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Museum

Month: 2021-01

文章ID 時間 like comment 內容
10157456748016193 2021-01-31 10:39 90 0 🎞 臺博青年之眼3.0線上攝影展|聲命 🎞 位於舊臺北城內、城外的首都博物館系統的臺博館,擁有4處逾百年的古蹟園區,以及富有各式領域內的臺灣歷史,多元且豐富的歷史證據,觸發著參觀者的生命經驗和各種感覺。 「臺博青年之眼3.0線上攝影展:聲命」以聲音為主題,邀請高中生運用鏡頭攝影的瞬間表現博物館的聲音,利用視覺呈現聽覺的感官轉化,帶領線上觀眾身歷其境的發現臺博館的聲音。 ———————————————
作品|聽
攝影|達人女中 / 陳暘采 雖然吵雜聲已消逝,但文字精準地抓住當下的瞬間,帶領我們新回到那個時空。則現在人們為了不同的事物繼續奮鬥。 #臺博青年之眼 #線上攝影展
#事件留聲機 #聽
圖片
10157455270126193 2021-01-30 21:16 197 0 準備好迎接「艮好」的明天了嗎? 🏮2021臺博文化行春系列活動 🏮
明天午後在南門館小白宮正式展開! 今年仍是邀請臺博好夥伴 #椿版畫工作室 一起合作
讓大家在農曆年前體驗製作臺博精心設計的版畫
而今年的主角是分類學上屬「海牛目」的「儒艮」喔!在臺博館12萬件館藏中也收藏著珍貴的儒艮標本呢! 大家不妨明天安排來趟臺博館之旅(●’◡’●)… 更多
先去本館關心海洋哺乳類的「鯨驗值」特展,再來南門館參加「牛印版畫過好年-絹印版畫DIY」活動吧~ ::牛印版畫過好年-絹印版畫DIY::
時間:110/01/31(日)13:30-16:30(16:00停止排隊)
地點:臺博南門館 小白宮(南昌路一段1號)
對象:建議國小中年級以上至成人
辦法:限額200份,憑當日門票每人限體驗一次。 防疫期間請配合館方相關規範,防疫人人有責! #請全程佩戴口罩 😷
#保持社交距離 1.5m
圖片
10157448804526193 2021-01-30 10:01 163 1 ◖2021臺博筆記本-鐵道部款 ◗
 
本次以臺博系統歷史最悠久的「本館」、古蹟數量最多的「鐵道部園區」為主題,設計2款筆記本,藉由翻閱筆記本,讓館舍舊照片轉場為手繪速寫圖,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印象。
 
從紙材揀選到製作工法,著重手感為設計發想。外層書套採用耐磨的水洗牛皮紙及縫線製作,牛皮色搭配咖啡色系書帶。 ✔︎ 內頁為適合書寫的巴川紙
✔︎ 空白樣式,方便記事
✔︎ 尺寸大小方便攜帶… 更多 內頁|巴川紙,米黃色,空白,192頁
尺寸|13.2x18.9x1cm
書套|牛皮色水洗牛皮紙
售價|NT450 📍更多臺博文創|https://www.ntm.gov.tw/collection_286.html
購買請洽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賣店
本館賣店電話:(02)2311-2558 👉👉👉一起用行動支持臺博館👈👈👈
我們希望這些深具歷史意義的空間能被更多人看見🥺🥺🥺
鐵道部園區、古生物館、本館入選 #臺北百大必看景點,
請大家一起動動手投票,你的一個行動就可以支持臺博館!
■ 網站連結|https://top100.travel.taipei/activity/top100spotsintaipei
■ 序號|
臺博館本館 38號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 69號
臺博館古生物館 93號
每人每天5票,單日投完5票可享有1次抽獎資格。
(!臺博館每天預訂你的3票!) #臺博筆記本 #臺博文創 #文創商品 #鐵道部園區
圖片
10157436624986193 2021-01-29 18:00 170 0 【微美幻境數位展】 鈣板藻是單細胞原生生物,與矽藻同為大洋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員。碳酸鈣質的鈣板於細胞內形成後,次第向外擠出,在細胞周圍形成重重保護的盾甲。鈣板數量隨屬種而有差異,形狀亦個個不同,通常有數片至數十片,當有鈣板覆蓋時又可稱為鈣板球。 生活於海洋透光帶的鈣板藻,老化或成為浮游動物吞食後所排出的糞粒,從海洋透光層下沉時,因純白的碳酸鈣質地,動似海洋下雪一般,緩慢飄落至海底,形成鈣質軟泥。 來去線上數位展→ 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3be7256180cd8f919c1e4763a5118cc8 #NTM #臺博館 #微美幻境 #微化石 #鈣板藻 #Coccolithophore
圖片
10157448813996193 2021-01-29 10:30 139 1 ◖2021臺博筆記本-本館款 ◗
 
本次以臺博系統歷史最悠久的「本館」、古蹟數量最多的「鐵道部園區」為主題,設計2款筆記本,藉由翻閱筆記本,讓館舍舊照片轉場為手繪速寫圖,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印象。
 
從紙材揀選到製作工法,著重手感為設計發想。外層書套採用耐磨的水洗牛皮紙及縫線製作,灰色搭配奶白色系書帶。
 
✔︎ 內頁為適合書寫的雪感紙
✔︎ 搭配方格樣式
✔︎ 尺寸大小方便攜帶
 … 更多
內頁|雪感紙,灰色格線,144頁
尺寸|13.2x18.9x1cm
書套|灰色水洗牛皮紙
售價|NT450
 
