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目前康樂本館暫時休館中(含戶外水舞及迷宮區),歡迎至卑南遺址公園及南科考古館參觀。 Main Site of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will suspend... 95060 臺東縣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
貼文
台灣東部第一稻 21日史前館首次發表 專題演講: 矽酸體分析所見台灣史前稻作來源的多元性1月21日(四) 14h-16h 講者:李作婷(日本九州大學博士、科博館研究人員) 與談人: 陳有貝(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台灣大學教授) 承辦人:吳意琳(史前館研究助理)… 更多 104年8月中旬,中研院臧振華院士發表至今最古老、約5000年前的「台灣第一米」引發關注。臧院士說,這是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最早的證據,為南島民族栽種稻米的起源提供重要資料。至於臺灣東部的史前文化是否也發現稻米遺跡?21日將在史前館發表『臺灣東部第一稻』,本研究由史前館與與科博館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從潮來橋遺址及富山遺址的土壤樣本中發現了距今四千年前的稻米矽酸體,透過分析獲得東部地區穀物為人類所使用的最早重要研究證據。 史前館表示:本次發現令人驚訝的是以矽酸體的特性分析,發現東部的稻米似乎與西部的稻米有著不同的來源。長久以來,稻米在臺灣的起源一直是考古學家關注的課題,從遺留在陶片上的稻米印痕,或是收割穀物的石刀,早在1980年代即有許多證據指向臺灣先住民對稻米的利用,隨後由於西部遺址許多碳化稻米的發現,以及南科地區大量出土的碳化稻米,使我們得以確認,西南部地區最早出現稻米的時間是距今四千八百年。而東部呢? 各項直接證據的缺乏,使得考古學家對於東部稻米栽植一般的推論是由西部傳播過來的,時間點推測在新石器晚期,證據是長光遺址的稻米印痕。 本次的研究合作由日本九州大學博士李作婷、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及吳意琳、中研院研究員李匡悌共同參與,利用史前館發掘出土的遺址土壤進行矽酸體分析工作,除了一舉發現兩個四千年前的遺址都有稻米矽酸體遺留,而且發現它們都偏向”秈稻”的類型,與西部”稉稻”的類型似有不同。這引出了另一個更重要的議題: 東部的稻米四千年前就出現了,可能並不是西部傳過來的!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