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江啟臣, Fengyüan, Taiwan 。 324,517 個讚 · 21,768 人正在談論這個。按個讚!小小支持,大大鼓勵,請您一起眾志成"臣",讓台灣啟程 加入啟臣LINE家族ID搜尋:@openchiang 或點連結http://line.me/ti/p/%40wiz6714m
貼文
五四餘波 小時候讀到五四,記得的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激昂,記得的是「德先生、賽先生」的理想;但畢竟是1919年的往事,只不過是某個歷史故事。直到從政這十多年,見證許多公共政策爭議,面對國家主權困境,更親歷各種現代化改革的陣痛,才在每年五四有更深體會。 別的不說,今年八月將舉辦的四項公投中的「反萊豬、重啟核四、護藻礁」三項,都是對於科技風險判斷的民主抉擇;換句話說,都涉及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互動。… 更多 這證實了,百年前知識份子呼喊的「民主」與「科學」,不僅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價值;兩者如何互動,在當代能如何能更精緻地落實,還有許多需要與時俱進的空間。 中共近年面對五四,過於強調「黨的領導」,這和當年五四運動時的「德先生」「賽先生」兩面旗幟,難免有些格格不入。而民進黨長年追求台灣主體價值,不願多談大陸上的五四運動,自然輕忽五四運動對隔年台灣新文化運動、議會請願運動的影響,也失之狹隘。 其實朝鮮的三一運動、北京的五四運動,到台灣的新文化運動,是當時亞洲各地知識分子追求反帝反殖、自主尊嚴的一股浪潮;理想主義者對彼此的參照和鼓舞,更是無須迴避的事實。 五四運動微觀去看,只是對巴黎和會決議的抗爭;宏觀去看,則是民國創建以來「新文化運動」的體現。如果拉到更大尺度,更是二十世紀初葉,東亞現代化改革潮中,一次轟然大浪。 即便經過一個多世紀,至今,我們仍然活在五四留下的餘波,也值得持續去思考辯證,五四的意義。 #五四運動
#反萊豬公投
#新文化運動 感謝黨史館提供照片,圖為五四運動遊行的大學生與群眾。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