📍更多臺博文創|https://www.ntm.gov.tw/collection_286.html
購買請洽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賣店
本館賣店電話:(02)2311-2558 👉👉👉一起用行動支持臺博館👈👈👈
我們希望這些深具歷史意義的空間能被更多人看見🥺🥺🥺
鐵道部園區、古生物館、本館入選 #臺北百大必看景點,
請大家一起動動手投票,你的一個行動就可以支持臺博館!
■ 網站連結|https://top100.travel.taipei/activity/top100spotsintaipei
■ 序號|… 更多
圖片
10157448403951193 2021-01-28 15:00 149 1 🐯 PUI PUI 投票動員!用行動支持臺博館🐯
    ⌒_⌒       ⌒_⌒ 
   ( =´ᴥ`=)   (=´ᴥ`= )
   ( O┳O  ≡   ( O┳O
  ◎-ヽJ┻◎    ◎-ヽ J┻◎ 。・゚・。・゚・。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
入選 👉臺北百大必看景點網路徵選活動 👈… 更多
請大家每天一起動動手投票!
一個行動就可以支持臺博館!還可以抽獎!
讓臺灣美麗、多元的自然與人文被更多人看見 ! ■ 網站連結|https://top100.travel.taipei/activity/top100spotsintaipei 臺博館本館 👉 38號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 👉 69號
臺博館古生物館 👉 93號 ■ 投票期間|即日起至2021/01/30 (六)
每人每天5票,單日完整投完5票可享有1次抽獎資格。
(臺博館每天預訂你的3票) 投完票也別忘了來臺博館走走
🚶🏻‍♀️🚴🏻🚗🚝🚂都可以到超方便(˶‾᷄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自然與人文風景: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臺博館 #本館 為起點,規劃串連 #古生物館、#南門館 ,以及2020年開幕的 #鐵道部園區,配合各館舍建築的歷史脈絡,重新再利用與活化古蹟建築,介紹臺灣的自然及人文多樣性,透過百年的收藏來陳述臺灣與臺灣人的故事,展現臺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收藏中凝聚成一件件「看得見」的時代印記。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北百大必看景點網路徵選活動
#38號 #69號 #93號 #PUIPUI
圖片
10157443517031193 2021-01-28 11:00 379 1 【大漢山脈葉蘭】 它叫“大漢山脈葉蘭”,是一種花、葉不相見的小野蘭,春天花朵自地面冒出,一梗一花,此起彼落,花色與周邊的枯葉相若,沒有細細搜尋,甭想拍到它。多角形的葉子在花朵凋謝消失後,才慢慢鑽出來,葉色翠綠,吸睛的效果並不亞於生命短暫的花朵 。
圖片拍攝日期:20210115
圖文來源:鄭元春提供 ■鄭元春老師簡介:… 更多 鄭元春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副研究員兼組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退休後,專心致力於通俗植物著作之創作與推廣,並於社區大學任教推廣通俗植物。相關植物著作達數十冊,重要著作包括《台灣的常見野花》《台灣的海濱植物》《常見藥草圖說》《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鑒》以及《植物Q&A》等書。 👉👉👉臺北百大景點!用行動支持臺博館👈👈👈
■ 網站連結|https://top100.travel.taipei/activity/top100spotsintaipei
■ 投票期間|即日起至2021/01/30 (六)
■ 序號|
臺博館本館 38號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 69號
臺博館古生物館 93號
圖片
10157444494876193 2021-01-27 17:00 375 5 🚂 延續歷史空間記憶|票投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鐵道部園區,自晚淸即成為臺北機器局與鐵道工場落腳之地,百年來肩負臺灣鐵道最高行政中心的角色。在這裡,我們看得到淸代機器局牆體與道路的遺構、日治中後期半木構造的大型官廳、日式屋架,以至於二戰階段的防空掩體。
 
這些建築、遺跡保留下來的,不僅是臺灣建築技術變化的縮影,也是鐵路人長長的舊日時光,島民共享的鐵支路回憶。園區內計有六處 #國定古蹟… 更多,包含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淸代機器局遺構、臺北工廠為 #臺北市定古蹟。
 
💬然而,園區古蹟群原本就是我們參觀時看到的模樣嗎?
 
📍 重生—古蹟的保存與修復
 
園區內部建築多年未再整理更新,損壞嚴重;長年因應不同階段組織編制的調整,隔間、門窗等頻繁地增改建,在在都增加了修復難度。
 
自2007年指定為國定古蹟後,歷經長期土地使用協調與現場修復、籌備工作,到2020年正式開園,歷時13年。修復工程自2014年起至2016年10月,總計1000多個日子,投入超過30000人次的現場工作人員,是鐵道部古蹟群自興建後最大規模的翻修。
 
鐵道部園區修復與活化完全依循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範,適度地保留各時期的痕跡,並藉由古蹟修復過程,延續歷史建物的修復工種工法,希望將專業匠師體系、修復技術及藝術延續下去。
 
👉👉👉!一起用行動支持臺博館!👈👈👈
 
我們希望這些深具歷史意義的空間能被更多人看見🥺🥺🥺
鐵道部園區、古生物館、本館入選 #臺北百大必看景點,
請大家一起動動手投票,你的一個行動就可以支持臺博館!
而且投票還可以抽好禮~~
 
■… 更多
圖片
10157436539081193 2021-01-27 11:00 269 3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主題講座】
以骨鑑鯨-印太洋地區的鬚鯨類自然史典藏和物種多樣性🐳🐳🐳
              
