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19-06

文章 留言
2448537518524489
時間:2019-06-01 19:51
今日特藏組邀請臺大歷史系副教授秦曼儀進行專題演講,講題是「嗜讀的巴黎人—談十八世紀法國社會的閱讀素養與風險」。特藏組亦於國際會議廳外川堂舉辦「啟蒙大師小展」,展出孟德斯鳩、盧梭、笛卡爾名著古籍5種。多為首版,非常珍貴。 法國人喜歡閱讀,18世紀即是如此。出現在以閱讀為主題的肖像畫中,女性讀者往往是閱讀主體。龐巴杜夫人(Mme.de Pompadour)… 更多 閱覽手稿的畫中,狄德羅(Diderot)的《百科全書》和孟德斯鳩的《法意》即為畫的背景。這是啟蒙時期一幅知識閱讀的象徵。 但既有知識普及,相對的也有閱讀風險的管理。保守人士認為,婦女閱讀,有了知識,破壞性別秩序,有損婦德。這種觀念可上溯至古希臘時期,舊社會普遍認為,女人學會了閱讀就好做辯論,就變得因循懶惰。16世紀法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下詔,所有的出版必須獲得關官方的同意證明,而且寫作文稿都要經過審查。法國史上所謂的禁書目錄一直到1960年才遭取消。17世紀教會開辦窮人教育,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使用的課本都是像天主《教義問答》(Catechisme)這樣沒有閱讀風險的書籍。即便是耶穌會設立的學校,積極傳播知識,三年的哲學課程,都是天主教所認可的經院哲學。教育閱讀都是堅守既有的倫理規範和知識範疇,以便於管理,以降低因價值觀的變化而產生宗教信仰,統治及社會風險。… 更多
圖片
http://mdava.ncl.edu.tw/content.php?vid=2670
2487029701341937
時間:2019-06-22 17:56
專題講座「當幽默成為武器──法國諷刺畫的故事」   今日很榮幸邀請成功大學歷史系楊尹瑄助理教授就「當幽默成為武器—法國諷刺畫的故事」為題進行專題講座。 諷刺畫作為大眾圖像中一個獨特的類型,已成為法國近現代以來重要的視覺文化與圖像傳統之一。尤其2015年初在巴黎發生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 更多 恐襲事件,更激起國際間對法國諷刺畫傳統的根源與其發展歷史的興趣,諷刺畫的創作也普遍被視為言論自由精神之象徵。這些幽默卻犀利的諷刺漫畫除了反映出當時針對各種社會議題的觀點外,也以其特殊的圖像評論方式,在公眾媒體和輿論界中發揮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力,積極參與了法國歷史與社會各個階段的演變與發展。   楊教授表示,從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失勢,政治題材的諷刺畫在這段期間扮演了十分活躍的角色,共和派與保皇派各自推出誇張又辛辣的漫畫,傳達鮮明的政治立場。不過對諷刺畫來說,真正關鍵性的發展要等到1830年代,也就是法國的七月王朝時期(1830-1848),由於版畫印刷技術有突破性的進展與應用,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幾份諷刺畫報於焉誕生。其中最具指標性的一個人物是菲力彭(Charles Philipon),他所創辦的《諷刺畫報》(La Caricature)以及《喧鬧報》(Le Charivari)成為其後所有諷刺畫報仿效的原型。菲力彭抱持堅定的共和自由派立場,號召了一批才華洋溢的年輕漫畫家,猛烈批判當時路易腓力國王的保守派政府,成功奠定了諷刺畫作為為人民發聲、爭取言論自由的鬥士角色。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將國王醜化成滑稽的西洋梨形象,轟動了法國傳媒出版界與大眾輿論,卻也遭到言論審查禁令的迫害。   法國諷刺畫在十九世紀中葉及後半達到巔峰,直到二十世紀,諷刺畫仍然是法國傳媒界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以幽默為武器,運用圖像針砭時事、監督政治人物、批判社會或宣達政治觀點,比起文字更能快速傳播、普遍流傳於各種不同的階層之中。而歷任政權對於這種批判力量所採取的態度與法規,也成為觀察其言論自由程度的一項關鍵指標。 楊尹瑄教授,以十九世紀諷刺畫獲巴黎南特大學藝術史博士,學術研究領域包括法國十九世紀藝評、西方近現代文化史及西洋藝術史。
圖片
http://mdava.ncl.edu.tw/content.php?vid=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