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屏東縣。 28,016 個讚 · 264 人正在談論這個 · 140,105 個打卡次。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原住民族逐漸認知族群文化保存的重要性,遂在族群領袖及各界有識之士之建議下,終於開啟政府設置原住民戶外博物館的文化園區。
貼文
【新聞稿】穿越~山林與時空的廊道 駐園創作作品發表會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為培育原住民藝術創作人才多元創作機會,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徵選藝術創作者進駐園區創作,累積其創作能量。 … 更多 本次進駐創作杜瓦克˙都耀是居住於花蓮的噶瑪蘭族人,自2008年起投入部落竹藤編的工藝傳承與創作,擅長將烏葉竹、黃藤所製作出的Sanku魚筌,設計製作成各式生活產品和裝置藝術。並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及部落工藝師於花蓮新社共組巴特虹岸手作坊(光織屋),竹藤編是原住民傳統生活工藝中很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居住在較低海拔的噶瑪蘭族與阿美族來說,帶有山林採集和處理的智慧,也有編製生活用品甚至建造房屋等的精湛手藝。 創作者杜瓦克‧都耀表示:以竹籐的柔韌彈性在天橋上圍塑廊道空間,讓人進入與穿越由自然材質編織的環境場域和由古老的技藝 (記憶)所形塑的空間,營造一種身體移動穿越時有所感觸的場域空間。這個竹編廊道將製作幾個觀看的窗口,由優美的輪口編的圓形窗口看出外在環境、看見山林,也用Sanku的一體成形魚筌編織造型單純的往內看入;看出與看入,自然有種內在風景產生,創造我們自己和外在環境有種神秘的交流,以及感受古老技藝(記憶)與當下的時空感的交疊感。 文化園區管理局表示:以現在的全球環保風潮來看,綠工藝的思維漸起,運用自然材質和環保思想態度,已是最受歡迎的選項,考量部落傳統的竹籐工藝與材質,非常適合應用在綠建築和當代藝術的地景當中,本年度規劃以天橋為主要創作基地,運用噶瑪蘭族Sanku魚筌及竹藤編工藝技術裝置,由文物館2樓出口連結到另一端的建築,是中介橋梁也是穿越的過道;同時這個位置環境正巧也迎接著山谷穿越而來到平原的風,充滿流動感和穿越感的特質。 透過藝術進駐創作交流活動的辦理,提昇原住民藝術創作之水準,提供藝術家學習、擴展視野及提升創作實力,也希望藝術家能與民眾有更多交流的機會,藉以刺激原住民創作者之創作動力並注入其生命裡而能更積極去創作。其他相關資訊請上網查詢,或請電洽08-7991219。 詳細資訊請參關網:http://www.tacp.gov.tw/home02.aspx?ID=$1001&IDK=2&EXEC=D&DATA=15731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