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17-07

文章 留言
1597148973680710
時間:2017-07-22 00:52
【他山之石-系列】 城市的生命力 一 倫敦 紅磚巷(brick lane) 2005年我到倫敦政經學院(LSE)擔任訪問學者,在英國倫敦待了一段時間。
身為一個都市的旁觀者及生活者,我發現倫敦裡每一個區都獨具特色。
由於族群的多元、激發不同的生活模式,fusion應該是比較貼近的說法吧。
其中紅磚巷就充滿了很多驚奇。 在倫敦生活過的人,大概會將倫敦分為東西南北及中央區,每區各有其不同的發展背景。… 更多 東倫敦,這個區域發展的較早。
早在15世紀時變為當時的倫敦提供建築原料。
就像高雄的中都磚窯廠,所以才被稱為紅磚街。 後來轉變為農夫市集,在工業革命紛紛建立起紡紗廠,吸引大量的勞工前來。
後來又轉型為成衣製造業,但由於倫敦薪資成本高。
加上全球化的影響,使得高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造成當地相當多空廠房、倉庫,且房租低廉。 除了原先的勞工,英國加入歐盟後又吸引一波新移民,使得該區變得多樣化。但也一度帶來髒亂、落後、高犯罪等問題。
由於當地居民不滿的情緒無處發洩,因而許多的外牆便成了他們塗鴉宣洩不滿情緒的開口。
卻也因此讓這裡搖身一變成為倫敦另類次文化的發源地(與美國嘻哈文化的背景類似)。 由於該區塗鴉用色大膽,且帶有強烈情感,逐漸吸引各地的遊客前來朝聖。
便使更多藝術家、音樂家及表演家來此尋找舞台。
在這裡髒亂與藝術同存,但卻一點都不會違和,反而創造一種自由的氛圍。 市集就隨著人潮聚集而逐漸成形。
這裡的市集不是集中的,而是地散佈在幾條街上,其中又以紅磚巷密度最高因而聞名。
在這裡有著倫敦最好吃的咖哩及貝果。
雖然分別來自印度及猶太,但卻能在倫敦巧妙成為一種組合。 這段回憶讓我想起高雄的駁二、橋頭糖廠等地,空間的出現自有它的歷史原因。
我們要做的便是引導她,讓空間自己綻放出她的生命力。
圖片
先把中山路的人行道搞好吧,路又開始爛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