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18-06

文章 留言
2096582010584985
時間:2018-06-07 11:31
#漫話科技
#科學家小故事
  
🤵「刁著煙斗的紳士」沈世傑,其一生歷經了大時代的動蕩曲折。原本嚮往行醫、後來卻從事寄生蟲研究,最終卻成為魚類🐠🐟🐋分類學的泰斗,也是臺灣漁業資源和魚類研究的活見證。
  
沈世傑出生在山東,13歲時因為日軍攻打,附近學校全部關門,因此離家先後去了東北和青島依靠大哥、二哥,最後雖然日本戰敗,但國共內戰還持續著,眼看只能逃命了,便和同學一起來到了臺灣。
  … 更多
原本就嚮往行醫的沈世傑,決定去考臺大,但因為那時候醫學院很難考,所以他先考上動物系,打算再轉醫學院。不過當他去找當時的動物系主任徐錫藩時,研究寄生蟲的徐錫藩卻說:「你學醫幹什麼?我就是醫學博士,我現在做的就是在救人。」,沈世傑因此留下來研究寄生蟲,後來才轉為研究魚類。
  
為什麼要從事魚類學的研究?臺灣光復初期,魚是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維持漁業資源,不至在短期內食物的來源被耗盡,成為攸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而魚類學及漁業相關人才的培訓自然更是當務之急。
  
沈世傑專注於魚類學,為了採集魚類標本、研究各種魚類的特徵,不僅跑遍全臺,還遠赴日本、香港、美國等地。靠著敏銳的觀察力和記憶力,發現了5⃣0⃣0⃣多種新的魚種紀錄(這些都是從未被採集過的新的魚類物種)、其中更包含新種4⃣0⃣多種(species),以及新的3⃣個「屬(genus)」。
  … 更多
影片
《臺灣魚類誌》
2114492995460553
時間:2018-06-28 19:32
【又一艘海研船要誕生囉】
  
🎉 1000 總噸級海研船今天開工!
  
為支持海洋基礎科學研究,科技部規劃打造五艘新船,組成下一代「國家海洋研究船隊」。
  
科技部投入 16 億元,將其中三艘研究船交給「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設計製造,總噸各為 500、500、1000。
  
兩艘總噸 500 的研究船已於今年 1 月 5 日開工,今天是 1000 總噸級研究船的開工典禮~
圖片
至於其他兩艘船,「勵進」已於五月啟用;還有一艘待發包。

看看勵進有多帥氣:
https://www.facebook.com… 更多/www.most.gov.tw/posts/2089808707928982

回顧一月開工現場:
https://www.facebook.com/www.most.gov.tw/posts/2012460342330486
2115601502016369
時間:2018-06-29 21:31
【可燃冰特輯一:傳說中的深海雪糕】🔥0702更新勘誤
  
「喂~中山大學嗎?麻煩快遞一桶液態氮到海上,要快喔,我們發現傳說中的可燃冰了!」 「……什麼?」 「對,我們打 core 打到可燃冰了,一大塊、可以捧在手上燒的可燃冰!我們挖到兩次,但船上沒有保存設備。」 「我馬上連絡漁船送過去!」
  … 更多
  
時間往前回到 6 月 21 日深夜。
  
凌晨時分,法國研究船「瑪麗杜凡號(Marion Dufresne, MD)」在台灣西南海域鑽探岩心。一片漆黑的海面,唯這艘龐然大物兀自亮著。此趟航次有 33 個站點要採岩心,對大夥兒而言,這天的岩心採樣只是另一個例行工作。
  
突然間,總技術師覺得拉岩心上來的手感不太對。15 米長的岩心都埋到沉積物裡去了,拉起來的黏滯感不太一樣,也量不到基本參數。
  
「當時他們很緊張,不知道打到什麼東西,以前沒這種經驗。」台大海洋所副教授蘇志杰回顧。大家猜想著那根岩心大概採到爛泥巴,但還是把岩心送到甲板上一個小貨櫃,內有精密儀器可以初步分析基本特性;同時再佈放一根 25 米長的岩心。
  
第二根岩心拉上甲板後,也看不出什麼端倪,一些臨時支援的便回房休息,一些成員繼續處理,科學家回實驗室討論。
  
凌晨三點多,偌大實驗室裡只有兩三個台灣科學家;甲板上還有一些人忙著將岩心切成小段、分析成份。有些人已經近三十小時沒睡覺。
  
一個成員拿著盆子,踱步進實驗室,臉上沒什麼明顯情緒。
  … 更多
圖片
小編要自首一件事,原本的文章有幾處錯誤。正文已修為正確版本。

勘誤:(1) 修正岩心長度;(2)… 更多 重寫「採到第二塊可燃冰至液態氮送達」過程段落,因該處時序混亂,會導致讀者認知錯誤。詳細勘誤說明請見新增圖片(https://goo.gl/JdHxG2)。

這篇是小編首度嘗試採用科學故事寫法,著重在故事性,對於資訊性添加的非常克制,結果克制到減省過頭了。加上採訪者跟著「當局者迷」,自己看精簡資訊時可以分清楚,而沒發現這樣精簡下來,文意解讀易有歧義,這次歧義甚至大到有構成誤導的疑慮。

小編會牢記這次經驗,避免再次犯下。還有四篇要生出來,要火力全開繼續工作了 (可燃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