看完鯨驗值特展,是不是讓你意猶未盡,想要再多多了解關於博物館的鯨豚典藏是如何幫助我們更加認識鯨豚呢? 那你就更不能錯過1月31日的主題講座啦!臺博館特別邀請到長期致力於鯨豚研究的科博館姚秋如副研究員,將以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鯨豚為主軸,帶領我們深入認識在這個區域生活的鬚鯨的物種多樣性。
… 更多 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令人「鯨艷」的神秘面紗吧!👊
                 
👩🔬主講人:姚秋如副研究員/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
🕜時間:1/30(六)14:30-16:30
🐬地點: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N6EeKp      
      
#臺博館 #NTM #鯨驗值 #鯨骨解密 #鯨豚 #鬚鯨 #博物館典藏
圖片
10157440406561193 2021-01-26 18:00 140 0 《臺灣博物》季刊第148期 |變.動—未來,博物館不缺席
 
博物館因應全球環境變遷,存在的價值與功能面臨被重新定義與再形塑,變與動,已成為多數博物館的一種日常。過去,博物館許多尋求蛻變的動態發展,都讓當代社會與博物館更緊密相連;未來,博物館面對當代社會的變與動,更不會缺席。
 
✔︎ 專題企劃
由當代博物館的社會作用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 陳國寧
邁向博物館行動主義⸺ 以「無家可歸博物館」為例 / 林玟伶… 更多
後疫情時期的博物館課題:以兩個歐洲博物館為例 / 江桂珍
COVID-19疫情的博物館「危」與「機」:香港公營博物館如何面對衝擊 / 黃漢鋒、譚雅樂
科學類博物館的視障導覽服務⸺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 浦青青
博物館中鐵道車輛、設備的動態保存現況與挑戰/ 王彥澄
 
✔︎ 文化視野
從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度量衡器收藏談起 / 吳密察
 
✔︎ 自然發現
身披甲冑穿山行旅⸺透過精選影像認識臺灣穿山甲 / 張育誠等
 
✔︎ 博物館研究
博物館協作教育計畫: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場服務人員的參與式設計為例 / 吳孟青
透過專文國內外案例經驗與理論分析,你我正乘著《臺灣博物》飛行鳥瞰,這富有無限可能的博物之島。
  ⨇ 《臺灣博物》季刊第149期專題徵稿中⨇
主題 |記憶的延續—傳統與現代的激盪… 更多
圖片
10157436574356193 2021-01-26 11:00 875 3 【動物遺照系列|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滅絕後 我們能做什麼?】 這幅是來自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美國鳥類圖鑑》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Carolina parrot ,美國東部的鸚鵡類原生種,長期棲息在依傍河流的森林中 曾經幾位IBE研究學者和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的共同帶領下,透過DNA研究結果,推測人類是造成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滅絕的最大主因… 更多 。為了開發農業用地,大量砍伐森林導致牠們的棲息地逐漸減少,同時他們美妙的羽毛,也成為淑女帽上的裝飾 。 約在20世紀,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宣布滅絕,從此地表上,我們再也看不到美國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的蹤跡。然而物種滅絕後,我們還能做甚麼呢? 從最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中,全球為了扭轉生物多樣性趨於劣化的情況,我們可以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相關和跨部門政策,進行土地森林、可持續農業、可持續的糧食系統等層面轉型,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又能同時恢復生態系統的自然運轉。 ▶ 繪自然線上特展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1373fb53283200bbc9c5cbe4692cf2e9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期:2020/01/22 ~ 2021/05/30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紅樓2樓 #NTM #臺博館 #南門館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圖片
10157436543261193 2021-01-25 17:00 210 2 2020 TAIWAN DESIGN BEST100 |年度建築空間規劃 🏆
臺博館在百年鐵道古蹟群裡注入現代博物館新生命
 
與各位分享一個近期臺博館的好消息!
 
Shopping Design 每年所舉辦「SDA設計大賞暨臺灣設計BEST100」中,#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榮獲2020 #年度建築空間規劃 獎項。… 更多 「這座見證臺灣現代化歷程與交通演進、城市變遷的博物館,兼具國定及市定古蹟,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的博物館園區依據國內外文化資產保存相關規範之維護概念。」 「歷經長達15年半,將19世紀末至1990年間,原為掌管全臺灣鐵路行政管理中樞的辦公場域中的古蹟群修復活化,如今成為展示臺灣現代性的博物館之一」
 
📍 每座被留下的古蹟都有其原因 臺博館為實踐文化資產保存、古蹟修復再利用的理念,於2005年啟動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持續致力於呈現臺灣人文與自然多樣性,並延續空間記憶及推展永續概念,繼2010年古生物館開館,2013年南門館開館,以及2020年鐵道部園區開園。
  #SDA設計大賞暨臺灣設計 #BEST100 #國立臺灣博物館 Shopping DesignShopping Design
圖片
10157436521301193 2021-01-25 11:12 226 7 環境議思講堂普拉斯plus+|
與自然同生: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
       
千呼萬喚!久等了!今年第一季的環境議思講堂來啦!
長期與大自然共生的原住民,對於生活周遭的生態環境、自然知識瞭若指掌,而這些代代傳誦的傳統生態智慧,不僅僅影響了風俗習慣,更體現於傳說故事、語言,甚至是社會制度、信仰與宇宙觀中,已與他們密不可分。… 更多
原住民與自然環境共處的關係,他們生活於自然之中的方式,對於生物多樣性及文化多樣性的保存維護是不可或缺的。就讓我們跟隨著專家,認識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吧!💖💖💖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7yr7zd
🏛講座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時間主題與講師:
👉只要懂山,山就會幫助你
講者|根誌優長老/賽夏族
時間|1/31(日)14:30-16:30
       
