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0-12

文章 留言
3828100003901560
時間:2020-12-05 00:52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2月3日下午舉辦本年度首場「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本中心2007年獎助訪問學人,韓國崇實大學中文系吳淳邦(Soon-bang OH)名譽教授,主講「從小說啓蒙到小說革命:晩淸小說啓蒙活動與文明國家想像(1815-1910)」。活動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胡曉真所長擔任主持。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6_11617.html
圖片
如果國圖無能力辨識真假博士論文這像話嗎?該以瀆職罪辦嗎?https://m.facebook.com/groups/thesisgate/permalink/1036260966881402/
3840736765971217
時間:2020-12-09 15:35
【藝術館藏介紹】故宮沒說的事-古玩藏研,掐絲流光   故宮館藏博大精深,對於這些國寶,你知道多少?   《故宮沒說的事-古玩藏研,掐絲流光》作者陳慧如,看到被中國收藏家忽略不受重視的「掐絲琺瑯」、「錯金銀」等領域的古玩,持續關注它純粹的美,在經年累月鍛鍊出的鑑賞力與知識下,在字裡行間分享對文物的深情與鑑識,展現出溫和蘊藉的人文情懷。… 更多   在時光荏苒的推移下,關於文物的收藏,傳統的品類,受到的重視較多,而像「掐絲琺瑯」、「錯金銀」這一類沒有文字的器物,反而有待關注。本書引領讀者深入器物收藏的優雅世界,全書分為三部分,依序為銅器、掐絲珐瑯、瓷器錯金銀等,時間跨度近兩千年。   書中介紹戰國時代錯金銀帶鉤、漢朝銅製長頸瓶、舞俑燈台、宋耀州瓷、北宋柿釉花口盞、宋黃釉瓷,明宣德爐、宣德掐絲琺瑯盞托等,到清三代掐絲琺瑯藏品等共計 44 件藏品,其中掐絲琺瑯占 20 件。   卷首自漢代長頸瓶開始,透過每一件代表性的銅器藏品,作者寫下收藏故事,也闡述銅器工藝如何展現於每件藏品,導引讀者認識中國銅器工藝與其美學,尤其明代發展出精彩的金屬表面處理技術,如灑金、黃銅鎏金等,都有詳細說明。   欣賞銅藝之美後,接著進入掐絲琺瑯的世界,作者詳細說明掐絲琺瑯器的斷代(dating)特徵,以及如何從器型、圖案、工藝和原料等特徵欣賞。其中指標性的藏品為〈明宣德掐絲琺瑯盞托〉,這是第一個清楚定義掐絲琺瑯年代的標準器,有皇家落款的見證,藉由此件,作者認為掐絲琺瑯確是中國專有的藝術品項,因此對於一般學者的定論-源於埃及,盛行於 10、11 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於元朝傳入中國之說,有需要再深入檢視。   銅作器物從三千年前商朝開始,那些讓眾人驚豔的青銅器、戰國金銀錯、漢朝鎏金銅、唐朝銅鏡、明朝銅爐,到了清朝發展出色彩明麗的掐絲琺瑯。而中國戰國至漢朝的「錯金銀」更是奇妙和精緻,比如東周在青銅器表面上鑲嵌金、銀和紅銅,引用幾何制式圖紋,工藝絲絲入扣,外表華麗燦爛,也成為諸侯炫耀地位的最佳器物;「錯金銀」工藝,其後更從青銅器發展到鐵器、玉器、瓷器、與木器等器物上,比如日常用的瓷器,也有不少「錯金銀」佳作。   雖然兩岸故宮對「掐絲琺瑯」的研究還在拓荒階段,但也等待釐清研究,補上缺頁。 📙故宮沒說的事 = Wandering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cloisonne
📘索書號:968.2 8736:2
#藝術館藏 #國家圖書館
圖片
如果國圖無能力辨識真假博士論文這像話嗎?該以瀆職罪辦嗎?https://m.facebook.com/groups/thesisgate/permalink/1036260966881402/
3846122518765975
時間:2020-12-11 16:13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蓋南希教授、施茗懷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年12月9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音樂系蓋南希(Nancy Guy)教授、以及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亞洲語言與文化學系施茗懷(Evelyn M. Shih)助理教授主講。… 更多
第一場由蓋南希教授主講「垃圾車旋律與當代臺灣的永續發展:從蟑螂到貝多芬」,邀請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楊建章副教授擔任主持人。蓋教授長期以田野調查方式進行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探討音樂與社會學、政治學、國族認同等課題的關連性。近10年來聚焦於垃圾車音樂中反映的城市地景。在臺灣,以垃圾為主角串聯起的樂音,迴盪在廢棄物清運現場的聲景之外。臺灣的垃圾車是有音樂聲的。巴達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禱》或貝多芬的《給愛麗絲》預告著清潔隊抵達的時間與地點。鄰居們湧入街頭,將預先分類的廢棄物放入適當的容器中。臺灣的半熱帶氣候加上人口密集的環境,以及為數眾多的老鼠和蟑螂,使得垃圾管理成為日常的當務之急。蓋教授以1980年代早期至2010年代中期的臺灣流行音樂(主要是華語流行音樂)為例,說明以永續方式處理家庭垃圾的日常實踐,已逐漸滲透到廣泛的感知領域,展現出深邃的活力。
第二場由施茗懷教授主講「聲音笑果:六〇年代臺灣電影的影音寄生蟲」,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彭小妍研究員擔任主持人。在後殖民時期的臺灣電影界,喜劇似乎是不合時宜的電影類型。這些電影回到早期喜劇的美感,常常使用誇張的音效與怪奇的影音同步點來取悅觀眾。就像他們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的好萊塢前輩電影一樣,擅長玩弄觀眾對影像和音效之間因果關係的期待。如果螢幕上喜劇演員的身體是影音合成的主體,聲音「笑果」搗亂了這個完美的結合。這個被介入的影音同步過程促成了新個體的來臨:一個在不和諧與不協調中尋得樂趣的喜劇魅影。
二十世紀中葉臺語片再次出現聲音「笑果」的高峰,不僅是因為臺灣電影在全球電影界的定位性、音響技術的利用,更與臺灣涉入冷戰文化潮流有關。在打亂影音秩序的同時,聲音「笑果」不合時宜的層面也打亂了冷戰時期軍事化、機械化的時間。 在公民的身體越來越受制約的同時,以聲音「笑果」形成的喜劇影音個體變成了更有魅力的視聽寄生蟲。施教授從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塞雷斯(Michel Serres)那裡借用了「寄生蟲」一詞。在塞雷斯的論述中,寄生蟲既是侵入溝通系統的噪音,又是介入固有社會關係的第三者,帶有革新系統本身的可能性。
圖片
如果國圖無能力辨識真假博士論文這像話嗎?該以瀆職罪辦嗎?https://m.facebook.com/groups/thesisgate/permalink/103626096688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