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2-02

文章 留言
10160112227397973
時間:2022-02-14 13:53
🥰西洋情人節快樂🥰 值此2/14西洋情人節之際,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送給宋慶齡的情詩:「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情人節快樂❤️
#禮物建議看留言 👇
圖片
@{翁強尼}
更新一下,更清晰
如有錯誤請告知謝謝

盧慕貞 18歲(元配;1884年-1915年)
陳粹芬 18歲(妾;1891年-1912年)
淺田春 15歲(妾;1897年-1902年)
大月薰 14歲(妾;1903年-1906年)
宋慶齡 22歲(繼室;1915年-1925年)
@{翁強尼}
支持多員成家
10166034700895128
時間:2022-02-16 09:03
我們是中華民國派 昨天,中共《人民政協報》刊文抨擊本黨陳以信、林為洲立委為「勾結國際反華勢力」的「國民黨頑固派」,扣上「暗獨」大帽,措辭激烈嚴峻,引起台灣各界矚目。我們對該文的論調深感遺憾,完全無法認同。 中國國民黨的核心使命,是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與憲政體系,保障台灣社會的自由、民主與開放,跟台灣人民站在一起。這是國民黨的基本立場,也是本黨每個立委的天職,我們就是中華民國派!… 更多 隨著近年台海衝突風險升高,共軍擾台動作頻頻,國民黨除了力促兩岸自制、交流對話、珍惜和平,當然也要爭取國際社會支持「自由民主」的各種力量,共同維護與支持中華民國。 國民黨致力維繫區域安全和平,追求互助共榮。該文那種跋扈獨斷、處處樹敵的戰狼嘴臉,絕對是這條路上的障礙。 信任積累的路漫長,摧毀卻只在一瞬間,區域穩定和平發展,彼此都需要更珍惜。
圖片
支持中華民國=支持台灣=中共26不喜歡
512889213511962
時間:2022-02-16 12:01
上週,我發了先前質詢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性別歧視問題的文章之後,當中的「外公外婆」,引起了非常大的討論。
 
有人說,我們太無聊、不做正事;
有人說,我們太過分了竟然把外公外婆變不見了;
有人說,要叫外公外婆才好分辨爸爸的父母還是媽媽的父母;
還有人說,難道外婆的澎湖灣也要改名嗎?
 
但最莫名的是,當中甚至不乏一些惡意攻擊言論,讓我和夥伴們看了都相當傻眼。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強調,「外公外婆沒有不見」!… 更多
 
這次的調整,是教育部在網路辭典中,將原本的釋義「加註」,外公外婆加註「今亦稱祖父母」,祖父母也加註解釋不只是「父親的父母親」,同時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並沒有將「外公外婆」從字典中「消失」。
 
也就是說,大家習慣的稱謂並不會改變,這次的調整加註不代表未來就不能使用這些詞彙,更不是未來都不能叫外公外婆了。
 
其實,辭典本就不只有保存語言的意義,如何去解釋詞彙,也往往象徵著當時社會所反射的價值觀。尤其教育部這次修訂的​​《國語辭典簡編本》,主要是提供給中小學的教學現場使用,更肩負了傳遞理念給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透過辭典的編修,讓性平意識也能與時俱進的納入解釋,絕對是有必要的。
 
為何外公外婆會和性別平等有關,甚至涉及歧視?
這裡我直接分享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的解釋:
 
「內外之分」是傳統家庭中形成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根本原因,至今,我們還是可以從許多現象中觀察到內外之分,例如:
 
► 現代人對於兒子、女兒結婚,仍然有兒子是把媳婦「娶進來」,女兒則是「嫁出去」的嫁娶觀念,因此鞏固了內和外的界線。
 
►… 更多
圖片
@{Kki Huang} 這算誇獎嗎XD,
我應該只算是"聽某嘴"
我覺得這是對的,但第一步總是容易受到一些非議

啊我就就叫習慣了啊!
習慣了漢沙文主義的人,並無法期望要他們改過來,甚至還會認為是你錯了,

對我來說,結婚就是結婚,沒有誰嫁誰娶的問題,甚至小孩取名前還問老婆要姓啥
@{Mike NiKao-Kusata}
不一樣的等級好嘛!
不能亂講不要亂教

抱歉
我認真了,不能拿這開玩笑
@{Mike NiKao-Kusata} 這真的不能亂講
516084096525807
時間:2022-02-21 17:48
2 月 21日 #世界母語日!你今天說母語了嗎?
 
