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頁
- 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 台北市。 750,955 個讚 · 319 人正在談論這個 · 478 個打卡次。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的圖樣由一個笑臉及台灣地圖所組成,台灣地圖代表�
- 貼文
-
【#MIT歷史上的十月】
想像一下,60年前臺北市敦化路兩側滿是稻田,而且正在上演一場耕耘機表演示範大會的畫面,對比現在台北東區高樓林立、熱鬧繁華的景象。嗯,是不是難以想像?從耕牛進化到鐵牛,一台台奔馳在稻田英姿颯颯的「鐵牛仔」,成為了帶領臺灣農業邁向機械化發展的功臣。這個十月,就和我們一起搭乘時光機,瞭解耕耘機在臺的發展史吧!
… 更多
1956年(民國45年)10月15日,由唐榮鐵工廠製造的第一部國產耕耘機的出現,正式開啟了臺灣製造耕耘機的大門,耕耘機其實就是所謂的翻土機,是專門使用在耕種前翻土和鬆土的機器。當時臺灣仍是處於農業耕地多、耕牛不夠的情況,在農業尚未機械化前,農民從整地、插秧、施肥、收割等瑣事皆須親自下田處理。自國產耕耘機問世後,不僅減少了農夫耕作的辛勞,改善了農業生產經營環境,還間接帶動國內機械工業的發展。
追溯耕耘機在臺的發展,早在1940年日本時代,部分製糖株式會社便已從美國引進農業機械,但因當時所引進的農機較適合大規模經營的農場,所以只侷限在某些自營農場內使用,並未推廣給一般小農戶。直至1950年代戰後在中美合作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的主導下,自日本引進由美國設計製造,但經日本人改良後適合小農戶使用的耕耘機,台灣才正式邁向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途。
當時最多人使用的耕耘機是「快樂農夫」和「美利鐵牛」。嗯,你會不會跟小編一樣好奇為什麼耕耘機又稱作「鐵牛」?
… 更多
- 留言
-
-
王香禪
很難想像60年前東區那時候是那種樣子,時代在改變真的太快了。改變太快未必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