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立法委員 陳椒華。 21,395 個讚 · 7,020 人正在談論這個。我是陳椒華,在保護烏山頭水庫的抗爭中,黑衣人持槍恐嚇,甚至拿鐵條毆打我,所以環團夥伴叫我「鐵娘子」,我自嘲是被鐵條打過的鐵娘子。
貼文
【盼台灣的藝術教育有天能像呼吸一樣自然】 對芬蘭人來說,「藝術教育」是在培養生活中的愛好,目的是為增添人生色彩,因此生活中處處是美學,他們看待「藝術」就像呼吸一般自然。… 更多 芬蘭的藝術教育,以埃斯波市為例,國小的藝術課程節數加起來每周最高可達7節,說藝術教育是芬蘭基礎教育中的主科實在不為過。在芬蘭的國家課綱中「基礎藝術教育」共分為九大類,包含建築、視覺藝術、手工藝、音樂、舞蹈、戲劇、文學藝術、媒體藝術以及馬戲團藝術,從五歲到二十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都可以參加,內容廣泛而多元,每類都有獨立的教育機構負責教學,每年由政府審核、評鑑與補助,各個城市都有不同據點,譬如美術館、文化中心或學校等。 回看台灣,「藝術教育」被定義為「才藝課」,是一種專才培育的項目,且在「升學至上」氛圍之下,「學校一班藝術教育」的課程被拿來「借課」上「國英數」的狀況層出不窮,培育藝術的空間仍然有限。而質詢中,部長所提為求藝術生活化而推動的「美感教育」,我們來看教育部與文化部合作的「藝拍即合」108年度藝術與美感深耕計畫成果案例,卻是拍攝小朋友在廁所吹陶笛,難道這就是教育部強調的美感嗎? 因此我在教文委員會質詢時建議,台灣的藝術教育應借鏡國外作法,向下扎根培養與普及;檢討與提升現行課綱中關於藝術課程部分之範圍,應更廣泛多元,並能活用各種公共空間提供校外學習機會;結合在地生活文化,推展藝術教育之特色學校。 我希望有朝一日,台灣的藝術教育不再只是嚴肅沉重、專屬少數人的才藝課,或是常被借課、不受重視的藝術課,而是活潑多元、引發孩子更多生活中的美感經驗與創造力的空間與機會,讓藝術像呼吸一樣自然,為人生妝點色彩。 參考【專欄│芬紛聊天】藝術教育在芬蘭:學校課程中的核心與獨立基礎藝術教育
https://artouch.com/kids/content-12786.html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