身為苗栗客家女兒,其實,我的客語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雖然從小就能聽懂客語,但距離流利對話還有一大段距離。
 
所以,最近我也開始積極尋找客語課程,希望能趕快把這個我熟悉又熱愛的語言,好好學起來!
 
在世界母語日的這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台灣的母語」!
 … 更多
台灣社會由許多族群共同組成,文化與語言的使用自然也十分多元。而語言不只是溝通表達的工具,字詞與句法的邏輯背後,往往也藏有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巧思。使用相同語言的人們,往往也會共享相似的文化習俗或歲時祭儀,因此語言使用與文化保存,可以說是息息相關。
 
不過,由於過去威權統治的歷史背景,導致教育長期偏重華語,也讓許多族群的母語在台灣逐漸流失。
 
以客語為例,台灣雖然有 400 多萬的客家人口,但從過去客委會的調查結果來看,不僅客家民眾能聽懂客語的比例逐年下降,客語能力的平均自然流失率也有約 1.1% 。照著這個比例推算,如果我們不做任何努力來保存語言,40 年後客語人口就有可能完全消失。
 
因此,去年我也提出《客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希望能實踐《客家基本法》,並落實憲法中所揭示「國家應肯定多元文化」的精神。
 
當然,要保障的不只有客語!時代力量早在 2016 年就提出《國家語言平等發展法草案》,希望能夠積極支持國家各族群固有自然語言。
 
2018 年正式三讀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中,明確定義:「台灣各族群使用之固有自然語言及手語,都是國家語言的一種」,而且在《國家語言發展法》其中的多項條文,也都採納了時力黨團的版本。
 
除了上述程序的保障、人才的培育,我自己也努力身體力行說母語!
 
雖然我的母語說得不算好,不過只要有機會,我也都會抱著不怕錯、不怕講的精神,用各種語言跟人交流。
 
大家如果有學習台語客語等母語的各種撇步(phiat-pōo),歡迎與我分享!
如果聽到我說台語跟客語時不夠「輾轉(lián-tńg)」時,也先不要笑我,還請多多指教囉~
圖片
@{劉佳玟} 別擔心小孩,他學語言比你想的厲害,
我小孩跟阿嬤講會自動轉臺語(雖然不怎麼輪轉)
517342063066677
時間:2022-02-23 17:55
全台天氣冷颼颼,校方別再違法限制學生禦寒穿著!
 
這幾天全台低溫持續,加上陰雨綿綿的天氣,肯定讓大家都冷得受不了,每天出門前,我也一定要叫孩子多添幾件衣服穿,就怕他們冷到。
 
沒想到,全台仍有將近 60 間學校不顧低溫,#違法禁止學生將保暖外套穿在校服外!
 
去年冬天我曾跟大家分享,教育部在 #新版服儀規則… 更多 中明確指出:「天氣寒冷時,學校應開放學生在校服『內及外』均可加穿保暖衣物,例如便服外套、帽T、毛線衣、圍巾、手套、帽子等」,且學校也不得以氣溫為標準,硬性規定「幾度」才能加穿禦寒衣物,這項新規定同步適用在各級學校中。
 
當時我還參加由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TYAD召開的「全台國高中禦寒衣物外穿調查結果公開」記者會,和學生們以及范雲 FAN, Yun委員一起要求教育部硬起來,確實盤點全國各級學校是否有遵照規範辦理。
 
四月時,教育部給我的回覆是,全國「99.41%」的學校,都已經開放學生自行在校服內外添加保暖衣物。
 
然而,近日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仍收到至少 40 所高中、15 所國中學生反映,學校根本就是做一套說一套。部分學校只有形式上修正規範,實際上仍禁止學生將保暖外套穿在校服外,甚至要學生塞到校服裡面,令人匪夷所思。
 
學生們只是想要穿得暖和些,難道這樣的想法很難理解嗎?
 
我要提醒校方,任何繞道、間接的轉彎處罰同樣不符規範,這一點去年我也曾請教育部發函重申。
 
目前,教育部已經宣告將再次發函重申相關規定,並且針對重點學校,透過專案小組到校了解實情、輔導訪視。如果學校真的有違規情事,公立學校將依相關人員成績考核規定辦理,私立學校則依私立學校法規定處置。
 
我也已經發函要求教育部,應該要積極與各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協調,針對相關規範及實務情形做定期稽核和備查!
 
我要嚴正提醒校方及地方教育局處,你們的作為,學生都看在眼裡,不要再裝傻、逃避,讓主管機關需要一再發函重申既有規定!
圖片
應該要公布是哪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