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林靜儀醫師 溫柔堅定新中二。 203,687 個讚 · 20,400 人正在談論這個。政治工作者,臨床醫師,斜槓寫作與國際醫療、性別平等
貼文
分級醫療制度的不彰,的確不是健保署一個單位的問題而已,包括整個制度設計、主管機關心態、民眾觀念等等。 不過今天我們從健保署對於「合理門診量」的給付標準來看看一直以來的『抓小(診所)放大(醫學中心)』。… 更多 上個會期質詢時,有要求健保署檢討對於基層醫療院所的「合理門診量」給付制度(「合理」是怎麼算出來的是另一個話題了);對於基層醫療醫師來說,每日門診人次超過40人以上,處方費、診療費就開始打折,病患越多,給付越低;當然,這是控制醫師「衝量」的手段,只是是否需要調整,必須檢討。 那,病人擠爆,甚至衍生「代掛號服務」的醫學中心,「合理門診量」怎麼算? 健保署使用的計算程式,是以「前一年門診量」、「病床數」、「專任醫師人數」代入公式計算。也就是說,診所醫師每個人都可以精確計算人頭,超過40人開始調降診療費;但是在醫學中心,就沒有這種機制。同樣一個醫師,在診所看診有制度限制他人數,在醫學中心則形同虛設! 再者,從公式的這三個項目,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醫院要併購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了。一旦併購,病床數、專任醫師數的增加,也就可以增加下個年度「合理門診量」,獲得更多病患數員額!! 在健保這邊,即使該區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總病患數都不變,但是原本病患就診的區域醫院「升等」成了「醫學中心分院」,健保給付就從區域醫院等級增加到醫學中心等級,支出直接增加!而原本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合理門診量計算公式下較少的員額,也因為醫學中心計算公式的不同,整個區域的「合理門診數」因而增加了。 新的衛福部政務官上任之後,可以看見逐步在推動分級醫療制度的改革,但是,整個醫療分級制度的崩壞是常年來許多制度的錯誤與怠惰,現在政務官要推動的同時,需要更多支持,以及檢討許多事務官長期以來的觀念錯誤!
圖片
留言
  • T.f. Wang
    只要總額存在 任何調整都沒有意義 現在又多一個DRG總額中大小總額 台灣醫療需要大改革才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