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1-04

文章 留言
3528199103952269
時間:2021-04-16 11:48
我不能理解中國國民黨的「年輕」立委在與美國特使團會面時形容台灣年輕人「缺乏國際觀」,說台灣年輕人「對美國認識太少、對中國不了解,缺乏國際觀」這樣的說法,是從哪些地方觀察而來? #是指中國國民黨的年輕支持者嗎… 更多 隨便舉上週參加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的一場性別影響力加速器成果發表,台灣年輕人參與國內外的性別平等創新行動,不論語言能力、表達方式、行動力、對長久問題的理解與觀察、跨國資源的整合與合作、數位工具的使用,都讓在場我們這些評審們大感振奮,看見年輕世代如何思考、合作與行動,積極的建立他們未來更公平友善的全球環境!(而且多數是女生喔❤️) 我當然也不會認為台灣年輕人的國際觀「很夠」,甚至前年到美國兩黨智庫拜會時,他們也提到希望更促進、鼓勵台灣年輕人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去了解更多、豐富台灣年輕人對於國際社會的經驗與了解。 台灣過去很少認為自己是 #國際社會的一份子,除了缺乏參與國際組織的管道、缺乏國際組織或跨國產業的相關工作機會之外,過去政府與主流媒體的「中國最厲害」、「靠中國就對了」的氛圍,難道不是讓年輕人自貶台灣價值、鎖進所謂兩岸視角的其中一個原因嗎? #覺得沒有中國就會完蛋的人叫做有國際觀嗎 👉 有沒有注意到中國國民黨整天講國際觀、講拼經濟,但是從2016年以來民進黨政府不論綠能、新南向政策、吸引外資來台、國防自主、開拓農產(中國之外的)、國際合作、外銷永續發展目標等等政策,才真正打開了國際能見度、接軌國際議題,而且還真正拼出好經濟嗎? #民進黨才真的有國際觀又會拼經濟啦 ✅ 是說連綠色乖乖都登上BBC真是太酷了 🤣… 更多
圖片
啊國民黨就只會叫年輕人聽父母的啊。
3536450183127161
時間:2021-04-19 12:20
造謠出張嘴🙄 讓防疫漏水😒 這篇在很多地方流傳,醫師們普遍嗤之以鼻(因為太扯),但是台灣是一個無法指望謠言止於智者的社會,還是來評論一下。 1. 4/21 才開「商務、出國工作、留學及就醫等人道考量者」自願施打,4/18 是看到鬼喔? 2. 還是那句老話,你以為醫師都很愛陳時中部長,還是有買AZ股票,需要這麼拼? 🙄又不是大家都姓習 3.… 更多 70多歲病人,什麼都不做就可能有很多慢性疾病併發症或是病況變化了,醫師「主動」、「強迫」、「欺騙」高齡病人打「還沒輪到她施打順序」的疫苗,是吃飽太閒? 4. 依照規定,做自費處置之前都需要填寫知情同意書,您母親是怎麼簽名同意的? 台灣哪個醫院醫療人員敢「問自費和抽血內容都不解釋」的,這麼有勇氣我好想認識看看🤔 連檢驗科抽血的時候都得確認身分,一家醫院從醫師到護理師到批價櫃檯到抽血檢驗師到領藥藥局藥師「都不解釋」,真的太強了! 5. 如果這不是惡意造謠的帖文,這真是一個給學弟妹學習「什麼樣的病人不要收治」最好的例子 : 出了診間就說「醫生什麼都沒講,我被騙了 」,然後家屬連求證都沒有就上網寫文的那種。
圖片
母親七十多歲,這位爆料者到底幾歲?
