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游錫堃。 219,507 個讚 · 7,479 人正在談論這個。秉持台灣水牛的精神,一步一腳印,誠懇實在,踏實做事。
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57054997656907&id=442567842438962
分享 張榮豐
台灣經濟決策的問題<br> 台灣近年來政府經濟決策喜歡找學者開會「出點子」、「想亮點」,尤其更喜歡開產、官、學會議來凝聚共識、做成決策。 我常批評把一群沒有組織、沒有準備,只帶一張嘴的學者找來開會,就是災難的開始。 我也認為所謂的產、官、學會議,本質是:「業者來吐苦水、學者隨風倒、官員推責任」,根本解決不了實質問題。<br> 更何況各種形式的會議,邀請的對像基本都是同一批人,這批「專家學者」、「社會賢達」、「產業領袖」,就跟電視上的「名嘴」一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談,但對決策卻幫助不大。 一項決策主要由四個環節構成:1、分析問題;2、產生方案;3、做成決策;4、執行與監控。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學者、專家會議或產、官、學會議,其性質是分析問題?產生方案?還是做成決策?定位都不清楚!… 更多 也許她(他)們在會上的發言,以上三者都有涉及,但都缺乏系統、支離破碎,而且彼此發言內容又常常分屬不同主題、不同層次,根本無法對焦。更何況更多時候還因門戶、派別之見,流為意氣之爭。 一個比較合理的經濟決策,在分析問題的階段,應該首先根據統計數字,分析出問題的方向、輪廓。接著組織業務主管部、會、智庫、學者進行調研,找出切確的問題癥結。如果問題涉及人民感受,可以透過抽樣調查來了解;如果涉及產業,則必須針對業界進行深度訪談、座談。 在產生方案的階段,則是以各業務主管部、會為主體,針對問題癥結,提出有效政策方案。 基本上台灣各個經濟主管部、會,在功能上原本是有明確的分工。例如面對國際經濟的波動,央行應該靈活運用匯率、利率來維持國家的競爭力。 而經濟部則應營造一個投資者、消費者可以預期的中期(五-七年)投資、消費環境,因為他掌握了主要生產要素,如工業區、水、電、油…等有關的政策工具。 國發會(其前身為經建會)則應根據台灣人口結構的變遷,規劃10年期左右的國家發展計畫,如教育、科研…等策略。 所以在產生方案的階段,應視問題性質、該問題對短、中、常期的影響,而由主管該問題之部、會為主,其他相關部、會為輔負責提出對策、方案。 決策階段則視問題性質、對策方案影響的大小,由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或行政院層級的會議,做成決策。最後並指定研考會或相關部會追蹤、考核,以保證決策的落實。 馬政府經濟決策,不是相信欺世盜名的「經濟總設計師」,就是「博士內閣」這些脫離實際的「菁英」,結果不只633競選支票跳票,還將台灣帶入了經濟困境。 希望2016年的台灣總統能改弦更張,依靠系統性、邏輯性的經<br> 濟決策機制,才有可能解決台灣的經濟問題。
留言
  • 廖倚宏
    政黨輪替又要幫國民黨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