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科技部, 台北市。 46,871 個讚 · 32 人正在談論這個 · 6,759 個打卡次。科技部臉書專頁主要為介紹科技政策及分享科技成果。
貼文
#基哥開講
  
【創造年輕人機會,要起而行】
  
這一陣子,參加幾個部裡舉辦的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看到教授們在解說技術時,讓人感受投入研究的熱情,參與同學在操作示範時,專注以及作出某種突破的興奮感,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世界某個角落技術的雀躍感。就是那股無謂的研究能量,讓科技不斷的化不可能為可能。
  … 更多
與這些年輕朋友的閒聊中,卻也感受到他們對未來工作或能否繼續深入研究的迷茫。絕大多數的學生們,畢業後所能找到的工作,往往跟這些,我們科技部辛苦費心培育的技術成果,沒有太多關係。大多數要就業的年輕朋友,畢業後所參與的工作是精進是公司現有的產品居多,很多並不需要用到他們執行科技部計畫時,所研發的尖端技術。
  
我腦中想起當年(2015)在臺大接待阿里巴巴馬雲創辦人時,他對臺灣創新的一個批評,他說:「臺灣為何總是起的大早,卻趕著晚集!」。臺灣在前瞻技術、前瞻想法都比世界能夠早一點點,但後續的價值創造卻總是落空,最後又落得跟在世界市場的後段班。我們在喊口號都能跟上時代,什麼前瞻技術的開發都有,但是我們卻沒有勇氣掌握機會去創造、嘗試新產品,還是都要等他人做出來後,我們才拼命去搶單,價值當然很低。他在臺大的演講一直鼓勵學生們,「現在是絕佳的機會」、「要有樂觀的態度」、「要超越所有老師的共識」。而國內創業界的永遠導師,施振榮先生也一再強調,「創新有3個關鍵:有價值、夠創意、能執行」。
  
最近幾次的成果發表會中,看到很多已經是有機會成為改變產業現況,或是改變人類生活需要的完美成果。如果這些成果能夠有適當管道在執行計畫的某些階段,將對的產業領導階層邀請來參與,這種跨域、跨界的交流,一定可以讓我們的成果,不再只是展示,而能有更多被實現的機會,也間接可以讓更多經我們計畫培育的年輕朋友,可以在就業時,繼續深耕他們學習時的創新,並將之轉化成為有價值的創新。
  
跨域的交流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其實也不會太難,就是要有「以終為始」的事前準備,籌備的人要能預想,「想要參加交流的夥伴們,會後能夠留下什麼?」然後針對這樣的發想,用心思去準備流程,讓想要達成的任務隨著流程的進行,一一被融入。更重要的關鍵是,要能勇於「求助」,尤其對自己不熟的部分。
  
我深信,以臺灣的能耐,我們一定有能力起個大早,也趕個有價值的早市集!
圖片
留言
  • Hsueh-Fen Juan
    臺灣研究領域常常較國外慢了許多年,最近科技部在推行新領域有與國外同步的趨勢,值得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