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此與大家互動,讓大家知道本場的農業研發成果、活動訊息及當前重要政策。 如有農業問題,歡迎加本場LINE好友提問喔! http://line.me/ti/p/%40siq7460r 973 花蓮縣花蓮市吉安路2段150號
貼文
🍊🍊彩色的米,有看過嗎?不只是好看而已,飯吃起來也更好吃了!🐞小朋友超級喜歡呢!一起來看看~(上)😗😗😆
*
*
因為我們對白米的發展空間是有期待的,所以為它增添了繽紛的色彩。 紅、黃、白、綠、紫等不同的顏色,紛紛地飄落在米飯上,看起來既耀眼又美味,不僅在視覺上得到滿足,甚至感覺米飯也更好吃了呢!這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歷時7年所研發出的米粒表面處理技術,讓人在日常的吃飯之餘,還憑添了不少食用的樂趣。… 更多 轄區內有著全國最大有機米面積的花蓮農改場,對於稻米的多元運用一向有心。👩‍👩‍👧‍👦👩‍👩‍👧‍👦 早在民國93年便即進入彩色米的構想與研發階段,當時研究人員找出了數種轄區內特色作物,萃取顏色並上色到米粒上,讓白米能呈現出各種天然色澤,基本上技術是成功的,只是在量產前出現了一些瓶頸。 原來當米粒上色之後,在煮食前、泡水洗完米後,米粒上會出現少許細小裂紋,稱之為「胴裂」。其實一般民眾在洗米之後直接烹煮食用,並不會注意到米粒上的胴裂情況,但研究人員因為堅持完美而暫時停止了進一步的研發。這一暫停就沉潛了6年,直到作物環境課課長邱淑媛手上,才順利解決了所有問題。 這是一位同時具有生化、營養學、微生物背景,並且有著20多年的實驗室經驗的專業人士。就是因為有著多元的背景經驗,因此在她接手彩色米之後,立即便改進了上色方式,也因而解決了量產上的最大問題—胴裂情況。 方式是調整了機械結構與染色技術,讓米與色料能在最段時間內接觸,使得米粒沒有機會吸收大量水分,自然就不會產生胴裂了。🤓 而為了達成此一種效果,食品加工與農機兩個研究室相互合作,進行機器調整,讓色料霧化技術與風力乾燥相結合,除了造成技術突破之外,同時還節省了烘乾時間與設備,進而使得產能跟著提高了,一舉數得。為了保護此一技術,花蓮農改場還特別申請了專利。 🍀🍀「當我一看到彩色米時,直覺就告訴我應該要這樣做才行。」邱淑媛回憶起當年的構想來源說道,直覺再加上場長黃鵬及當時作物改良課課長宣大平的建議之下,讓上色方式大幅改善,也因而解決了彩色米研發過程當中的最大困難,向量產邁進了一大步。 解決了最大問題,但還有次要問題,便是之前萃取後的上色不夠明顯。因為一般的植物顏色萃取,上色之後都難以非常顯色,邱淑媛於是靈活運用了生化領域的萃取技術,將萃取與濃縮兩個步驟簡化合併,如此一來,不只減少了場地與設備成本,同時上色的效果也顯著、速度又快,一舉解決了之前無法大量生產的瓶頸(待續)。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