👉阿美族的傳統生態智慧:季節性的野菜知識,您知道多少?
主講|吳雪月理事長/社團法人花蓮縣洄瀾灣文化協會
時間|2/7(日)14:30-16:30
     
👉重返山林:泰雅族的狩獵文化
主講|曾勝二先生/部落文化工作者
時間|3/7 (日)14:30-16:30
       
#NTM #臺博館 #環境議思講堂 #環境議思講堂普拉斯 #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 #賽夏族 #阿美族 #泰雅族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補助
圖片
10157411323716193 2021-01-22 18:00 343 2 ◖帶一片鐵道部風景走 ◗
 
鐵道部園區有數不盡的美麗風景,尤其「廳舍」建築的美應該占了不少記憶體容量吧!
 
以鐵道部廳舍建築為主題意象,臺博館推出「鐵道部郵票票夾組」提供您收藏鐵道部風景的選擇。
 
✿ 鐵道部郵票票夾組
結合日常生活小物-票夾為設計,透過簡約幾何線條、水洗牛皮紙感呈現鐵道部廳舍建築的另種風采。除票夾功能外,另有鐵道部廳舍郵票收藏及票卡卡貼組合,提供多用途使用。
尺寸:10x7cm… 更多
售價:NT150
 
鐵道部系列商品,還有 #鐵道部園區古蹟帆布袋 #鐵道部擴香石禮盒 #鐵道部舊木料多功能盆器 #舊木料杯墊 #舊木料鑰匙圈
 
更多臺博文創請見 https://www.ntm.gov.tw/collection_286.html 購買文創請洽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賣店
本館電話:(02)2311-2558 #臺博文創 #文創商品 #鐵道部郵票票夾組
圖片
10157426728801193 2021-01-22 11:00 610 4 .一定會艮好.
 
臺博館文化行春系列活動準備開跑啦!
 
今年以分類學上屬「海牛目」、本館重要館藏-「#儒艮」為主角~
希望新的一年我們所居住的星球能更加的美好🌏,相信一定會更好的!
 
歡迎大家寒假與春節假期來趟臺博館四館走春🚶‍♀️🚶,
看展覽、參加活動,認識這座島嶼上更多精彩的事物。
 … 更多
活動詳情請至官網查詢:https://reurl.cc/e99QbL 👉「貼近大館藏-學習單探索」活動因故延期辦理,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文化行春 #一定會艮好 #臺博館
圖片
10157421035896193 2021-01-20 20:00 153 0 🌿 腦丁代言人—尋找樟小弟
 
小朋友看不懂展示內容嗎?或是錯過了定時導覽解說嗎?
 
不用擔心!各位觀眾有福了! 1/23(本週六)14:00-15:00、15:30-16:30,臺博南門館推出「腦丁代言人-尋找樟小弟」假日定期活動,活動時間1小時,讓所有大朋友、小朋友、親子、家庭觀眾,以有趣、簡單的方式,認識南門館的樟樹秘密:教你辨認樟樹、用最簡單的方式測量,樹木高度跟樹木腰圍…
 … 更多
只要購買門票(全票20元、半票10元),即可免費參與本活動喔! 👉 報名數量有限,詳情請見臺博官方網站:
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00012&request_locale=tw #腦丁代言人 #尋找樟小弟 #南門館
圖片
10157422861386193 2021-01-20 15:04 166 0 ✊ 支持起來|票投38、69、93
臺博百年風華.臺灣自然與人文風景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 #本館 #古生物館 #鐵道部園區 入選了
🌟🌟臺北百大必看景點網路徵選活動 🌟🌟 喜歡臺博館的朋友,別忘了用行動投票支持我們,
讓臺灣美麗、多元的自然與人文被更多人看見 💕
而且投票還可以抽好禮~~
 … 更多
■ 網站連結|https://top100.travel.taipei/activity/top100spotsintaipei
 
■ 投票期間|即日起至2021/01/30 (六)
一個景點每日僅能投一票,不可重複。每人每天5票之投票機制,單日完整投完5票可享有1次抽獎資格。(臺博館預訂你的3票)
 
臺博館本館 👉 38號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 👉 69號
臺博館古生物館 👉 93號
__________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臺博館本館座居臺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交叉點為起點,規劃串連古生物館、南門館 ,以及2020年開幕的鐵道部園區,配合各館舍建築的歷史脈絡,重新再利用與活化古蹟建築,介紹臺灣的自然及人文多樣性,透過臺博館百年的收藏來陳述臺灣與臺灣人的故事,臺灣歷史在收藏中凝聚成一件件「看得見」的時代印記。 #38號 #69號 #93號
圖片
10157420663861193 2021-01-19 17:00 136 1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 #標本製作技術的進化 不同的製作技術所呈現出的動物標本型態也會略有不同,早期標本制作直接使用熱水煮動物直到骨肉分離,並剔除軟骨,但若無時常觀察燉煮時間,容易造成胸鰭指骨的細骨與較脆弱的骨骼部位崩解或遺失,且因無軟骨連接,標本型態較易失真。 中期開始使用腐生菌、加水密封或掩埋的方式進行骨肉分離階段,執行定期檢視、換水以去除多餘殘肉,並開始保留細骨。… 更多 後期以手工、保留軟組織、低溫乾燥製成,讓整體標本型態更符合原始動物的外觀。 圖說:
小抹香鯨 早期作法,因無軟骨連接,標本型態較易失真(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瓶鼻海豚 指骨軟組織局部保留的作法(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朗氏喙鯨 軟組織完整保留新技術(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臺博館 #NTM #本館 #鯨驗值 #鯨骨解密特展
圖片
10157418281796193 2021-01-19 11:00 219 1 🚶 袋著古蹟走 🚶‍♀️
◖ 鐵道部園區帆布袋 ◗磚塊紅x灰泥白x木質棕 臺博館去年以古蹟的色彩為主題推出的廳舍、八角樓與防空洞款肩背、手提兩用的帆布袋,
但鐵道部園區擁有6座珍貴的國定古蹟,
許多朋友說臺博館是不是偏心沒給其他古蹟機會~
 
