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留言 |
---|---|
3896502863811882 時間:2021-07-01 11:00 關於《勸世三姐妹》,因為討論實在太熱烈,所以我再補充一下 第一 #語感 有臉友私訊問我什麼叫語感,我想我說的太快,應該再多花點力氣說清楚點。 是的!我們的母語(不管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進入學校體系了。但我想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我們的母語有沒有毫無違和地在科學演講裡,傳遞知識;我們的母語有沒有在藝術的領域裡,傳遞情感;我們的母語有沒有在面對外來新事物的時話,被用來傳遞新概念?… 更多 [舉例:老師,請問這個python語言若欲學,包括原始開放碼合CC創用,是欲安怎處理安排?] 你聽起來、或說起來會不會覺得很彆扭?!這就是語感的疏離!我們的語言教育,沒有社會功能的安排,讓大家在學校的母語,只是圈圍在學校裡,沒有透過政治經濟的手段去安排(比方會雙語有加薪?!),讓母語真正在這些新生的事物裡被使用、被理會、被爭執、被喜歡、被討厭,這些都是語言的辯證過程,這樣才會形成語感。有語感的母語社群,才會有共同體。 而這個音樂劇只是其中一小步。 好,回來說,我的母語的歌謠已經變遷到旋律跟語言聲調,彼此之間脫鉤失聯的窘境。 這裏我舉個例:當年很多翻譯日文歌曲的台語歌,其實很多是不合聲調地寫就,比如“黃昏的故鄉”第一句話:叫著我.....第一個字“叫”唱出來的時候,是兩個音so-do"(高音do)的滑音,變成了橋的台語。這就是不ㄠ韻。 然而,這個唸謠式的音樂劇,或許俚俗,或許可以內斂,但創作這件事牽涉太多了(我早說了以下省略三千字)。我只就:我作為一個關心在地母語文化的人立場提出看法。 我喜歡的是它循著說話的方式找旋律,寫出符合劇情推進的歌詞跟表達。 第二 #藝術… 更多 |
但是閩南語有更好的用法,而不是罵髒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