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post
Home
每日貼文
專頁
農是為著恁。 7,969 個讚 · 32 人正在談論這個。透過分享來掌握農業資訊,期待台灣農業跳脫傳統,以科技+知識加值轉型,發展屬於自己的產業特色。
貼文
台灣農民市集創立或經營者,一般而言少有豐富的企業經營與創業經歷,誤以為創立市集不過是多吆喝一些生產者,找個人潮多可以擺攤的場地就行了!而市集資金大都是透過政府支持或私人募款而來,但政府與募款都只是短期育成,相較之下,農民市集的創業準備不足。企業的創業成功機率在統計上少於10%,那麼,農民市集又憑藉甚麼不同條件才能避免泡沫化?(內文)
超連結 THEKONO.COM
台灣農民市集的挑戰 -- 農訓雜誌 2015/10月號 第308期
一般人對「市集」的印象,是指傳統市場,販售者主要是中間商或小販;或一次性的通常低價取向「農產品展售會」。而「農民」市集則是由生產者親自來販售的市集。根據賴鳳霙、譚鴻仁研究,台灣農民市集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來自於對台灣農業、特別是友善環境耕作小農窘境的主動關懷。農民市集可說是小農及相關團體,不願意只是被動地、悲情地的接受援助,選擇以「互助合作」的自力救濟集體行動。 理想上,農民市集的氛圍是好友們一起在假日,拎著袋子逛猶如嘉年華會的農民市集,大樹下或帳篷裡,在生產者用心佈置的攤位上,有友善農法栽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