2021年臺博館針對電源室、工務室和食堂,
推出了三款鐵道部園區古蹟帆布袋,
滿足大家對於6座 #國定古蹟 文創品多元的選擇。… 更多
 
這些古蹟的色彩拼湊出多彩的鐵道部園區,
歡迎大家來鐵道部園區走春!
 
🚂 鐵道部系列商品,還有 #擴香石禮盒 #多功能盆器 #舊木料杯墊 #舊木料鑰匙圈 等,更多臺博文創請見: https://www.ntm.gov.tw/collection_286.html 👉購買文創請洽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賣店
本館賣店電話:(02)2311-2558 #臺博文創 #帆布袋 #文化資產 #多元 #taiwan
#博物館 #文創商品 #fashion #潮流 #styling #museum
圖片
10157417656741193 2021-01-18 17:00 717 5 一棵蘊藏人類歷史和記憶的樹,都市中的隱士英雄—構樹
 
早期人民的生活中,構樹汁液可製糊劑;雄花、果實可食用,葉片是良好的飼鹿材料,樹皮可製優質紙張;木料可做板材或薪材。有「紙木」、「鈔票樹」、「奶樹」、「鹿仔樹」等眾多別名。
 
南島民族用構樹製成樹皮衣,強大的生命力使其便於攜帶繁衍,成為南島民族文化傳播的獨特證明。構樹為嗜陽光的先驅物種,在鳥兒的傳播下落腳於城市內,看似貌不驚人,實為大隱隱於市啊!
 … 更多
繪圖者|戴啟明 Hopeful Garden 希望之庭
 
🌱歡迎大家到臺博館南門館欣賞戴啟明的作品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展期:2020/01/22 ~ 2021/05/30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紅樓2樓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
圖片
10157414094451193 2021-01-16 18:30 85 0 🚂鐵道部園區導覽x手作工作坊x視障者專屬🚂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見證了臺灣鐵道百年的發展史,園區內一棟棟的古蹟,是歷史的痕跡,更是記憶的傳承。轟隆轟隆的火車運行聲、零食小販的叫賣聲,哪一個屬於您記憶中的鐵道風景呢? 本次活動將透過語音導覽內容,讓您沉浸在鐵道部園區,深入了解臺灣鐵道發展史,並藉由手作DIY活動,拼貼出記憶中、想像中,專屬於您自己的「鐵道風景」喔! 📍時間:110年1月22日(週五)下午2點至5點
📍… 更多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 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名額:網路報名12名,額滿為止
📍對象: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證明之視障朋友
📍費用:活動免費、入館全票100元、半價50元、免票(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者及其陪同者一人)
📍集合地點:鐵道部園區無障礙服務臺 更多報名資訊及連結👉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12128&request_locale=tw #鐵道部園區導覽 #鐵道風景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圖片
10157411311621193 2021-01-16 11:00 217 1 ◖帶一片鐵道部風景走 ◗
 
鐵道部園區有數不盡的美麗風景,尤其「廳舍」建築的美應該占了不少記憶體容量吧!
 
以鐵道部廳舍建築為主題意象,臺博館推出「鐵道部郵票紀念明信片」提供您收藏鐵道部風景的選擇。
 
✿ 鐵道部郵票紀念明信片… 更多
兼具郵票收藏、明信片及紀念卡片等多重用途,從卡片正面的廳舍入口外觀,呈現磚、木二樓建築、塔樓及長廊的意象,進入卡片內頁的紀念郵票,最後再由卡片背面廳舍窗景,呈現園區角落之美,象徵引領觀眾由外而內、走入鐵道部廳舍的設計巧思。
尺寸:14.8x10.5cm
售價:NT88
 
鐵道部系列商品,還有 #鐵道部園區古蹟帆布袋 #鐵道部擴香石禮盒 #鐵道部舊木料多功能盆器 #舊木料杯墊 #舊木料鑰匙圈
 
更多臺博文創請見 https://www.ntm.gov.tw/collection_286.html
 
購買文創請洽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賣店
本館電話:(02)2311-2558
  #臺博文創 #文創商品 #鐵道部郵票紀念明信片
圖片
10157409106961193 2021-01-15 18:05 154 0 ⚠️因疫情關係,取消辦理。 以下為原先資訊。 博物館是古(故)事的紀錄,也是集合人類文明的載體,更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日常。
 
書本傳達知識,解釋了人文、自然、藝術等文明演變的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而博物館為典藏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知識寶庫,在疫情嚴峻的今日,兩者的結合更是我們解惑、舒壓與療癒的最佳處方籤。
 
由文化部所屬七館所共同策劃,將「閱讀」與「博物館」結合,以「#看藝術」、「#讀歷史」、「#知人權」三個主題,以三個種專業領域博物館的獨特特色,藉由閱讀展現出其中蘊含的多元風貌。
 
📖 2021臺北國際書展
博物館聯展|讀博物館聽古事
::1/26~1/31歡迎大家來讀博物館聽故事喔!::
 
