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頁
- ㊣ NSTM 科工粉絲專頁 ㊣科工館除多元的應用科學類展示廳及豐富的體驗設施,更包含戶外大型公園綠地與休憩空間。歡迎觀眾闔家蒞臨與我們一同趣味玩科學、體驗科普創意。 80765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
- 貼文
-
▍科工20週年館慶-經典藏品回顧 【 日據時期掛鐘 】 精工舍(SEIKOSHA)是精工(SEIKO)創立初期生產商品所用的品牌名,SEIKO的鐘錶發展歷程,可以說是日本鐘錶的演進史,SEIKO的創辦人服部金太郎曾是鐘錶學徒,1877年開業時引進了西方製錶技術,實現了個人鐘錶夢想,也獲得了「東洋時計之王」的稱號。… 更多 1881年更在銀座創立了服部時計店,這也就是今天SEIKO的前身。眼光獨到的服部金太郎1894年收購了東京銀座的朝野新聞社舊址,成為服部鐘錶店,在高聳的屋頂設鐘樓,成為今日東京著名的地標。 根據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國際銷售部的協助調查,科工館典藏這座掛鐘,出現在昭和2~12年(西元1927~1937年)出版的產品型錄No.194中,由此推算本掛鐘迄今至少有70年左右的歷史。 根據型錄資料,本款掛鐘名稱為「ナポリ」,外箱是由榆木製成,整座實木製造,正面有側開式門框,機芯兩側也各有一透明方框。外盒後方印有「意匠登録錄三四○○九号」字樣,是當時日本政府管理商標及商品之辨識。整座掛鐘除木件結構內部未施塗裝外,其餘木材表面皆施以漆塗裝,日本家具多有此塗裝風格。每整點和半點各有敲鐘,每15天必須上1次發條,金屬錶盤為銀色7吋(約17.8公分)文字盤,木質材料並有塗漆。 臺灣雖然在清領時代就有時鐘進口,但時鐘還是屬於奢侈品,玩賞的功能居多。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後,日本人在臺灣推行格林威治時間,推廣守時、時間就是金錢等觀念,時鐘從此開始普及,日本當局甚至還推行「時間紀念日」活動,間接促成時鐘的流行。根據統計自1896年到1933年止,臺灣共進口了270,487只掛鐘,換算之下有31%的家庭擁有掛鐘,以日本進口為最大宗,是體面家庭用來計時與彰顯身分及地位的象徵,更是早期臺灣生活的重要記憶。 這個別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掛鐘,1999年成為科工館藏品,經過修復後常設於4樓的「衣技織長」展示廳展出中,歡迎有興趣的觀眾來瞧瞧。 #啟動科工二十載
#創新物聯新未來
#科工20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