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北部院區開放時間:第一展覽區(正館、兒童學藝中心 ),週二至週日9:00至17:00,週一休館。 ◆網站(北部院區):www.npm.gov.tw ◆網站(南部院區):south.npm.gov.tw   No. 221, Section 2, ZhìShàn Rd,,, 臺北市 111
貼文
😲😲中蠱怎麼辦⁉ 拜各類小說之賜,我們對蠱之傳說有非常豐富的想像。惟小說中的蠱並非憑空想像而來,在古代醫書裡面,確實有不少關於蠱的論述。… 更多 隋代太醫巢元方(550-630)等人奉敕編著的《諸病源候論》為現存中國最早的病理專書,書中〈蠱毒病諸候〉對於蠱的成因、中蠱症狀均有詳盡描述。《諸病源候論》指出蠱多取自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裝,任其自相殘殺,最後得以存活者,即謂之為「蠱」。在人為操作下,蠱可藉由飲食害人。中蠱之人,蠱毒會遊走於腹內,食人臟腑,使患者感到心熱痛,發作時,除了吐血之外,還可能「下血瘀黑如爛雞肝」,如果不即刻醫治,待蠱侵食臟腑盡,人必死無疑。 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如何解「蠱」?《外臺祕要方》載錄解蠱方二十一種,譬如由升麻、桔梗、栝樓組成的升麻散,又如含有犀角、羚羊角、桂心、麝香等成分的千金犀角丸,以及由雄黃、硃砂、藜蘆、巴豆等組成的雄黃丸。《新刊仁齋直指方論》則提供了另外一種解蠱之方——咒術。此咒出自《大藏經》,咒曰:「姑蘇琢磨磨耶。吾知蠱毒生四角,父是穹窿穹,母是舍耶女,眷屬百千萬,吾今悉知汝,摩訶薩摩訶。如飲食上有蜘蛛絲,便莫喫。」《新刊仁齋直指方論》建議人們在外飲食時默誦此咒七遍,可避免受蠱之侵害。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嗎?本院「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展現正展出「黑巫術:下蠱與解蠱」,歡迎參觀 ^_^ 亦可參閱:陳秀芬,〈食物、妖術與蠱毒——宋元明「挑生」形象的流變〉,《漢學研究》,第34卷第3期(臺北,2016),頁9-51。 #院藏善本古籍選粹例行展
2021年8月5日(四)~2021年11月14日(日)
北部院區正館(第一展覽區)104陳列室 👍👍👍👍👍👍👍👍👍👍👍👍 諸病源候論
日本影鈔宋本
故觀000324-000331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