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東森新聞, 台北市。 4,980,066 個讚 · 518,336 人正在談論這個。新聞在哪裡 東森就在哪裡 官方網站 https://news.ebc.net.tw 欲洽談新聞合作事宜敬請私訊粉絲團 或來電02-23885918 我們將會有專人為您服務
貼文
龜山島每年
偷游3.3公分
未來恐成日島嶼?龜山島每年
偷游3.3公分
未來恐成日島嶼?
留言
  • 李卿
    沒差,釣魚台都給了,沒差這只。
  • 白牧人
    @{黃宣峯|100010640745285} 連一起但不是地震而是冰河時期的關係
  • 林俊男
    @{黃宣峯|100010640745285} 關西鎮的貝類化石表示
  • 黃宣峯
    二千萬年前,大陸跟台灣是連在一起的,經過大地震之後,脫離大陸,變成現在的台灣
  • 羅巧婷
    現在已經快沒有漂亮的龜型
  • 羅巧婷
    @{張聖偉} 一億年都不算久
  • Vincent Chen
    @{林鴻文} 那時候你不在了…放心
  • 林鴻文
    台灣往西移,不就是大陸?
  • 趙子龍
    又ㄧ腦綠新蚊台,用肛門想也是中國,舔美含日久了,洨都很香
  • 張爾穗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43985275691596/permalink/4586449944778439
  • 劉克瑞
    把這隻烏亀炸掉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
  • 劉玉龍
    說幹話嗎?342萬年後人類還在嗎...
  • Jerry Tsai
    釣魚台都送了還在乎一個龜山島?太矯情了吧⋯⋯
  • Vincent Chen
    那時候我在天堂了
  • 張宏成
    是誰偷偷餵食讓小龜偷偷移動
  • 史上最聰明的熊
    3.3公分!要多久蛤~~~~~~
  • Ivan Gx
    所以我們必須阻止地震發生、板塊位移
    避免國土流失
  • 陳立偉
    台灣也有向西邊靠近的傾向~🤣🤣🤣
  • 紀國維
    什麼時候?👆
  • Aston Lin
    甘霖涼,台灣已經多久沒提到釣魚台了
  • 張允中
    就算游到美國,還是一隻龜?
  • 工口紳士
    不對吧 這樣是擴展領海面積和經濟海域
  • 游信達
    預計三百四十二萬年後
    到時有沒有人類還不知道咧哈哈哈哈哈哈
  • Chester Chu
    樂觀的説,亀山島是我們的飛地!
  • Cheng Yi Chu
    這種的我也會講…玉山在500萬年之後的高度將超越現今的珠穆朗瑪峰
  • Ging Chen
    亞特蘭提斯大陸快浮起來。
  • Weisheng Wang
    台灣的經濟海域和領海擴張中 哈哈哈
  • 陳文斌
    到時候與那國島就屬與台灣領土範圍
  • 陳嘉明
    原來傳說中的象主是真的,海賊王世界有象主,台灣有龜主....🤣
  • Hung-Yin Lee
    呃。。本來想說點什麼,想想還是算了。。🙄🙄🙄
  • 羅巧婷
    保護台灣的神聖任務完成,要換護祐日本國
  • 林俊男
    台灣領海每年擴增3.3公分
  • 人言
    誰管他未來怎樣
  • 郭鎮遠
    西邊有西台灣(大陸)
    東邊有東台灣(日本)
    都變成台灣的離島!!!
  • Vincent Cho
    這什么爛邏輯,,,應該是我們領海每年增加了3.3公分,,,,哈哈哈哈哈!,,
  • Xiu Summer
    阿日本走火山,他日也可成台島嶼,好不好
  • 匡裔
    幾萬年 日本不是日本 中國也不是中國
    這個發現跟沒發現其實也差不多
  • Alisis Bow
    它游去哪都是台灣的。
  • Finux Lin
    為何不是日本的島變成台灣的
  • 陳佳榮
    說這樣就不對了!這說法您不愛台灣噢!是日本每年向台灣「遊」來3.3公分,日本早晚是我們的😏
  • 張聖偉
    龜山島距離與那國島共113公里,
    根據它每年移動的3.3公分來算,至少要走342萬年 💯
  • Rick Li
    智障標題騙點閱
  • 李建葦
    先關心釣魚台吧
  • James Liao
    一百年後也才移動三公尺,但那時人類世界搞不好已經進入地球聯邦
  • Roy Chiu
    幾千萬年後的事
  • 陳君
    快點要用蠻荒之力所有民進黨員包括有綠黨籍的快速拉回來,要不然咱們的土地又少一塊真的要送給曰本媽媽了
  • 顏亞琪
    反正到時候在座的各位都不在了啦
  • 李廷鈞
    每年3.3 讓你游一百年也才3公尺...
  • 東森新聞
    原來這隻烏龜會偷跑><
    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30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