3536891719749674
時間:2021-04-19 16:50
財經網美 Emmy追劇時間 對於台灣生育率提出了她的看法, #終於有人提出不同觀點了啊謝謝妳 我也簡單回應了一段: #生育決策不是單一原因,光是每年農曆虎年少生、龍年多生,都能看見生育考量有其理智與不理智面。 先進國家在發展過程經歷少子女化十分常見,而傳統儒家思想使婚姻與家庭制度對婚姻中女性不友善的那些隱形壓力,也是台灣跟歐洲國家相比額外增加的困難。 與其整天討論催生,不如先把公托、幼托資源補足,同時改變傳統文化對於媳婦的那些壓力、解除男性必須有房有車有地位才值得婚配的偏見, #讓有生育意願的女性早點生育、不要裹足不前,而且 #生小孩之後不用因為缺乏幼托而不敢再生,比較實際。 ⋯⋯⋯⋯⋯⋯⋯⋯⋯⋯⋯⋯⋯⋯⋯⋯⋯ 🙄 #診間裡的女人… 更多 第一部,那個因為先天疾病被男朋友媽媽嫌棄的女孩,那個堅持要糖尿病媳婦放棄懷孕的婆婆 #診間裡的女人2 聽到腹中是女孩就摔門而出的先生、「婉轉表達遺憾」的婆婆、對於再次生育會有生命危險的媳婦說出「沒有(男)孫子,我死不瞑目」的婆婆;更不要說多少女人不過結婚二個月就被當成每天排卵的母雞一樣催生「不然怎麼對夫家交代」、只要是生育年紀的女孩,其他生涯規劃都不被支持只被恐嚇她「太老了會生不出來」、隨便一個陌生路人都能評論女性「哎呀妳該再生一個(男的)」。 更別說台灣女性農曆年要在自己娘家過年或孩子想要跟母姓,都還得在非常特別的狀態,專業女性積極參與公眾事務、投入職場,還常常得對於先生、婆婆「沒有怨言」感激涕零🙄 我不會說不婚不生完全沒有經濟考量,但是,據我所知,「母豬教」還那麼多支持者、厭女仇女思維都還深入各議題,「女生不要那麼強/優秀/老/有意見/收入高不然男人受不了」的社會文化天花板沒拆掉過,談生育議題到底有沒有聽過女人真正的想法啊各位😒 診間裡的女人
#各種女人婚姻生育處境鬼故事
#這種性別不平等之下男性也很辛苦尤其經濟地位壓力
補一張虎年少生龍年多生的圖,來自婉如基金會。

2015年民進黨智庫在談長照2.0的時候,很多男性說「這個政… 更多策不重要」,但是女性卻很有感,因為 #照顧老的小的主要壓力都在女人身上啊!

https://www.pwr.org.tw/discourse/901
3538848606220652
時間:2021-04-20 09:19
看到很多對於少子女化、低生育率的討論,我覺得開啟更多文化、經濟、性別觀點的討論,真是好事。 不寫長文,簡單寫一下幾個想法: 1. 少子女化是不是事實? 是。 2. 少子女化會不會是國家問題? 會。 3. 台灣少子女化有沒有可能逆轉? 不可能了。 (請查閱國發會研究報告)… 更多 4. 為什麼需要叫女人多生小孩? 有什麼辦法叫女人多生小孩? 🙄再怎麼逼,都不可能再多多少了。女人不是你給錢就會生的。 5. 能怎麼辦? 👉 改變環境與文化,讓願意生的早點生,生孩子之後的處境好一點。 👉 改變經濟與產業型態,不然勞動力市場永遠不會足夠。 👉 整個社會對於生育的觀念和制度都要改,沒有「正確」和「不正確」的生育資格,不同年齡與階段生育都應該獲得支持,也包括婚育脫勾、單身生育;應該儘速建立年輕生育的父母的重返高等教育、接受技職教育制度或資源。 👉 因應人口結構需求調整移民政策。 👉 必須洞燭國際化與全球經濟轉型的接軌,這幾年的永續發展目標、綠能產業、產業轉型,都是關鍵。 👉 健保、稅基、勞動力、教育資源都必須在數年內完成具前瞻遠見的改革,以因應高齡並少子的社會。 #不用再繼續花錢想什麼催生了(當年還有想一句口號催生的徵文比賽呢🙄),老實面對時代改變吧。 歡迎參考 #診間裡的女人podcast 鏡好聽
我們可以聽聽社會對於 「願意生」的年輕父母,有多麼不友善和缺乏瞭解、缺乏支持。 EP05|他們是青少年,也已經是小爸媽 ft.勵馨社工黃靜怡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76/1510 EP06|練習愛一個生命的方式:出養故事 ft.勵馨社工黃靜怡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76/1516 照片來源:https://www.goh.org.tw/mobile/news_detail.asp?PKey=aBSVaB31aBXXaB37aBMIaB37aBPRaB32&Class1=aBRWaB31
圖片
為什麼我一直堅持前瞻基礎建設的軌道建設很重要,也支持地方創生和在地產業發展?交通網絡不方便、地方產業生不出來,年輕人就必… 更多須搬去大城市才能有經濟活動,集中在大城市的居住成本和缺乏其他家人的生育援手,就只能掙扎組屋與房價、仰賴托育。
3539347842837395
時間:2021-04-20 14:14
