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16-06

文章 留言
863353433770196
時間:2016-06-11 16:39
[不著痕跡的歧視,更可怕]
其實性別、種族、文化的歧視,一直深深隱藏在生活細節中。
偶爾聽廣播,其中某些既定的歧視,總讓我皺眉頭覺得不舒服,只是多數閱聽人沒有發現;甚至我在抱怨的時候,很多朋友覺得我「想太多」。 … 更多
譬如講到勞工階級,常常被假設的是操「台灣國語」的男性,用語會比較粗魯,甚至被設定成缺乏知識;廣告裡面的女性,如果是中年以上的婦女,也常常是臺語口音,角色設定不是貪小便宜,就是缺乏知識;如果是年輕女性,常常是斤斤計較、或是用撒嬌語氣要求老公、男友買東西給她(依賴者)的角色。而這些廣告中扮演「提供正確訊息」、「指導別人」或是「糾正錯誤訊息」的角色,常常是「標準國語口音」的中年男性,再不然也是「標準國語口音」的年輕女性(通常是相對知識缺乏者,操臺語口音者的女兒、晚輩)。
五、六年級生回想看看,以前我們看的連續劇,不也是這樣的?老師、公務員、有知識的主角通常講「標準國語」,而他/她所處的環境中缺乏知識(但是憨厚)者多數是俗稱「本省人」的講臺語、種田的一群;而講「標準國語」的主角,通常有「教化」、「拯救」其他人的角色設定。以前在看這樣戲劇的時候總覺得怪,你們一個講「國語」一個講「臺語」可以溝通順暢的話,為什麼不要一起講國語或臺語啊?(啊,我畫錯重點了嗎?)
客語族群,甚至原民族群,在這種主流戲劇中被隱含歧視的現象,可能更多吧。
在過去這種戲劇的文化、族群分類,甚至到最近還常常可見的廣告(主流戲劇少到都外國製了……)中的性別、族群(語言)、文化(階級)刻板分類,或許不如日前新聞中某所謂公民記者的直接挑釁,可是,卻像染著顏色的水,深深滲入我們的思想、認同,和行為;滲入的那麼深,深刻到我們沒有發現,卻都穿著染上各種歧視色彩的衣服,走來走去呢。
我覺得台灣在進步,從南北粽中部粽討論到多元文化和文化詮釋的霸權;性別、文化和種族的歧視,從檢視自己和生活中的細節開始吧。
長年來歧視南部、歧視本國語言的都不會覺得自己很無恥。現在自己人的受害形象被放大了才在那邊反歧視,有沒有那麼噁心的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