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教育電台聲動全世界-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台北市。 73,439 個讚 · 181 人正在談論這個 · 6,952 個打卡次。 ♫官網即時收聽: https://www.ner.gov.tw/programSchedule ♫官網60天內節目回放:https://www.ner.gov.tw...
貼文
今天是遺傳學先知:芭芭拉‧麥克林托克生日(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 「因發現基因轉位而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不顧母親盼她如一般傳統女性走入家庭的期望,堅持走上學術之路;無懼社會眼光,上大學就剪短髮、穿長褲(這在二O年代實乃驚世駭俗);取得博士後,卻因性別因素無法在一般大學取得教職,但她仍接受助手的職位,只求持續她的玉米基因研究工作。」 雖然她的研究讓大家覺得是異端,但她仍堅持信念,不為所動!這樣的女性,讓我們為她喝采吧!
分享 PanSci 科學新聞網
【科學史上的今天】06/16——麥克林托克誕辰(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 1983年,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因發現基因轉位而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距離她此項發現已過三十二年。此一遲來的榮耀,連同她是史上唯一獨自獲得此獎項之女性的事實,恰如她一生的寫照:一位踽踽獨行的遺傳學先知。… 更多 麥克林托克似乎早已習慣於對抗外來的壓力:不顧母親盼她如一般女性走入家庭的期望,堅持走上學術之路;無懼社會眼光,上大學就剪短髮、穿長褲(這在二O年代實乃驚世駭俗);取得博士後,卻因性別因素無法在一般大學取得教職,但她仍接受助手的職位,只求持續她的玉米基因研究工作。也難怪她將來面對整個學界的嘲諷,仍堅持信念、不為所動。 雖然麥克林托克早就公認是基因與染色體方面的遺傳學大師,但當她在1951年根據多年來的實驗結果,宣稱基因會從染色體的原本位置「跳躍」到另一處時,卻被視為異端邪說,從此被主流學界打入冷宮。因為當時普遍相信基因有固定不變的排列順序,而且基因只會單向的下達如何製造蛋白質的指令,絕不可能如麥克林托克所主張的:細胞還會回頭給予基因轉換位置的指令。 1953年華生與克里克發表DNA結構後,更是將整個遺傳學導向分子生物學。大家相信搞懂單細胞生物的基因就等同了解所有生物,而基因究竟是以無性繁殖或是有性生殖方式複製並無二致,麥克林托克卻不認為如此,堅持用傳統的雜交玉米的方式研究基因轉位;大家拼命往深處挖掘遺傳密碼,麥克林托克卻是往更高的層次研究適應、調控的動態機制。她的學說原本就複雜晦澀,如今更是沒有人想傾聽她的話語,直到二、三十年後,人們陸續發現愈來愈多例外情況無法解釋,才開始相信麥克林托克的轉位因子確實普遍存在。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即使繪製出基因圖譜,仍然無法了解生命的奧秘;麥克林托克先知般的預言不只在於轉位因子的存在,更在於以生命的整體性與環境的影響來理解基因。 延伸閱讀:<br> 玉米田裡的先知 | 博客來<br> http://goo.gl/UIOwKR<br> 跳躍基因 雕琢獨特大腦 | 科學人<br> http://goo.gl/7zv6eH<br> 大芻草(teosinte)真的是玉米的祖先嗎?<br> http://pansci.tw/archives/56237<br> 不僅僅是蟲:昆蟲生物工廠 | 科技大觀園<br> http://goo.gl/l997Cx 也可以上 科技大觀園搜尋「跳躍基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