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 台北市。 750,955 個讚 · 319 人正在談論這個 · 478 個打卡次。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的圖樣由一個笑臉及台灣地圖所組成,台灣地圖代表�
貼文
【#MIT產業行腳 #產業聚落發展歷史】 臺灣景德鎮 — 兩百多歲的鶯歌陶瓷產業
  … 更多
1804年(清嘉慶九年),福建泉州府惠安縣磁灶人吳鞍渡海來台,在鶯歌大湖兔子坑從事陶業生產,不久發生了學校歷史課本上都有寫「泉漳械鬥」,不得已搬到附近的崁仔腳地區,輾轉遷移到現在的尖山埔。到此後,吳家族人吳岸、吳粟也來到鶯歌,加入製陶陣容,讓吳家陶業紅極一時,更開啟鶯歌歷經三朝、長達200多年的陶業盛世。吳岸引進泉州系統的製陶技術,以傳統手拉坏和蛇窯柴燒製陶為主,所以清代鶯歌製陶以柴、煤為原料,採用蛇窯、目仔窯等傳統燒窯,出產瓦、缸、磚、陶質碗盤。生產規模較小,產量也很有限,而且多是質地較差的粗陶。
  
1945年,臺灣光復後,鶯歌因為出產陶土、有便捷交通系統更鄰近大台北地區,再加上傳統技術的應用,很快就變成為臺灣陶瓷的工業中心。那時的製陶業者就已經達到30家之譜,製作手法以舊有純手工工廠與新式的用電機工廠並進。
  
1961年,台灣陶瓷在美參加「國際博覽會」打開瓷器外銷新局,從此以後鶯歌工廠的數目大幅增加,其中又以衛浴瓷與面磚最受青睞,成為當年陶瓷界的銷售天王天后。
  
1983年,台灣經濟起飛,鶯歌的陶瓷工廠數目也如山洪暴發一般激增,但多以裝飾藝術陶瓷及日用陶瓷的加工技法「繪彩、電花」為主。使這兩項技法脫離工廠生產程序而獨立設廠處理是鶯歌陶瓷生產程序上的一個特點。
  … 更多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