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留言 |
---|---|
512889213511962 時間:2022-02-16 12:01 上週,我發了先前質詢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性別歧視問題的文章之後,當中的「外公外婆」,引起了非常大的討論。 有人說,我們太無聊、不做正事; 有人說,我們太過分了竟然把外公外婆變不見了; 有人說,要叫外公外婆才好分辨爸爸的父母還是媽媽的父母; 還有人說,難道外婆的澎湖灣也要改名嗎? 但最莫名的是,當中甚至不乏一些惡意攻擊言論,讓我和夥伴們看了都相當傻眼。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強調,「外公外婆沒有不見」!… 更多 這次的調整,是教育部在網路辭典中,將原本的釋義「加註」,外公外婆加註「今亦稱祖父母」,祖父母也加註解釋不只是「父親的父母親」,同時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並沒有將「外公外婆」從字典中「消失」。 也就是說,大家習慣的稱謂並不會改變,這次的調整加註不代表未來就不能使用這些詞彙,更不是未來都不能叫外公外婆了。 其實,辭典本就不只有保存語言的意義,如何去解釋詞彙,也往往象徵著當時社會所反射的價值觀。尤其教育部這次修訂的《國語辭典簡編本》,主要是提供給中小學的教學現場使用,更肩負了傳遞理念給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透過辭典的編修,讓性平意識也能與時俱進的納入解釋,絕對是有必要的。 為何外公外婆會和性別平等有關,甚至涉及歧視? 這裡我直接分享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的解釋: 「內外之分」是傳統家庭中形成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根本原因,至今,我們還是可以從許多現象中觀察到內外之分,例如: ► 現代人對於兒子、女兒結婚,仍然有兒子是把媳婦「娶進來」,女兒則是「嫁出去」的嫁娶觀念,因此鞏固了內和外的界線。 ►… 更多 |
@{希莉歐|yui.sato.9083} 可是這早就改了...... |
@{希莉歐|yui.sato.9083} 你是不是沒動手查就在講了? | |
@{Allen YL Chen} 這就是教育的一環啊⋯⋯ | |
@{Allen YL Chen} 而且哪裡人身攻擊? | |
Yung-lin Chen 人家在讓你感同身受 | |
@{Dier Peng} 教育面,不然你要怎做?論證啊 | |
== 真的邏輯有洞 都謙敬稱還比較 | |
@{王凌少|linsaulove} 你要不要先去查犬子和千金的用法? | |
@{Gray Syu|gray.syu} 不然請問誰來管長期教育?你們又真的有去查他們做了什麼嗎🤔 | |
@{Jaison Búo-Shù Whuang|buotree} 跟大聲量相反的好像本就會變這樣,尤其是多元化的空間議題(像最近的早自修新聞 | |
@{David Tsai} 所以人家分享了真實狀況,你要否認社會的實情? | |
@{陳沂君} 不是有保留嗎? | |
@{Li Ye-Sing} 以現代來看,內人外子早就不適合了 | |
@{朱逸文|iwen.chu} 所以還是要做,像她做的一樣。而且,好像還沒有能強制父母要一直受親職教育等的法律 | |
@{Lovelychopin Hsieh} 你腦袋怎跑的啊?以前要求從父姓,現在則是雙方一同決定。到你嘴裡就好像覺得「這種『外』」有歧視的不能讓小孩從父姓?邏輯呢? | |
@{朱逸文|iwen.chu} 那學校跟社會教育呢? | |
@{Chang Kai-Xiang|100001773069409} 一個變自家人、一個他家彷彿兒子的人。憑什麼說沒有任何一個外子感到不舒服?理論上的確不是兒子,但這時就變成內人有問題了 | |
@{Ming Hsiu Lee} 你連閱讀能力都有問題⋯⋯還「刪除」咧 | |
@{王藝瑾} 那其他人呢?教育面只是為了你? | |
1.倫理和道德是教育的一環,法律這「最低的道德標準」自然也是。而政府的事項就是依照廣義的法律去執行或呈現的,所以也包含「字典」 2.傳統的一切目前顯然不是亙古不變的,思考其用意做出改變或修正並不是奇怪的事情(請見該貼文) 3.「外公外婆」並未消失。然而,「嫁」、「娶」與「內」、「外」在傳統下的困擾議題時有所聞,其影響甚至延伸至今。如果連最基礎的地方都未改善,我認為遑論之後的發展 4.政府或下轄的教育機構本就是該注重「全方面」的教育議題。即使本就能顧及且做好一切子女的教育議題,這社會依然有其他孩子。所以真能有相關的抨擊基準點嗎?令我懷疑 |
|
4958215394224679 時間:2022-02-21 18:25 我挺同學!睡飽才能學好! 我支持 #徹底取消各級學校早自習及朝會。 我也將提案修法,落實 #教學正常化。 科學研究證實,睡眠不足會使免疫力差、造成易怒或過於興奮,學生時期睡不飽,還會造成學習表現下降! 挪威公共健康研究院的學者發布研究,上床時間越晚、睡眠時數越少、睡眠缺損越嚴重,學業成績就越差。 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則建議,14-17歲的青少年每天需睡滿8-10小時。 教育部現行方案是允許 #… 更多高中職學生一週可有三次不參加早自習,以及 #保留一週一次朝會。相較過去當然是進步,但仍為德不卒。 除了東亞少數國家,國際上幾乎都沒有朝會制度。如果有什麼公告事項,大可紙本張貼或班會課宣布,發達的通訊軟體更是方便。 教育部援引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要保障 #學生休息權。既然如此,難道兒權公約一週只有三天有效、另外兩天會失靈嗎? 人生和學習是長跑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如果大人自己都承認,靠睡眠不足燃燒自我絕不是想達成目標的長遠之計,那孩子的學習更不可能靠「缺覺」達到好效果。 我將提案修法,將教學正常化入法,明令禁止公私立學校透過任何方式強迫學生提早到校、延後下課,我也要求將落實教學正常化納入獎補助審查標準,強化政策誘因。 #取消朝會早自習 #睡出學習競爭力 |
