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張其祿, 台北市。 11,645 個讚 · 1,086 人正在談論這個。台灣民眾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暨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
貼文
這幾天「#校正回歸」成為熱議的話題,也造成國人對CDC資訊公布之疑慮。其實這些問題的出現,仍是有結構性的因素,包括我們的防疫策略一直是以「防堵」及「加零」的迷思做為基礎,因此我們從未習慣當有大量篩檢或確診病例時的處置方式。… 更多 事實上,「校正回歸」一詞確實算是修辭,而非統計上的正確表述。特別是使用「回歸」兩字時,其與統計上的迴歸分析又有辭意上的接近性,確實容易形成誤解。若就英文的regress而言,確實是有返回前一階段的意義 (an act or the privilege of going or coming back; to return to a previous and less advanced or worse state, condition, or way of behaving),而反義詞便是progress。 在統計上,則是有向平均數(mean)接近的意思,抑或是藉著分析數列觀察值與均數間距離的差距,來分析預測模型對實際數據的解釋力(即迴歸分析)。因此,「校正回歸」最多只是將資料調校回前一階段的意涵,並非統計上的迴歸分析。 校正回歸其實更接近的是資料的積壓 (backlog) 或資料科學上的「資料滯延」(data latency),即先前發生而未能在當期補齊之資料。 若是應用在流行病學,按中研院何美鄉教授的建議,「#回溯確診」應該是更精準的用法,即因檢驗量能上的限制,造成每日採檢和通報上的延宕,需經一段期間緩衝消化之後,方能確認每日的確診人數。 當然,資料的調整總是容易造成外界的(蓋牌)疑慮,所以國外更常是以區間(range)或趨勢(trend)的資料來判讀疫情及進行決策。 例如德國便是以「7天發病率」(過去7天每10萬人口的新增確診人數)做為防疫資料及決策之依據。此外,英國雖然不會採取事後調校資料的方式,而是直接總加於公布日的資料中,但其也會特別提醒某些時日在資料波動上的原因(例如因週末採檢延宕),並且更重視的是「每週平均數」的公布,而非每日之確診數。 總之,一個「校正回歸」本是常態,但卻掀起軒然大波,原因正是我們過往太過自信之疏漏,亦欠缺了普篩之準備,並認為不可能會有大規模之感染,以致當前檢疫上的壅塞延滯及不足。 我們仍是防疫優先,但也須亡羊補牢! #校正回歸
#亡羊補牢
圖片
留言
  • 花襯衫
    「回溯確診」聽起來真的非常容易懂,「校正回歸」也只有愛玩弄文字與意識型態的民進黨想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