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台北市。 107,705 個讚 · 1,326 人正在談論這個 · 114,089 個打卡次。臺博館除了228公園內的本館,還有古生物館、南門館與鐵道部園區,邀你一起發現萬物的精彩!
貼文
【臺博館新住民服務大使引領師大國際學生走訪菲律賓街】… 更多 10/29這天,在臺博館新住民服務大使陳慈治女士的帶領,讓師大國際學生群,走訪菲律賓街,讓學生們不用出國就能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與歷史風情。透過來到臺灣的新住民與移工們,帶來家鄉的飲食,為臺灣帶進他們的多元飲食及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臺灣的菲律賓街何時形成?為何菲律賓移工們會選擇聚集在中山北路三段的聖多福天主堂?這裡的發展脈絡與特色,背後有什麼漫長的故事。讓學生對新住民和移工們的文化與生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瞭解這裡的族群與商店的行程,以及不同於你我周遭的飲食與常民生活。 說到中山北路的歷史,可以往前推到日本時代的三線道路,在歌曲〈月夜愁〉的歌詞中第一句,就已經點出三線路。在「城內」的三線路,是日本時代都市計畫拆除城牆的道路,而現今中山北路則是日本時代前往臺灣神社參拜,很重要的「敕使街道」。1949年後,國民政府與美軍駐臺,陽明山有許多的美軍宿舍,沿著中山北路,每到週末假日,就是美軍阿兵休假放風的時間,中山北路、晴光市場一帶,就形成了美軍聚集的地點,同時,為了讓美軍們能做禮拜,所以在此設置了聖多福天主堂。而附近在當時也成立許多美國風格的餐飲商店與酒吧等,而要離開臺灣的美軍,則是會在離開前,在晴光市場賣掉手上值錢的物品,好籌出回美國的船票。 1970年代起,臺灣經濟起飛,許多臺灣人在世界各地跑船當船員,甚至是作貿易,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在1979年斷交後,晴光市場販售柏倈品的特色依舊在,四處跑船工作的船員,在各地的港口會買些東西,就會帶到這裡賣,換成現金買一些好的食物或是把現金變成家人重要的經濟來源。1990年代,臺灣開放引進外籍移工,菲律賓人首批引進臺灣,因為信仰的需求,所以菲律賓移工聚集在聖多福天主堂,原本以美軍為主的商店,也轉為服務菲律賓人的需求,而菲律賓也曾被美國統治過一段時間,所以也有受到美國文化影響。這些菲律賓人也很習慣接受原本這裡的美國文化酒吧與商店,也有提供一些菲律賓的食物和超市,甚至是換匯或將在臺灣工作的錢匯回家鄉,讓家人有著較好的生活,而原本以高價商品販售的金萬萬百貨,也嗅到這股商機,也轉型服務以菲律賓移工和新住民為主的商店,讓中山北路一帶,仍保有不同時期和風格的異國情調。 整個臺灣都是臺博館,臺博館培訓的大使則是最美的橋樑。 #NTM #臺博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新住民服務大使 #文化平權 #菲律賓街 #敕使街道 #中山北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