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我們期望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誕生知識、快樂學習、友善平權,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709025 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貼文
【#特展】為何「聽不懂阿嬤和阿公說的話」?
「阿嬤(阿公),你說什麼,我聽不懂…」,在過年過節,全家團聚的時刻,有時會聽到孫子困惑地對著阿公、阿嬤說出這句話。 聽得懂阿嬤、阿公的話…這似乎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臺灣,卻因為戒嚴時期的打壓母語政策,讓這件事變得好難。… 更多 1988年12月28日,臺北有一場由客家人發起「還我客家話」示威大遊行,表達對政府長期推行單一語言政策的不滿。他們訴求開放客語廣播電視節目、實行雙語教育、建立評等語言政策,爭取保留母語,留存自身的文化。 早期本土社會母語被稱為「方言」,從校園到生活各層面,說「國語」成為追求國家統一的象徵,更是愛國的表現,至於各種「方言」─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則被視為低俗語言。 至今解嚴30年,媒體逐漸鬆綁,語言政策也走向多元。不過,日常母語仍持續流失,相關的文化記憶更是不斷凋零。聽懂阿嬤、阿公的話,本來應該是我們最日常切身的事,卻也是最難落實的解嚴課題。 圖說:客家風雲雜誌,《客家風雲》第13期,1988。本館圖書室藏書,柯蔡阿李捐贈。 1988年的「還我客家話運動」又稱「還我母語運動」,遊行中高舉戴著口罩的國父孫中山像,傳單寫著「如果國父孫中山還活著的話,他上電視也不能說自己的客家話。」抗議當局的單一語言政策。 #更多的挑戰者故事都在「#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戒嚴 #解嚴 #母語
圖片
留言
  • 蔡建雄
    這應該要包含日本統治台灣時代的皇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