平權與文化永續,建構多元、開放的文化對話場域,歡迎你!
 
#你最喜歡哪一種虎寶🐯
#虎寶都喜歡💕
 
#MuseumforEquality
#DiversityisaStrength
#NTMstandswithyou
#stopracism #BlackLivesMatter
10156897737701193 2020-06-02 11:00 181 0 #物的旅程
#莫那魯道
#貝珠踝飾 根據尾崎秀真1927年至1929年擔任「佐久間財團蕃族品蒐集計畫」的委員時,所留下的「佐久間財團蕃族蒐集品」清冊上的記錄,現今我們得以循線溯源,瞭解這批文物如何被蒐藏集到博物館的「文物旅程」。有些文物甚至可以溯及歷史名人,例如圖片中這對收自日本時代臺中州能高郡馬坊坡社的「貝珠踝飾」,因清冊上的記錄,於近年被發現原來是1930年「霧社事件」著名頭目莫那魯道所有。… 更多 這一組「貝珠踝飾」在清冊中詳細記載各項基本資料,其中原始所有人氏名的片假名音譯為「Mona Rudao」(即莫那魯道),購買金額為「2日圓」,而其蒐集時間依清冊記錄為1929年1月6日,1933年入藏博物館之後,也成為當時長期展示品之一,透過這些記錄資料,我們瞭解了這件文物完整的「生命史」。 #NTM #臺博館 #發現臺彎常設展與專書 #防疫展覽線上看
10156889371306193 2020-06-01 09:00 195 21 📝臺博館豆知識👉第5篇 黑長尾雉 中名:黑長尾雉/帝雉
學名:Syrmaticus mikado
英名:Mikado Pheasant
科名:雉科(Phasianidae) 雌雄外表相異;雄鳥虹膜紅褐色、臉部裸皮紅色、腳暗灰色、腳有距,全身為具金屬光澤的暗藍色,藍黑色尾羽甚長有明顯白色橫紋。雌鳥臉具紅色裸皮,全身大致褐色,體背有白軸斑並夾雜黑色小斑塊,腹面密佈白色軸斑及羽緣,尾羽紅褐、具黑色橫紋及雜斑。… 更多 棲息在中至高海拔較陡峭山區的原始林底層。一雄多雌,晨昏或起霧時,在山區林道邊緣覓食,以嫩芽、嫩葉、種籽、漿果、昆蟲為食。叫聲為低沉「咯、」聲。 #機智動腦一起來
#探索臺博館不為人知的秘密
#歡迎留言猜一猜
#隔天解答 你知道嗎?
黑長尾雉的圖形是放在新臺幣多少元的鈔票呢?
A 100元
B 500元
C 1,000元
D 2,000元 📢臺博館豆知識第5篇來解答:
C您是否注意到新臺幣 1,000 元鈔票的背面有兩隻相依相伴的鳥類圖案呢?這是臺灣的特有種鳥類 ─ 帝雉。帝雉棲息於海拔 1,800 ~ 3,800 公尺常雲霧環繞的高山地區,牠們生性害羞且機警,只有在迷霧出現或小雨過後的森林邊緣,方能探得牠們華麗的外表和雍容的姿態,因此被喻為「迷霧中的王者」。
(資料來源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1252&pri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