覺得很多人無法閱讀超過10行字,補上我認為因應少子女化社會必須快速進行的制度和文化改革,補充一個我覺得超級講到重點的帖文。 (結果你這篇還是寫超多啊大姐🙄) 補充剛剛接受 #華視新聞 的訪問,我提到的其中一個觀點: 👉 如果男性育嬰留停比例越高,女性的生育環境會越友善。 這是一個共同承擔生育責任的基本態度和文化,也是讓「育嬰」、「家庭照顧」不再只是女性責任、不再只是女性職場障礙的一個開始。… 更多 我知道許多女性是願意生育的,但是,是否獲得支持、是否有友善環境、是否 #想生能早點生,很重要。 如果女性承擔辛苦的懷孕與分娩,另一半能夠在社會普遍認為「順理成章」、「十分合理」的文化下(而不是「你男人欸!」「我怕長輩罵」),是那個二年育嬰留職停薪的人,我相信那種「懷孕會增加我聘僱成本」的氛圍,可以稍微減緩。 當然,台灣女性平均薪資較男性為低,過去長期以來職業的性別分流也還是一個障礙,這是傳統性別刻板角色和文化之外,男性參與育兒活動的另一個困難。 這也是我認為討論事情與政策的時候,#不可能只有一件事需要解決,而是同時必須在各種不同方向,一一解套改變。 #不是打電動一個按鈕就解決🙄 前二篇文看到一些對於「年輕生育」的不友善帖文,這也是這幾年我跟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常常覺得社會矛盾的地方: 怪別人不生,真的願意生,只是需要更多支持的,你們還嫌人家🙄 對了,因應少子女化,還有一個叫做 #勞動參與率 ,這題其實也努力很久了🤔
圖片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amp/20210420edi028/… 更多?fbclid=IwAR09O1cz6ksM7ExwhENXi61hVAlGWcsgHJ-5a4wA1GTUqcMnTfWmq6t2bK0
3542070519231794
時間:2021-04-21 14:38
我哪裡講「高房價低薪資不是少子化主因」? 連醫師都有閱讀障礙,讓人擔憂。 #生育決策不是單一原因
🖕 這句話有這麼難懂? #找人吵架攻擊提出想法的人不會對於改善問題有任何幫助 🙄通常是不想真的改善問題而只是想把可以解決的各種方案模糊掉
圖片
紮一個稻草人來打,模糊事件和討論廣度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想真的討論和解決吧🙄
3544899015615611
時間:2021-04-22 14:57
公費醫師制度是我從2016年開始關注至今的議題(貼張舊圖以免轉貼時只有報導連結),聯合報系前幾天做了二篇報導,大家可以讀讀不同想法(連結於文末)。 考量很多人的閱讀習慣,先把幾個想法寫在前面: 1. 公費醫學生在入學前都未成年,父母做的決定、簽的契約,難道就決定他們一輩子? 我認為在二年級和四年級時,衛福部應該與公費醫學生再面談二次,重新確認繼續的意願,並且重新簽訂契約。 2.… 更多 公費醫學生應該有一些特定的課程與受訓program,協助學生在畢業及專科受訓完成後,有承接偏鄉醫療業務和環境的專業與心理準備;而非學校六年臨床四年都跟其他同學一樣,就直接丟進偏鄉服務。 3. 公費醫師進偏鄉「還」公費之後,應保障工作型態及薪資(這點衛福部已在改革),並且應有公費服務過程中,定期至特定醫院進修的計畫與配套支持。 4. 我還是認為政府應該對公立醫院、軍系及退輔醫院、私人醫院劃分出醫療業務提供的分流與職責區別,並且對於承擔公衛、感染、慢性病和創傷、心理精神照護的公立醫院、軍系及退輔醫院,給予預算編列、健保總額和醫師定薪保障,讓公衛、慢性病、創傷和心理精神醫療業務能夠有錢有人有支持;私人醫院則充分發揮更好更新的治療發展。 不要讓公費醫學生矇矇懂懂的入行,滿懷怨恨的躲開。 公費醫師其實是一個國家支撐基礎醫療業務非常重要的責任,制度沒錯,是過去20年健保分級醫療未落實、公私立醫院齊頭平等吃大鍋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搞齊頭平等,才變成這樣。 公費醫科生休退學率高 美意變調淪「新鮮肝抓交替」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398687?from=udn-relatednews_ch8799&fbclid=IwAR2cTv1bXmluudhHoiFJohi9lunxjrWjBam2oX6rQSe_DK8rohByAwqcK9g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398959?fbclid=IwAR3wK5epBRabpPo2rbupgpFauh03cmj9ZEKRwyz7mFPy5XlIdTctQyW9jyM
圖片
男醫師的閱讀能力真的好讓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