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頁
- 蘇巧慧, 台北市。 165,083 個讚 · 5,297 人正在談論這個。國會研究室
臺北市濟南路1段3-1號1007室
(02)2358-6191
樹林服務處
樹林區大安路499號1樓
(02) 2684-2522
鶯歌服務處
鶯歌區文化路175號1樓
(02) 2678-3368
新莊西盛服務處...
- 貼文
-
今天,是台灣的 #原住民族日,這個日子宣示國家正視原住民過去所遭受的壓迫、掠奪,對原住民族致上歉意,同時,具有促成社會和解共生的意涵。 原住民平權正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而我們也能為族群融洽推上一把。 媒體、影視或至日常生活,對弱勢族群的刻板印象帶來社會的分化,我們可能以為,對弱勢族群的負面評價或印象才叫做歧視,但其實善意的語言與行動背後,也可能對個人、族群產生傷害。 #微歧視… 更多(Microaggression)的概念就是如此,它是隱藏在善意背後的歧視,它無形且或許無意,就像是「原住民都很會唱歌餒!」「哇~原來是原住民,難怪跑這麼快!」這些話聽起來像是讚美,但其實無形中加深了我們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不擅長唱歌、不擅長跑步的族人就不是原住民嗎?不符合大眾的既定印象,也會造成族人在面對自己時,容易產生族群認同障礙,說者以為無害的言語行動,卻實質影響了他人的生命歷程。 微歧視忽視了個體差異,也可能弱化族群的多元發展,而這樣的現象,不只存在於原住民,客家人、男性女性等等都可能發生,但我們應該看見的,是個人特質與能力,無關乎族群、性別,希望藉由這篇文,讓大家體認到微歧視的存在,不是不帶惡意的言語就不會成為歧視,每個人每個族群都是獨特的。
- 留言
-
-
吳琪銘
多元族群文化彼此相互學習尊重,讓台灣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