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國立歷史博物館現為閉舘整建期間,暫不開放參觀,敬請見諒。   100 臺北市台北市南海路49號
貼文
【史博三樓隨意逛】
這種圓形的糧倉叫做囷(ㄐㄩㄣ),
是用來貯藏糧食或是經濟作物的種子,
陶囷一般是圓頂,有的覆有頂蓋,
在墓裡放置糧倉模型的陪葬品,
象徵希望死後世界的糧食來源不虞匱乏。
漢代陪葬的明器大多以陶土做胎,表面施加鉛綠釉,
再以攝氏700到900度的低溫燒製,
以綠色、褐色較為常見,
漢代的低溫鉛釉陶燒製技術已見成熟,… 更多
這種鉛釉陶工藝也成為之後唐三彩發展的基礎。 【亂七八糟觀後感】
我們在青銅器區晃了不少時間,
今天前進到漢代陶塑區~
小PO最快注意到的就是和吃有關的「糧倉」!
儲糧對漢代政府或是人民來說都很重要,
在晁錯上奏疏給漢文帝的《論貴粟疏》裡,
就曾說過「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顯然老師在講,大家都有在聽,
在漢代除了用地窖儲糧之外,
在出土的漢代墓葬陶器或是畫像磚上,
也能看到不少為了儲糧設計的建築及圖像,
包括像這種在本館三樓就能看到的圓形糧倉「囷(ㄐㄩㄣ)」,
還有本館館藏的方形糧倉「倉或廩(ㄌㄧㄣˇ)」,
果然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的道理是亙古不變的!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