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王婉諭。 127,511 個讚 · 11,681 人正在談論這個。「我們一起勇敢,照亮孩子的未來」 立法委員 王婉諭
貼文
歷史不該是「背多分」,而是和過去對話,進而認識自己的過程
 
因應新課綱上路的變革,有些出版社在新編撰的教科書中,刪減了中國史的部分內容。然而這樣的變動卻引起了部分人士批評,說這樣是在「去中化」、「搞台獨」,甚至還有人提到「難道要讓孩子玩手遊、看漫畫來認識歷史嗎」。
 
這些曲解的說法,令我非常困惑。
 
其實,108… 更多 課綱中講得非常清楚,在未來歷史課綱的編排中,主題「略古詳今」,空間由近而遠,著重在整體長時段通史的架構,而非過去年代分期的斷代史。教育部潘文忠部長也一再強調,在國際互動的趨勢下,新課綱強調分域間的關連性,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問題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簡單來說,在歷史教育中,我們不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專業的歷史學者,而是透過素養導向的學習,讓我們認識自身存在的世界如何形成,我們所處的位置和角色又是什麼。
 
歷史最核心的問題,其實是在問「我們是誰」?
 
比起鉅細靡遺的朝代更迭,文化、制度和社會演變,才深深影響我們至今。老實說,過去的歷史教育,就是因為充斥著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甚至被諷刺為「背多分」,導致許多學生失去學習意願,甚至連家長都說,歷史是沒有用的學科。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們的課本花了很大篇幅介紹這些瑣碎的中國古代史,卻遺漏了許多我們這塊土地的歷史。直到大學甚至是出社會後,透過偶然的接觸,我才有機會回頭認識湯德章、陳文成、和這塊土地錯綜複雜的過往。
 
認識歷史是我們和過去對話的過程,理解脈絡和環環相扣的社會變遷,遠比線性的政權發展更重要。
 
比起擔心學生不知道五代十國是哪五代、哪十國,我們更應該告訴他們,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是怎麼從過去的族群衝突,建立對這片土地的連結,走向未來的共融共好。
圖片
留言
  • 林家陞
    我想請問台灣的漢人的祖先是否就是從中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