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台北市。 107,705 個讚 · 1,326 人正在談論這個 · 114,089 個打卡次。臺博館除了228公園內的本館,還有古生物館、南門館與鐵道部園區,邀你一起發現萬物的精彩!
貼文
【臺博系列金屬徽章】原住民聚落徽章~ 取自臺博館鎮館之寶「康熙臺灣輿圖」的「原住民聚落徽章」,其可愛造型深受不少人喜愛,然而,在圖像中卻代表原住民聚落的「社」,只是這個「社」不單指圖面上的數量和社名,還有更深層的故事。… 更多 根據臺灣博物季刊第125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老師的文章「以社為治-《康熙臺灣輿圖》的虛與實」。這篇文章中提到「康熙臺灣輿圖」上的社名,可以依其分布或性質大致分為三類:一是位於版圖內、多以原住民語轉訪書寫的社-如臺北盆地的蔴少翁、臺中的沙轆、雲嘉地區的東西螺、臺南地區的蕭壠與屏東平原的力力或放索等;這類的社最為普遍,數量也最多,是輿圖的主體資料之一。不過,也有少數以地名取代原社名的例子,如淡水社、下淡水社。二是為於界外的社,如山朝社、蛤仔灘(難)、啞(阿)里山社、水沙連社或傀儡社等。三是僅出現在北部的特殊社-北港社、南港社。 什麼是「社」?就漢人來看,基本定義是:「各分種類、聚族而居」。換句話說,金包里社、北投社固然都屬於社的體系,但兩社種屬、親族有別。再者,社也跟漢莊一樣,由一定數量的人群聚居而成,故有家戶、人數多寡的大小規模之別。最大者百十家、一兩百丁,小者數十家、可能只有幾十丁,都不算鉅型的聚落。 有不少集村與社劃上等號的例子,但對照相應的史前文化與考古遺址,我們發現「社」也是一個跨居民點或自然村的組織,以「康熙輿圖」中的雞籠社、金包里社為例,前者不只存在於金和平島,大沙灣也有據點;後者,則是若干村子的集合。… 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