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台灣團結聯盟, 台北市。 43,046 個讚 · 425 人正在談論這個。台灣團結聯盟以「抗中保台」、推動台灣「正名制憲」為核心目標。將台灣建立成一個正常的國家!
貼文
2017/3/14
台灣時報專論
劃定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去殖民化    陳嘉霖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於去年八月一日首度代表政府向台灣原住民族道歉,演說文稿中提出將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並宣布於同年十一月一日,開始「劃設、公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然而這樣的政策,近日卻引起不小的爭議,尤其是有關私有地是否納入的問題,頗有針鋒相對的態勢。不過在此暫不討論私有地是否納入的爭議,本文聚焦闡述傳統領域劃定這個政策所帶來的促進本土意識及去殖民化的效果。… 更多  劃設傳統領域,並非單純的土地財產面向之政策,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文化層面的復興。所謂劃設傳統領域,是依原住民文化、傳統慣習等一般性特徵可得確定其範圍之土地,包含傳統祭儀、祖靈地、居住地、獵區與耕墾地。傳統領域的回復與正名,有助於改變文化的結構,以及促進族群的自我身分認同,提升本土意識。也進一步區隔台灣原住民族與漢民族、中國中原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去殖民化」的過程。在理解蔡英文政府「劃設、公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政策,不能忽略這個層面的意涵。  傳統領域是原住民族文化與情感依附的主體,將傳統領域「還給」原住民族,關鍵不只是交還看的到的土地,更包含看不到的精神與文化。部落社會常透過禁忌、信仰及獵區等的分配或貢賦制度的運作等社會機制,來建置部落對山林空間與資源的控制。傳統領域內的地形、水漥、溪流與巨石,都有其特殊意涵與生活實踐中所累積的信仰、行為及價值等,在長久的歷史中形成了族人緊密的認同依歸,也反映出族人的自我定義。  傳統領域劃定工作,包含原住民族遷徙歷史調查,透過這個過程,也重新詮釋族群的歷史,型塑族群彼此之間的共同記憶。經由這些創始故事、部落歷史的溯源,原住民族可循著祖先軌跡,承襲了純粹發源自台灣本土的文化,也強化自我身分的定義。因此,劃定傳統領域,也是對抗「中華民族」這個虛假意識的武器。  並且,在傳統領域調查、劃設的過程,可以找出該地區原有的土地命名與空間概念,如此也就是找回在地的信仰、祭儀與神話。當神話傳說、信仰祭儀與當地空間產生緊密連結,更可加深「人與地」的依附關係,如此強化了本土意識,亦可區隔源自中國的漢民族文化,和扎根於台灣土壤之上的原住民文化之間的差異,如此一來也區隔「我們」及「他者」。所以,劃設傳統領域政策,可幫助去除這數百年來其他的外來族群在土地空間上的影響與文化痕跡,因此也是去殖民化、去中國化的過程。 (作者為台聯文宣部主任、法學博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