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留言 |
---|---|
10157786771861193 時間:2021-07-15 23:00 NTM 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第四十回 白髮苔 隨著微解封,隊長與虎寶決定先找些人煙相對稀少的淺山,繼續他們對臺灣植物的探索之旅。為盡量縮短移動距離,他們將探索的森林縮小至原本的「三千分之一」。這些森林組成與它們過去關注的對象大不相同,背後的自然歷史卻更為久遠。 ——蘚苔森林。 … 更多 在隊長的引領下,虎寶對維管束植物的生活尺度已有一定程度認識,他知道有些小草、有些爬藤、有些大樹。當隊長請虎寶隨意指出一棵樹,虎寶輕鬆完成任務;可當隊長將題目改成隨意指出一株蘚苔,虎寶愣了愣:何謂一株蘚苔? 單單指出蘚苔,或許沒那麼困難,我們能在各種潮濕角落裡發現蘚苔的蹤跡。但如何指出「一株」蘚苔呢?虎寶發現自己大腦打結的主因,在於過去從維管束植物身上學到的構造,像是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在此居然沒有幾項派上用場!何況蘚苔的生長方式總是你擠我、我擠你,真的很難看出「個體」界線在哪裡。 所幸,有些蘚苔不僅常見,個頭也相對巨大,為隊長、虎寶提供了親切的入門鑰匙。曾於臺北近郊爬山的朋友,一定見過一群總是生長在岩石上的蘚苔,植物體總帶點白韻,有時就像顆蓬鬆的半球體,它們是白髮苔 (Leucobryaceae)。 虎寶能想像,如果這是一株維管束植物,隊長會說這是一株某某某,並開始翻看莖部,之後他的工作簿上也許會寫著:「植株整體呈墊狀,具短橫走莖,自節處向上伸展短直立莖,葉於短直立莖上螺旋互生。」 但面對白髮苔,隊長顯然找不到所謂的走莖,於是他將半球體從中剝開,方知這是一大群白髮苔的集合體,他手上所捧的,正是一片「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這種與維管束植物在尺度上的巨大差異,是隊長與虎寶開始面對蘚苔植物後,深有感觸的第一課⋯⋯ (to be continued) #每張照片都有隊長的延伸筆記 #期待繼續走進蘚苔的世界 --------------------------------------------------- 🌲上回植物小隊田野筆記快速連結|https://reurl.cc/GmDlRv (NTM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Round 39) 🌲期待下一回植物小隊野外踏查連仔故事嗎?我們8月見! |
有苔蘚就是要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