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蘇治芬。 100,992 個讚 · 9,379 人正在談論這個。雲林縣第一選區(海線) 第十屆立法委員
貼文
【交通運輸決定一個國家的空間結構和生活方式】 作者:前高雄市議員張豐藤博士 美國在1920年代是路面電車的全盛時代,和汽車業競爭激烈,但是從1936年開始,以通用汽車為首的控股公司,逐漸收購了全美45個城市(包含紐約、費城等)的路面電車系統,並且把路面電車淘汰換成巴士。雖然1947年被依反托拉斯輕罰5000美元,司法介入無法改變路面電車大幅消失的趨勢,1955年時,美國路面電車已經有88%消失。… 更多 第二年汽車業就遊說通過法案授權,由聯邦資助艾森豪州際公路系統,在35年內耗資1140億美元(相當2006年的4250億美元、約13兆台幣)修建而成,長度超過7萬公里。從此美國朝大公路主義發展,以私有運輸為主,人均耗能與排碳量世界第一,商業機能分散,都市朝郊區蔓延。 再看看日本的發展,1887年日本雖然以建設全國鐵路網為國策,但資金不足,因此就訂立私設鐵道條例來引進民間資金,在20世紀初期日本私鐵已是蓬勃發展。以小林一三的阪急電鐵為代表之一,1910年開始,陸續在沿線開發新市鎮、寶塚溫泉、寶塚劇團、箕面動物園、阪急百貨、連鎖飯店等設施,導致運量大增。其他公司如阪神開發了甲子園球場和大量住宅區;東急開發多摩台地區田園調布等等,在1920年代形塑了日本大都會區的住宅、通勤、娛樂樣貌,日本至今百貨零售業,職業棒球,娛樂影視界,大部份和鐵道公司有關。日本一面開放民間經營城市鐵道和附屬事業,一面則由國家資本大量投資幹線運輸(如新幹線系統)和市中心地下鐵等「高投資額高風險」事業,創造了多元的鐵道王國。現在日本以公共運輸為主,人均耗能與排碳量小,都心繁榮、商業機能發達,朝緊緻城市(Compact City)發展。 交通運輸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空間結構和生活方式,台灣是要任由大公路主義盛行,以私有運輸為主,耗能耗碳,讓人民天天面臨交通事故威脅生命?還是透過前瞻計劃投資軌道,以公共運輸為主,搭配自行車、人行步道和智慧交通,打造生態交通新思維?
圖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