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2-02

文章 留言
512889213511962
時間:2022-02-16 12:01
上週,我發了先前質詢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性別歧視問題的文章之後,當中的「外公外婆」,引起了非常大的討論。
 
有人說,我們太無聊、不做正事;
有人說,我們太過分了竟然把外公外婆變不見了;
有人說,要叫外公外婆才好分辨爸爸的父母還是媽媽的父母;
還有人說,難道外婆的澎湖灣也要改名嗎?
 
但最莫名的是,當中甚至不乏一些惡意攻擊言論,讓我和夥伴們看了都相當傻眼。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強調,「外公外婆沒有不見」!… 更多
 
這次的調整,是教育部在網路辭典中,將原本的釋義「加註」,外公外婆加註「今亦稱祖父母」,祖父母也加註解釋不只是「父親的父母親」,同時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並沒有將「外公外婆」從字典中「消失」。
 
也就是說,大家習慣的稱謂並不會改變,這次的調整加註不代表未來就不能使用這些詞彙,更不是未來都不能叫外公外婆了。
 
其實,辭典本就不只有保存語言的意義,如何去解釋詞彙,也往往象徵著當時社會所反射的價值觀。尤其教育部這次修訂的​​《國語辭典簡編本》,主要是提供給中小學的教學現場使用,更肩負了傳遞理念給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透過辭典的編修,讓性平意識也能與時俱進的納入解釋,絕對是有必要的。
 
為何外公外婆會和性別平等有關,甚至涉及歧視?
這裡我直接分享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的解釋:
 
「內外之分」是傳統家庭中形成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根本原因,至今,我們還是可以從許多現象中觀察到內外之分,例如:
 
► 現代人對於兒子、女兒結婚,仍然有兒子是把媳婦「娶進來」,女兒則是「嫁出去」的嫁娶觀念,因此鞏固了內和外的界線。
 
►… 更多
圖片
從不從誰的姓是很荒謬的想法,誰知道自己的祖先在百年前也是逼不得已改名換姓? 姓父親還是母親的性根本沒差,內外孫的說法更無聊,還不都是自己的爺爺奶奶
10157932462051065
時間:2022-02-18 18:31
大家猜猜看我在比什麼? 在我任職行政院副院長時,曾經注意到位在台北市齊東街的日式宿舍是很有特色的地方,便請文建會進行規劃、管理,在經過中央和地方還有很多人的努力之下,這裡被保存並轉型成現今的 臺灣文學基地 。 今年, 文化部 與 臺灣吧 - Taiwan Bar 共同合作的 #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 就在這裡舉辦,相當具有文化意義。現場設攤位的朋友,也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教大家學各種母語,非常適合一家大小來走走!… 更多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除了透過活動推廣母語,過去幾年來,我們也積極打造更友善的母語環境,包括: ✔️完成《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
✔️國小增加選修七個東南亞國家語文
✔️中小學必修課程列入閩東語(馬祖語)等在內的本土語文和臺灣手語 在學校之外,我們也在社區、以及各種政府機關當中使用母語,讓母語走入我們的生活。 這個週末,國家語言生活節還有很多精采的表演,歡迎大家共同參與,一起咿呀說母語! 📍咿呀說:國家語言生活節相關資訊:t.ly/VPp7
📍參與活動請注意各項防疫措施
圖片
太~陽~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