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科技大觀園, 台北市。 70,490 個讚 · 643 人正在談論這個 · 11 個打卡次。科技大觀園是充滿科學知識的寶庫,我們用有趣、容易懂的方式介紹科普知識和時事!知識就是力量!【科技大觀園】Q博每天幫你補充科學能量!有 IG、YouTube,訂閱追蹤追起來!
貼文
#沒學過的知識就是新知識
科始於觀察,無論是哪個領域,「眼見為憑」一定是科學家論述的重要依據。 光學顯微鏡在16世紀末問世,以「可見光」為主要光源,利用透鏡效應產生放大的效果,使我們得以看到肉眼無法辨識的細微物件。 1940年代「電子顯微鏡」被發明,一直到1990年代解析能力進步到次奈米程度,人類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盧山真面目。 但無論是光學或是電子顯微鏡,其成像的原理都是「投影」,也就是把立體的物件投放在某一平面上形成影像,無法還原物件立體的本質原貌。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更清楚地描繪原子的3D影像呢?就隨著Q博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fb9
超連結 SCITECHVISTA.NAT.GOV.TW

微小視野一窺巨大世界

直到1990年代,電子顯微鏡的解析能力進步到次奈米程度,我們才勉強有能力「看到」原子的盧山真面目。清華大學的陳福榮教授結合電子顯微鏡與「全息像」的技術,掌握原子在空間中的位置,並以電腦演算法最終反推出原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