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1-01

文章 留言
10157387492126193
時間:2021-01-04 17:00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 #悲傷的臺灣白海豚… 更多 2018年林務局海上調查報告顯示全年僅目擊到50隻臺灣白海豚,這個數字𢑰所有鯨豚界的人士大為震驚,最高曾記錄到將近70隻,沒想到短短10年間少了近20隻,不禁讓我們省思原先制定的保育政策是否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否該更積極進保育的工作。據調查多數的臺灣白海豚媽媽一胎只產一隻,而有半數的小海豚活不到1歲,能順利長大數量更少,新補充的個體數不足,死亡個體數卻增加,導致整體族群量快速下滑,再加上海岸開發造成棲地的持續破壞,海洋環境的大型工程持𤙸進行加重生存壓力,以及海洋污染、過漁、漁業混獲、船擊事件等等難解的問題,更加重了白海豚生存的壓力,如果我們不再做些什麼,在未來,真的可能只能在博物館中觀察臺灣白海豚的標本了。 學名: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陳吉鵬攝影 #臺博館 #NTM #本館 #鯨驗值 #鯨骨解密特展
圖片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臺灣亞種頭骨
10157420663861193
時間:2021-01-19 17:00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 #標本製作技術的進化 不同的製作技術所呈現出的動物標本型態也會略有不同,早期標本制作直接使用熱水煮動物直到骨肉分離,並剔除軟骨,但若無時常觀察燉煮時間,容易造成胸鰭指骨的細骨與較脆弱的骨骼部位崩解或遺失,且因無軟骨連接,標本型態較易失真。 中期開始使用腐生菌、加水密封或掩埋的方式進行骨肉分離階段,執行定期檢視、換水以去除多餘殘肉,並開始保留細骨。… 更多 後期以手工、保留軟組織、低溫乾燥製成,讓整體標本型態更符合原始動物的外觀。 圖說:
小抹香鯨 早期作法,因無軟骨連接,標本型態較易失真(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瓶鼻海豚 指骨軟組織局部保留的作法(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朗氏喙鯨 軟組織完整保留新技術(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臺博館 #NTM #本館 #鯨驗值 #鯨骨解密特展
圖片
請問這副熱帶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 (Gray, 1846))骨骼顏色特別白,是用了什麼特殊的處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