#2021臺北國際書展 #讀博物館聽古事
圖片
10157411589076193 2021-01-15 14:37 123 0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古蹟修復展
👷🏻【小匠師,大職人】手作體驗活動👷🏻‍♀️
 
「看似簡單的翻模製作,在細節上仍需層層的耐心修飾,才得以完美。」
 
大家知道嗎?園區內的古蹟修復,最精彩的就是廳舍裡的立體灰泥飾,飾件以石膏製作,包含玫瑰花🌹、藤蔓、鳳梨🍍等熱帶植物圖樣,看似是整棟建築的亮點,卻也是當初損壞最為嚴重的區域,修復的過程想必也是相當不易。
 
原有的石膏飾掉落損壞後,匠師會透過兩種方式進行修復:
1️⃣… 更多 依原件仿作:將原件重新修飾整理,翻模、灌漿、脫模等步驟,仿作成可用的構件。
2️⃣佚失部分重作:若構件有缺損,甚至完全佚失,匠師只能參考舊照片,憑經驗及美感,將佚失的構件重作回來。安裝除了用灰泥、樹脂黏著外,會再加以螺絲鎖固於灰泥天花,減少日後脫落的風險。
 
本活動將以導覽為前導,引領小朋友踏入古蹟修復工坊,化身為小小匠師,以「#石膏飾翻模」為主題,透過手作體驗課程,了解古蹟修復過程與方法,親身體驗修匠師的古蹟修復維俏工法,讓我們一起來回溯古蹟職人的修復工事吧🔍
 
🖌活動資訊
活動對象|以中、高年級以上國小學童為主
活動時間|2021年1月16日(六)及1月30日(六) 14:00-15:00 、 15:30-16:30 ,一日共兩場
活動地點|鐵道部園區廳舍二樓、工務室—古蹟修復展示工坊
活動費用|需購票入館(全票100元、優待票50元),並酌收材料費50元
  
🖌報名資訊
✔️網路報名10名/場
報到方式|請於每場活動開始前15分鐘,至古蹟修復展示工坊完成報到及繳費手續。
✔️現場報名5名/場 … 更多
圖片
10157409340181193 2021-01-14 21:41 775 11 NTM 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第三十五回 是葉子還是果實?
 
最近正火熱在線的皮克斯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英文片名:Soul),大家知道劇中那自天上以優雅轉姿落至主角「靈魂 22 號」掌心,並為劇情帶來重要轉折的小生命,究竟是什麼嗎?
 
虎寶:「我知道!那片飄落的葉子嗎?」
 
隊長:「虎寶啊⋯那其實是楓樹的果實喔!」
 … 更多
說到楓樹(或稱槭樹),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掌裂狀的紅葉(該葉形常被稱作「槭狀」)🍁,並認為那就是楓樹的註冊商標。但,若讓楓樹親自設計家徽,我們相信它們絕不會拿出山寨版的加拿大國旗,而是會以電影中登場的飛翔果實為藍本。因為並不是所有楓樹的葉子都呈掌裂狀啊!
 
在臺灣的楓樹裡,將槭葉和楓紅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或許是常見於中海拔山區的「臺灣紅榨楓」,但也有像「樟葉楓」這種不僅葉形神似樟科植物,到秋天也不會表現紅葉現象的怪咖。若將視野再擴展至國外,我們甚至會發現,還有長著羽狀複葉的楓樹呢!例如原生於北美的「複葉楓」。而不論臺灣紅榨楓、樟葉楓或複葉楓,所結的果實都是不折不扣的飛翔翅果。
 
反過來說,「槭狀」葉形則非楓樹的專利。雖然臺灣可能缺乏明顯的反例,但我們不妨找找國外的案例 ,就讓我們看看臺博館館藏—典藏編號 TAIMH004643 的「槭葉莢蒾」(博物館標本典藏的價值在此時也就表現出來了!),這種與複葉楓同樣原產於北美的植物,從葉形到葉序完全符合楓樹的典型(所有楓樹葉序皆為對生,槭葉莢蒾亦然),簡直就是 100% 的「楓樹」。可當看到果實,槭葉莢蒾的楓樹認證立刻從 100% 降至 0% ─ 它沒有飛翔翅果!
 
所以趁著電影《靈魂急轉彎》🎬 的上映,我們要幫楓樹們打打廣告:劇中旋轉飄落的不是葉子,是果實!而比起葉形,兩兩成對的帶翅果實,才是楓樹們最大的註冊商標喔!
 
(to be continued)
 
----------------------------------------------
🌱 隔週四刊載 (下一回合時間 2/18)
🌱 上回植物小隊田野筆記快速連結
https://reurl.cc/g87OKR
(NTM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Round 34) 👉🏻 趕快去考考你身邊的朋友😆
👉🏻每張照片都有隊長的延伸筆記📝 #NTM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靈魂急轉彎
圖片
10157406888021193 2021-01-13 20:26 118 0 《臺灣博物》季刊第149期 專題徵稿✍️
 
[ 記憶的延續—傳統與現代的激盪 ]
 
記憶,連接著未來。透過記憶,我們可以凝視不同時空、不同人群衍生的故事,透過記憶,我們可以勾勒時代的模樣,探索自身的存在與未來。
 … 更多
臺灣包容著多元的族群與文化,舉凡豐富的歲時節慶與傳統技藝,至交通運輸、產業發展、建築工藝、都市計畫,以及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隨著多重且複雜的政經環境與社會發展不斷改變,有的逐漸走向凋零,難以在日常中再次相遇;有的透過不同媒介、經驗與想像方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加入創意,被思考、再現與傳承,甚至賦予新的使命,延續不一樣的故事,成為臺灣記憶的一部分。
 
