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王婉諭。 127,511 個讚 · 11,681 人正在談論這個。「我們一起勇敢,照亮孩子的未來」 立法委員 王婉諭
貼文
謝謝所有寫書的人、做書的人,謝謝你們讓文字充滿力量!
 
我很愛閱讀、很愛看書,無論是徜徉在實體書的文字裡頭,又或者是開始接觸電子書,這 2 年甚至因為看書時間大幅縮減,而開始用「聽書」的方式,無論是何種形式,我總是享受閱讀時能被進入每一本書裡不同的世界,或是在讀到某個章節時與作者產生共感。
 … 更多
文字的力量,讓我們能有更多想像與可能,也因此,我總是由衷佩服這些寫書的人、做書的人!而出版產業不只記錄文化,也傳承知識,更呈現了台灣創意、求變的多元面貌。
 
因此,當收到台灣出版界的最高殊榮、媲美三金獎的金鼎獎頒獎典禮邀請時,我便立即答應,希望能一起參與台灣出版界的盛事,昨天到現場,更是深深被出版人的精神感動。
 
創作出版的自由,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之一。今年的 #終身成就獎,由在印刻出版公司總編輯初安民先生獲得,初先生不囿於自身作家的身份,積極在出版界中提攜後進,他所編輯的雜誌也多次獲得金鼎獎的殊榮。
 
若從台灣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來看,文學常被視為實用價值較低的學科,中文系、台文所的學生常被問到:「以後要當老師嗎?」,如果有人說想成為作家或編輯,還可能會被建議去考公務員。我們對於文學想像的限制,似乎便限縮了文學的可能與發展。
 
然而,初先生在典禮上的致詞,不僅充分地展現出版人的熱忱,更直接回應了社會對文學的質疑:「只有文學,可以側耳傾聽挫敗者的輕聲細語。」
 
台灣的孩子從小被投入充滿考試、名次的環境,被教育要成為成功的人,彷彿只有勝利者才值得被記憶;然而,在競賽中,沒能拿到第一名的人未必比較不努力,在人生中,有時候看似半途而廢、繞了遠路,其實卻可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收穫。不僅如此,很多時候成敗與否,更是關乎個人與大時代對抗,比如香港的雨傘運動、早期台灣知識份子在海外流亡的故事,都是這樣的例子。
 
成功固然可喜,但挫敗者的輕聲細語,也值得我們傾聽!
 
謝謝所有寫書的人、做書的人,謝謝你們一筆一筆寫下當代社會的故事,紀錄這個時代的精神,謝謝你們為文學所奉獻的一切。
圖片
留言
  • 王婉諭

    這次的 #數位出版類數位內容獎,是由端傳媒製作的「連儂牆影像:當年今日,香港『時代革命』心跳聲」所獲得;領獎人表示,當初… 更多會決定做連儂牆,是源於 2005 年樂生保留運動的經驗,有感於當年在樂生的連儂牆被拆除,於是決定為香港運動做些什麼;而上線當日,適逢香港通過《國安法》,導致連儂牆也在隔天被宣告違法,火速拆除。
     
    好在當時有端傳媒與香港浸會大學團隊的合作,讓連儂牆得以用另外一種形式被保存,如今,我們只要打開頁面,仍能看見香港人面對威權體制時,在強大的挫敗感中仍然堅持無聲吶喊的精神!
     
     
    另外,本屆 #雜誌類專欄寫作獎 的得獎者:陳芳明老師,在作品〈晚秋書〉中回顧個人的海外漂泊經驗,紀錄老師思想與人格的轉變。當時流亡的經歷,若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或許是面對戒嚴政府的一種敗退,但透過文字紀錄與回顧當時的經歷,也讓我們得以看見台灣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