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原能會 輻務小站, 新北市。 36,839 個讚 · 153 人正在談論這個 · 70 個打卡次。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的願景是「輻安、核安、民眾心安」,希望藉由這個園地,讓大家更瞭解原能會的工作內容,歡迎大家常上來留言,一起關心、瞭解原子能的安全!.
貼文
東部最早水力發電廠立霧發電廠… 更多 臺灣日治時期初期,位在臺灣西部的龜山、小粗坑、竹仔門及后里等水力發電廠一一設立,使西部工業逐步發展。1919年(大正8年),日本人興建「娑婆礑第一發電所」(花蓮港第一發電所)以應付花蓮港廳的開發。1920年設立「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並先後增設「娑婆礑第二發電所」等火力發電廠,並於1935年於木瓜溪流域設立「清水第一發電所」,是為花蓮地區第一座水力發電廠。1943年日本鋁業株式會社請准另設清水第二發電所及銅門水力發電所以求充分供電,並建立溪口發電廠、「大南發電所」(今東興發電廠)。1944年4月,立霧發電所竣工,是當時全台灣第四大的水力發電廠,僅次於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及銅門水力發電所,然而同年8月卻遭遇颱風,引水設施遭到摧毀。 省政府時期
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決定暫時不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發電設備。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電力需求大增,台電力主修復立霧、銅門、清水第二(後改為清流)等三處水力發電廠,經孫運璿等人的支持,加上1950年臺電獲得美國經濟合作總署撥款,在美援大手筆資助下,通過立霧電廠重建案。1953年11月底正式開工,1954年3月全部完成,3月6日與系統並聯運轉發電,1954年6月12日,立霧水力發電所由經濟部部長尹仲容、台灣省政府主席嚴家淦主持竣工,總工程經費為新台幣5,100萬元。1963年,台電改建溪畔壩,將壩身加厚,並提高壩頂及增設弧形閘門七座,使壩上游形成調整池,容量增為34萬立方公尺,立霧發電廠由川流式轉為調整池式。 現  今
2001年5月「東部發電處」改組成「東部發電廠」,原隸屬東部發電處之多座發電廠亦改稱為發電機組,立霧發電廠也正式改為立霧機組,並且完成自動化遙控機組工程,稱為立霧副控,管理砂卡礑壩的取水口閘門開關,而總控制中心為「東部發電廠遙控中心」。 設  施
立霧發電廠係利用上游立霧溪上的溪畔壩攔截溪水,以及砂卡礑壩攔截立霧溪支流砂卡礑溪的溪水發電,溪水通過沈砂池淨水之後,經由引水隧道來到立霧電廠上方100多公尺高的前池,儲存穩定的水量之後,穩定的水流通過兩支壓力鋼管,再送到電廠發電。廠房為白色外觀之鋼筋混凝土建築,水輪機為日本電業社製之法蘭西斯豎軸水輪機(FSS),而發電機為日本芝浦製(20,000KVA)。立霧發電廠共2部容量各16MW之豎軸法蘭西斯水輪發電機組,發電容量為32,000瓩,年發電量約為一億六千五百萬度。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