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張育美, 台北市。 11,447 個讚 · 4,837 人正在談論這個。我是張育美,是醫療長照專業不分區立法委員。 我將秉持醫療長照專業問政及民眾的聲音傳達給政府,監督政府施政,推動立法,為全民健康把關!
貼文
防疫馬拉松-24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問題】
疫情期間日常生活模式丕變
不論是整日與孩子相處
抑或於病房隔離時的孤獨感
都可能產生龐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除了生理的防疫措施外
民眾的心理健康亦應予重視 國內進入第三級疫情警戒迄今已屆18日,期間部分民眾採行居家辦公。… 更多
小朋友、學生們早已停課在家。
長者或因為長照機構暫停服務,而多由家人照料;不幸染病的民眾,則正於醫院隔離治療。
這段時間,不分老少、職業,「與社會隔絕」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受。 平時家長與孩子間有「學校」教育的平台,孩子透過在校的學習、同儕的互動,適足與父母分工了「教」與「養」的責任。
而長者們日間或許是於日照中心內,或是在公園中與鄰居聊天、下棋,如此長久累積的作息,都安定著長輩的心靈。 但這些過去慣常的生活模式,都因為疫情而改變。取而代之的是,赫然發覺孩子怎麼如此調皮?折騰數日後,發現與孩子整天相處,確實「視同作戰」,對精神的消耗,遠大於工作帶來的疲憊。同時,長者們在作息丕變下,對於生活瑣事格外堅持,同樣將加深與照顧者間的摩擦。不僅如此,近來亦有數起確診個案於醫院隔離治療期間不當言行,甚或傷害醫事人員等事件。究其原因,或有部分正是因為不當排解精神壓力,而有不法逾矩的行為。 這都在在顯示,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因此,除建議盡量維持生活作息,維繫仍可做的生活活動,以及從事室內舒壓活動,例如有氧運動、聽音樂、呼吸冥想等之外,必要時的醫療介入、身心資源支持,亦是相當重要。一般民眾可選擇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兼顧減少就醫及醫療需求;就醫隔離中的確診患者,則在醫療照護的同時,並需兼顧其心理狀況,即時給予適切的心理支持,使其在生理康復之餘,心理也做好回復社會的準備。 #生活模式 #孩子 #心理健康 #學校 #有氧運動 #音樂 #冥想 #張育美
圖片
留言
  • 梅筱梵
    謝謝委員注意到心理健康,也祝福委員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