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留言 |
---|---|
2053383174685058 時間:2018-08-22 20:53 【#MIT產業行腳 紡織發展史3 】 對於許多老一輩的人來說,「麵粉袋衣」象徵的就是他的童年,也是一種回憶。麵粉袋首次出現,是在二次大戰後,據統計,在整個50年代,小麥、棉花、黃豆、油脂等民生重要物資,六成來自於美援進口。美援的綿花,也因此成為紡織業的重要起步。 … 更多 缺乏天然原料的臺灣,紡織一開始即從「來料加工」的成衣代工起步,織布業則以進口美國棉(Cotton)開始,60年代特多龍(Tetoron),接著變TC(棉混特多龍),一路發展到80年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上游為天然原料棉、毛、絲、麻,或石化原料;經中游紡紗製成天然或人造纖維、織布廠織造成布匹、染整廠定色;再進入下游成衣廠縫製成衣服或其他成品。 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分析,90年代當下游的成衣廠外移,回頭大量採購臺灣中上游織布,缺乏天然原料的臺灣業者也開始考慮化纖材質。當時有積極發展石化業的時代背景,所以具指標性的大廠遠東、中興、新光都相繼擴建化纖廠,1分鐘7千公尺的高速抽絲技術,驚人產量恐怕會讓花木蘭嘆息一輩子。全臺紡織業增加到6600家,在1997年創下出口值166億美金的歷史新高,不只產能嚇嚇叫,外匯進帳更是滿懷笑! 不過笑沒多久,紡織業就面臨大陸崛起的新挑戰。大陸本身要棉花有棉花、要蠶絲有蠶絲,天然資源豐富,再加上14億人口的內需,可以說一登場立即攪亂紡織市場這池春水!一向名列前茅的亞洲鄰居臺、日、韓的紡織業皮都得繃緊。面對不對等的競爭,臺灣在成本、產量上都拚不過大陸,苦思之下,唯有找出「差異化」力求轉型。 一直以來臺灣業者就經常赴日取經,他們發現2000年之後,日本帝人等八大化纖廠都極力發展功能性纖維,這給靈活的業者們開啟了一個方向,轉而迎向強調吸濕排汗的功能性面料研發。適逢近年運動風潮興盛,MIT機能服飾遍地開花,也為所有人帶來更舒適的穿著體驗。 #MIT織出新高度 #只能說太優秀惹 |
img:https://scontent-tpe1-1.xx.fbcdn.net/v/t39.1997-6/851575_126361997548597_198255234_n.png?stp=cp0_dst-png_s110x80&_nc_cat=1&ccb=1-5&_nc_sid=ac3552&_nc_ohc=ag5IWRHt1EoAX-sym5q&_nc_ht=scontent-tpe1-1.xx&oh=00_AT-ijlA0Wz1v5W-HI9A5xP1mr1r4A2HsoNbTVLh3bHE6xg&oe=624AB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