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TH100

Month: 2021-06

文章ID 時間 like comment 內容
10159546853677065 2021-06-29 18:34 191 0 #線上論壇 典藏‧典常:線上典藏管理論壇 #典藏日常 #十場專題分享
本次論壇邀請多位博物館典藏工作從業人員,透過線上視訊會議的方式,讓各館所典藏管理相關工作同仁,以實務的工作經驗,進行交流與分享,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能打破距離的限制來進行,邀請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與!
 
🔹時間:2021年7月7日(三)08:40 ~ 17:30
🔹形式:線上視訊會議
🔹人數:50名
✅報名連結:… 更多https://reurl.cc/KAlNZM
📍即日起至7月5日(一)20:00截止。
 
【論壇介紹】
臺史博典藏管理工作累積多年經驗,包括文物評估審議入藏、藏品入庫前置作業、保存修護、藏品研究、數位典藏、權利盤點、活化加值應用等,在今年疫情嚴峻的情況下,仍希望透過線上論壇方式廣邀其他相關單位進行交流,以典藏管理為主題,一同來交流分享執行典藏相關作業時所面對的困境或是成功的案例,並藉此提供未來典藏業務推展時,更佳之執行策略與作業方法,也希望藉此機會建立典藏實務交流平台,讓臺灣的博物館典藏工作,透過這樣的交流方式,一同強化典藏管理學術本質,開展典藏管理各多元的面向,進而探討新型態典藏管理的可能性。
 
【流程】
08:40-09:10 線上報到
09:10-09:30 開幕 長官致詞
09:30-10:00
🔸講題一:科技運用於博物館典藏管理實務
發表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黃瀞慧研究助理/杜偉誌約聘研究員
與談人: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呂釗君助理研究員
 
10:00-10:30
🔸講題二:數位科技於博物館公共化應用初探
發表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杜偉誌約聘研究員… 更多
圖片
10159537879682065 2021-06-25 14:46 366 3 #敬悼 中研院史語所林富士教授(1960-2021)
 
敬愛的林富士教授離開我們了。
 
他的巫者研究,讓我們看到歷史學與當代生活之間連通的道路,
他籌畫數位人文工程,為我們展現未來歷史學的前景。
感恩他長期以來,對臺史博研究與數位人文計畫的提攜與支持,
謹重溫其履跡,不忘他儒雅風範。
 
💠💠💠… 更多
林富士教授1960年出生雲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林富士教授的研究關注底層社會的歷史,重現百姓的生活,包括宗教、鬼神信仰、民間醫療。在專訪中,他曾提到:「在歷史的書寫上,必須要有人勾勒出人民的真實形象,而不是任由在上位者或都市菁英來定義他們的輪廓。」
 
最為大眾所知的成就之一,是他參與編撰國立編譯館版本《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1997年9月),這是第一本大量收錄臺灣史與臺灣地理的國中教課書,對國民義務教育具有重大的影響。
 
他也是在1990年代就投入史料數位典藏奠基工作的重要成員,並常年擔任主持人,推動各項史料數位化、數位學習、數位博物館計畫等,對歷史研究及博物館領域影響深遠。
 
 
🔹林富士教授策劃之「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精彩內容都保留在Open Museum的專頁中:
☞ https://reurl.cc/NrQxQq 🔹專訪:「為什麼專門研究小老百姓?中研院研究員林富士:你我的生活,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 https://reurl.cc/LbWnL4 🔹林富士教授的部落格「薩蠻工作室」,收錄他2010年以來對生活、研究與自我的探索:
☞ https://newtaiwanshaman.blogspot.com/
超連結 REURL.CC

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

一、國土與疆界:檳榔的分布
10159516690482065 2021-06-21 20:00 77 8 [ 太陽好大,好想來點涼的啊!!!]
歡迎來到解暑雜貨店
今天你先來點什麼呢?和老闆說一聲吧 🗣! 推薦你 #彈珠汽水!
#想喝涼的🍹?
你可以拿一罐黑松可樂啦~
  
#想吃冰的🍧 ?
八寶刨冰、愛玉/仙草冰,這些也很多人點~… 更多
#想碰碰運氣🎯?
那來抽大球芋頭冰啊!
  
留言給老闆,點餐「你想吃什麼」
讓老闆拿給你吧!
---
想瞭解更多古早解暑涼品的秘密?
一起來看影片吧!
https://bit.ly/35GZnnh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X 臺灣吧 - Taiwan BarX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挖掘屬於我們的臺灣味
圖片
10159520633352065 2021-06-20 20:00 67 0 #臺灣物忘我 消暑古早味~彈珠汽水的奇妙旅程
  
日治時期起,彈珠汽水還有製冰技術傳入臺灣,彈珠汽水冰涼、沁入腦門的爽感風靡全臺,晶瑩剔透的玻璃瓶以及瓶中的彈珠,成為當時孩子收藏的玩具之一。
  
但人人都愛的汽水,最初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呢?為什麼曾有防疫治病的傳說?又經歷什麼奇幻旅程來到臺灣,成為臺灣人難以忘卻的懷舊好滋味?讓我們一起壓下童年的彈珠,品嚐這瓶古早的好味道吧!
  