故《臺灣博物》季刊第149期規劃以「記憶的延續—傳統與現代的激盪」為主題,邀請各領域學術及實務工作者,分享島嶼上的記憶,一起探索記憶延續、形變、新生的軌跡。
 
✔︎ 截稿日期:2021年2月16日
✔︎ 來稿並通過審查之文稿,將於《臺灣博物》季刊第149期專題發表
✔︎ 來稿請寄至信箱:edutns@ntm.gov.tw
✔︎ 稿酬:
1.文字為每千字7百元,圖片館外作者為每張5百元,館內人員所著或館外與館內合著者每張3百元,圖說、註解及參考文獻不計稿酬。
2.圖片張數以實際使用數計算,每篇文章最高支付8張圖片費用。
3.每位作者另致贈該期季刊2冊。
 
📍詳細投稿訊息請上臺博館官網查詢
https://www.ntm.gov.tw/information_276_121403.html
 
✨《臺灣博物》季刊是博物館針對普羅大眾出版的科普刊物,第一期於1982年(民國71年)發行,誠摯地邀請大眾投稿,豐富專題內容及面相。 #臺灣博物 #季刊 #徵稿
#記憶的延續 #傳統與現代的激盪
圖片
10157403725576193 2021-01-12 11:37 146 0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 #船隻撞擊 臺灣為東亞海運交通樞紐,漁業也十分發達,海上船隻往來頻繁,船隻撞擊鯨豚事件也時有耳聞,從製作完成的標本也看得到疑似船隻撞擊鯨豚的痕跡。船隻撞擊的證據,有時從外表不一定能辨別,但解剖過程中可以從骨骼斷裂或脫位,鄰近組織有大面積出血來推斷,在製作成標本後更能清楚的看到骨骼斷裂的完整範圍,有時甚至可以看到類似船底的圓弧斷裂面。 圖說:脊椎遭受船隻撞擊的白海豚 #臺博館 #NTM #本館 #鯨驗值 #鯨骨解密特展
圖片
10157400986711193 2021-01-11 08:43 83 0 【純台味手繪圖鑑—臺灣自然史開端】*特展導覽 上回我們帶大家遊覽歐美與澳洲經典的生物繪圖,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臺灣四面環海,從古至今多國來到這塊土地上探險研究和貿易經商說到臺灣的自然史發展,當時許多傳承啟蒙運動及浪漫主義意念的探險家們像是英國外交官與動物學家 Robert Swinhoe 、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也有著名的臺灣植物繪圖師王仁禮、陳建鑄等,將臺灣獨特的動植物推展到國際舞台讓世界看到臺灣!… 更多 ★話說臺灣 絕美繪圖
臺灣第一幅科學繪圖 蓪草
唯美植物圖鑑
臺灣的吸血昆蟲圖冊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臺灣鯨華
▶臺灣生態之美繪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m3SQ7GyQwU
▶ 繪自然線上特展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1373fb53283200bbc9c5cbe4692cf2e9
*************************************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展期:2020/01/22 ~ 2021/05/30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紅樓2樓
超連結 YOUTUBE.COM

小小博物繪圖師 科學二三事 EP2

10157395464126193 2021-01-09 18:00 264 4 《臺灣博物》季刊第148期 |變.動—未來,博物館不缺席
 
博物館因應全球環境變遷,存在的價值與功能面臨被重新定義與再形塑,變與動,已成為多數博物館的一種日常。過去,博物館許多尋求蛻變的動態發展,都讓當代社會與博物館更緊密相連;未來,博物館面對當代社會的變與動,更不會缺席。
 
▸專題企劃
由當代博物館的社會作用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 陳國寧
邁向博物館行動主義⸺ 以「無家可歸博物館」為例 / 林玫伶… 更多
後疫情時期的博物館課題:以兩個歐洲博物館為例 / 江桂珍
COVID-19疫情的博物館「危」與「機」:香港公營博物館如何面對衝擊 / 黃漢鋒、譚雅樂
科學類博物館的視障導覽服務⸺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 浦青青
博物館中鐵道車輛、設備的動態保存現況與挑戰/ 王彥澄
 
▸文化視野
從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度量衡器收藏談起 / 吳密察
 
▸自然發現
身披甲冑穿山行旅⸺透過精選影像認識臺灣穿山甲 / 張育誠等
 
▸博物館研究
博物館協作教育計畫: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場服務人員的參與式設計為例 / 吳孟青
 