又要來做資訊整理了,目前的政策只有: 1.不強制早自習 2.承1. 順帶第一節前不能考試 3.第八節不能考試(規定上本不能上正課) 不過上面的考試是指:納入學業成績的評量 目前看到的相關議題有 1.上學接送:只是不強制早自習。假如自行上學有窒礙,按照原訂時間即可 2.延後放學:只是不強制早自習。基於這點,我認為各媒體用「延後上學」不甚妥當。當然,這其實是閱聽人的問題 3.學生只是更晚睡:就邏輯上,這種直接推及「都」的論斷自無法成立。先不提生活就較緊湊的族群,本來就會熬夜的真會熬更晚嗎?如果是為了玩樂,學校也可以是娛樂場所。趕不上一起打PVP很嘔呢!就算是,肆無忌憚的人的上學時間應該是他們自己決定的吧?家教呢? 4.考試及進度、成績:這議題其實跟所謂「補習班的效果」很像。說實在的,如果無時無刻不一個考卷都納入成績,那就完全摧毀了學生的自主性,而且教師是教育,不是考試專業人士。再者,義務和國民教育是為了讓人民達到一定的知識程度,這種方式是讓整體達標的程度變多或少呢?不知道的事卻強迫,而不是溝通、引導獲得回饋?不過,我認為如同問卷,更重要的是「分析回饋」,不是照單全收 5.政策的落實度一直都是公家機關的問題,加上大眾期待(有些事得100%做到)及公務員特有的效率議題。像「第八節規定不能上正課」也很久了,「規範校規的事」也早已制定,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至少人家反應給你的要做好吧? |
517834233017460 時間:2022-02-24 12:55 教育部別再朝三暮四! 請儘速公吿延後上課方案,定調全面開放早自習自主參與!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上週宣布,未來將推動「全面開放早自習自主參與」,並預計在三月初公告相關辦法。 但是!!!原先說好的「全面開放」,卻在過去幾天變來變去。 一開始,根據部分媒體所掌握的草案內容指出,未來除了一天朝會外,其餘天數等同全面開放早自習自主參與;隔天卻又有媒體說,礙於外界壓力,所以教育部開放自主參加早自習限縮至僅增加 3… 更多 天,也就是比現行規範「多一天」。 如此顛三倒四、朝夕令改,實在令人懷疑,教育部是不是因為擔心輿論壓力所以反覆更動說法、拔草測風向! 然而,這樣的「開倒車」消息傳出後,引起學生大力反彈,根據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發起的連署,短短一天內就湧入近 5千位學生參與,顯見這樣的作法,學生們完全不買單。 教育部一再透過媒體放話,卻又不願意儘速拍板公告方案,過去幾天已讓許多學生及家長霧煞煞,甚至連我們辦公室親自詢問教育部,都無法得知草案內容。 我認為,既然早自習全面自主參與已是跨黨派朝野共識,教育部就不應該再這樣「朝三暮四」! 根據目前消息指出,國教署已在昨天邀集各縣市教育局處進行討論,並且與各地達成共識,未來的早自習,每週至少應有4天,由學生自主規劃運用! 對此,我雖然給予肯定,但也必須重申:台灣學生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和少得可憐的睡眠時間,延後上課的方向絕對是勢在必行的。 教育部不僅應該要堅守現在的立場,更應該儘速公告方案內容讓各界了解! … 更多 |
@{Peter Bright|peter.bright.585} 不是上課時間。你可以安靜先動手查資料,順便找出不是靠鍵盤的根據 |
又要來做資訊整理了,目前的政策只有: 1.不強制早自習 2.承1. 順帶第一節前不能考試 3.第八節不能考試(規定上本不能上正課) 不過上面的考試是指:納入學業成績的評量 目前看到的相關議題有 1.上學接送:只是不強制早自習。假如自行上學有窒礙,按照原訂時間即可 2.延後放學:只是不強制早自習。基於這點,我認為各媒體用「延後上學」不甚妥當。當然,這其實是閱聽人的問題 3.學生只是更晚睡:就邏輯上,這種直接推及「都」的論斷自無法成立。先不提生活就較緊湊的族群,本來就會熬夜的真會熬更晚嗎?如果是為了玩樂,學校也可以是娛樂場所。趕不上一起打PVP很嘔呢!就算是,肆無忌憚的人的上學時間應該是他們自己決定的吧?家教呢? 4.考試及進度、成績:這議題其實跟所謂「補習班的效果」很像。說實在的,如果無時無刻不一個考卷都納入成績,那就完全摧毀了學生的自主性,而且教師是教育,不是考試專業人士。再者,義務和國民教育是為了讓人民達到一定的知識程度,這種方式是讓整體達標的程度變多或少呢?不知道的事卻強迫,而不是溝通、引導獲得回饋?不過,我認為如同問卷,更重要的是「分析回饋」,不是照單全收 5.政策的落實度一直都是公家機關的問題,加上大眾期待(有些事得100%做到)及公務員特有的效率議題。像「第八節規定不能上正課」也很久了,「規範校規的事」也早已制定,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至少人家反應給你的要做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