#彈珠汽水 #碳酸飲料 #可樂 #… 更多沙士 #玻璃瓶 #防疫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臺灣吧 - Taiwan Bar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從尋常物件裡,看見臺灣的故事
影片
10159518967987065 2021-06-17 16:30 85 0 #講座 「關懷與典藏:博物館專業倫理」線上講座 本講座為ICOM 凝聚力計畫系列講座的臺灣經驗分享,臺史博的研究人員婉琳也主講一場「#災難事件的緊急典藏ˍ以COVID_19防疫資料蒐集為例」,談談本館這兩年因疫情而起的當代典藏計畫!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請先報名,名額僅50名,報名期限至6/18(五)16:00為止,詳情請見FB活動頁☞ https://fb.me/e/15p4vITVM
 
🔹… 更多時間:2021年6月22日(二)19:00-20:30
🔹形式:線上視訊會議
🔹人數:50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Xo67mXHBwZpd4Fyv9 【講座介紹】
2021年,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依然嚴峻,全球許多博物館被迫關閉、裁員縮編。為記錄這場影響全球的危機,博物館發揮專業以多元形式典藏全民記憶。疫情對博物館專業產生的影響與改變為何?典藏專業如何紀錄社會傷痛?本活動為ICOM 凝聚力計畫的臺灣經驗分享,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ICOM-COMCOL典藏委員會、IC Ethics倫理委員會共同主辦,探討疫情及危機下的典藏挑戰及專業倫理。 【流程】
18:50-19:00 線上報到
19:00-19:05 主持人開場(賴瑛瑛 計畫主持人)
19:05-19:20
🔸講題一:危難歷史典藏的人權尊重與準則
講者:陳俊宏 館長(國家人權博物館)
19:20-19:35
🔸講題二:災難事件的緊急典藏,以COVID-19防疫資料蒐集為例
講者:曾婉琳 研究助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35-19:50
🔸… 更多
圖片
10159502202987065 2021-06-11 11:50 41 1 #看漫畫救臺灣 端午別亂跑,自己的粽子自己吃。💯
  
除了上網追劇,宅在家看漫畫也是好選擇👍👍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畫我‧短漫畫比賽」網路人氣獎投票超熱烈,總共300多件的作品到底獎落誰家?臺灣未來的優秀漫畫人才需要你的支持!
  
「畫我‧短漫畫比賽」🔥🔥 網路人氣獎投票進行中
◾ 投票時間:110年6月4日(五)18:00 至6月21日(一)中午12:00止
◾ 投票辦法:
1. 進入頁面 👉 … 更多https://wenk.io/t11IeNqv
2. 右上角以Facebook 帳號登入
3. 選擇喜愛的作品,進行人氣票選
✨1天限投票1次(1次可投2票,大專社會組及學生組各1票)
  
#投你所愛 #畫我短漫畫比賽 #待在家防疫看漫畫救臺灣
圖片
10159486779872065 2021-06-10 12:00 164 3 #研究 #線上微策展 300年前的今天:朱一貴攻入府城
#你剛攻擊我的村莊⁉️
 
300年前盛夏的5月30日(農曆4月19日),朱一貴跟51位志同道合的人們,在高雄內門舉辦結拜儀式後,在細雨綿綿中展開一場與清朝官府的對抗行動,史稱「朱一貴事件」。
 
這次事件席捲臺灣,6月10日(農曆5月1日)更讓當時的行政與經濟中心 #府城(臺南)首次失陷。
 … 更多
對於後來的歷史研究者來說,此事件影響了中臺灣行政區劃調整、巡臺御史的設立、番界的劃分等等。但過去300年來,人們怎麼看這起事件呢?
 
其實,從起事、結束到往後,從 #清國北京 到 #日本京都,從皇帝到庶民,大家都關心這場活動,也傳唱著不同版本的故事。
 
本次我們挑選10件臺史博館藏品,選在攻入府城這天,跟大家一起回顧300年前這場發生在臺灣、也受到周邊地區關注,熱度跟氣溫一樣破表的大事件🔥
 
📍〈十件館藏品,帶你看東亞注目的鴨母王〉
全文好讀版往留言一☞ 
  
過往對於朱一貴事件的理解,大多來自統治者的記載,我們也被這些觀點所影響,認為朱一貴不過就是個養鴨村夫、作亂的賊徒,甚至是穿戲服扮皇帝的小丑。
 
然而,從上述10件藏品來看,朱一貴事件其實還有很多故事可談,即使只是養鴨🦆,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臺灣歷史中,必定還有許多故事值得吾人持續深入發掘。
 
#朱一貴事件300週年
圖片
10159487153272065 2021-06-04 19:54 144 0 #研究 100年前的臺北強降雨🌧
 
臺北的朋友今天還好嗎?有遇到淹水災情否?
 
臺北不但是盆地地形,又發展出大規模高密度都市,大雨造成淹水災情而震驚不已的狀況,不只是現代人獨有,不同時期人們也有著類似的歷史經驗。
 
1920年9月3日,臺灣北部一場暴風雨(似乎不是颱風,而是強降雨)讓臺北市區作了一場大水。從當時報紙《臺灣日日新報》描述「#浸水亦皆深及于臍」、「#到處皆成泥海」、「#光景幾如戰場… 更多」等字句,可見應亦是泡成了一片水鄉澤國。😢
 
臺史博也蒐藏了一幅與那次水災相關的地圖。這是在1917年臺北廳印製的〈臺北市街平面圖〉上,進行調查註記的1920年「臺北市區淹水深度圖」。由圖中可見,當時城內、大稻埕、艋舺等地幾乎都難逃水淹,有些水深落差甚至相當大。
 
水的問題,顯然是這座城市不管何時都有的一種人地關係,以及持續在面對的課題。 ☂大正九年臺北市街洪水水位平面圖
典藏號 2020.006.0112
典藏網連結 https://reurl.cc/9rrkMO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