透過專文國內外案例經驗與理論分析,你我正乘著《臺灣博物》飛行鳥瞰,這富有無限可能的博物之島。
 
____________
:販售資訊:… 更多
圖片
10157394555731193 2021-01-08 11:00 331 3 【緬梔】 緬梔是夾竹桃科家族的成員,莖枝呈肉質性,全株乳汁豐沛,自夏至冬,幾乎花開不斷,益增其觀賞價值。 臺灣最早引進栽植的“白瓣黃心”雞蛋花,幾乎都不會結果,但是後來才引進的“紅花緬梔”,就有不錯的結果率。它的花蕊並不外露,所以想提高其結果能力,就得進行人工授粉。 它的果實是有點粗壯的蓇葖果,成熟後會自動開裂,釋出緊密而整齊堆疊的種子,種子不具種髮,但具寬扁的種翅,與其他同類大異其趣。… 更多 圖片拍攝日期:20200625
圖文來源:鄭元春提供 ■鄭元春老師簡介: 鄭元春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副研究員兼組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退休後,專心致力於通俗植物著作之創作與推廣,並於社區大學任教推廣通俗植物。相關植物著作達數十冊,重要著作包括《台灣的常見野花》《台灣的海濱植物》《常見藥草圖說》《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鑒》以及《植物Q&A》等書。
圖片
10157392588061193 2021-01-07 17:00 230 0 【國立臺灣博物館線上課程|探索世界的第一門繪畫課】 你會如何觀察大自然?旅遊、閱讀、還是探險?
三萬年前,人類已在古老壁畫群上描繪飛躍原野的鹿群,透過繪畫美學真實紀錄大自然的奧妙驚奇,今年臺博館展出「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邀請大家欣賞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各地經典的動植物科學繪圖,一窺生態繪圖師幕後最真實的探險過程和細緻唯美的繪畫圖鑑!… 更多 今年特別與六位名師聯手打造12堂精選生態繪圖課程,教你如何像博物學家般的觀察自然生態、判別鳥類、兩棲類的構造行為,拿起畫筆創造專屬你的手繪圖鑑! |大師開講|
當代藝術說書人 謝哲青
繪自然特展策展人 胡哲明
臺博館副研究員 林俊聰、許毓純
知名插畫家 劉伯樂
北鳥大人的自然美學時光工作室 巫佩璇 ▶ 免費線上課程 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466a83fbc627d8068710095b403a1495 ▶ 繪自然線上特展 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1373fb53283200bbc9c5cbe4692cf2e9 #NTM #臺博館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超連結 OPENMUSEUM.TW

探索世界的第一課!博物館的科學繪畫入門

知識篇
10157391321766193 2021-01-07 11:29 75 1 [公告]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童話
已於109年12月31日結束服務
即日起將調整為開放式閱讀空間
圖片
10157392585661193 2021-01-07 09:03 289 4 【國立臺灣博物館線上課程|探索世界的第一門繪畫課】 你會如何觀察大自然?旅遊、閱讀、還是探險?
三萬年前,人類已在古老壁畫群上描繪飛躍原野的鹿群,透過繪畫美學真實紀錄大自然的奧妙驚奇,今年臺博館展出「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邀請大家欣賞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各地經典的動植物科學繪圖,一窺生態繪圖師幕後最真實的探險過程和細緻唯美的繪畫圖鑑!… 更多 今年特別與六位名師聯手打造12堂精選生態繪圖課程,教你如何像博物學家般的觀察自然生態、判別鳥類、兩棲類的構造行為,拿起畫筆創造專屬你的手繪圖鑑! |大師開講|
當代藝術說書人 謝哲青
繪自然特展策展人 胡哲明
臺博館副研究員 林俊聰、許毓純
知名插畫家 劉伯樂
北鳥大人的自然美學時光工作室 巫佩璇 ▶ 免費線上課程 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466a83fbc627d8068710095b403a1495 ▶ 繪自然線上特展 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1373fb53283200bbc9c5cbe4692cf2e9 #NTM #臺博館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超連結 OPENMUSEUM.TW

探索世界的第一課!博物館的科學繪畫入門

知識篇
10157391294301193 2021-01-06 20:42 163 3 #臺博館說給你聽🎧
#1守護精靈小劇場 #虎寶 哈囉!臺博館有 #Podcast 囉!📣
歡迎訂閱【臺博館說給你聽】節目,
首集將由臺博館守護精靈吉祥物-虎寶登場,
和臺博姊姊一起聊天,
並且由虎寶說故事給你聽~~~
透過”聽”認識臺博館,
臺博粉們一起聽起來… 更多 訂閱收聽Podcast平台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46597886 Google Podcast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ajg2ZGZ1Y2RyMTYwOTg0cTlqY3Ftd3Q= Firstory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j86dfucdr160984q9jcqmwt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26p3XZIRtCY1vx29HB8SW Pocket Casts
https://pca.st/7o57emtb #NTM #臺博館 #臺博館守護精靈吉祥物說故事給你聽
圖片
10157389080301193 2021-01-05 11:52 426 15 【微美幻境數位展】 這個星芒狀突出的外型,好像一顆顆小星星🌟🌟🌟。實在好吸引人,好可愛呢!這可是俗稱「星砂」的底棲性有孔蟲殼體耶! 來去線上數位展→ 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3be7256180cd8f919c1e4763a5118cc8 #NTM #臺博館 #微美幻境 #微化石 #有孔蟲
圖片
10157387492126193 2021-01-04 17:00 213 1 【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 #悲傷的臺灣白海豚… 更多 2018年林務局海上調查報告顯示全年僅目擊到50隻臺灣白海豚,這個數字𢑰所有鯨豚界的人士大為震驚,最高曾記錄到將近70隻,沒想到短短10年間少了近20隻,不禁讓我們省思原先制定的保育政策是否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否該更積極進保育的工作。據調查多數的臺灣白海豚媽媽一胎只產一隻,而有半數的小海豚活不到1歲,能順利長大數量更少,新補充的個體數不足,死亡個體數卻增加,導致整體族群量快速下滑,再加上海岸開發造成棲地的持續破壞,海洋環境的大型工程持𤙸進行加重生存壓力,以及海洋污染、過漁、漁業混獲、船擊事件等等難解的問題,更加重了白海豚生存的壓力,如果我們不再做些什麼,在未來,真的可能只能在博物館中觀察臺灣白海豚的標本了。 學名: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 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陳吉鵬攝影 #臺博館 #NTM #本館 #鯨驗值 #鯨骨解密特展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