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Museum

Month: 2020-09

文章ID 時間 like comment 內容
10157194296216193 2020-09-30 21:00 315 0 《繪自然駐展日誌—澤蛙》
林家蔚
澤蛙 澤蛙是臺灣低海拔常見的蛙類,雖然體色與花紋變化很大,但是仍然有些固定的特徵。嘴唇上有三或四對深色縱紋,鼻孔下方的縱紋較小不明顯。背上有長短不一的棒狀突起。近年的研究臺灣東部與西部的澤蛙有可能是不同的物種,東部的澤蛙有機會成為新紀錄種甚至是全新的物種。… 更多 青蛙在臺灣相當高的物種多樣性,但是通常受矚目的都是可愛的樹蛙或綠色系的蛙類,體型小且顏色黯淡澤蛙卻很少吸引人們的目光。但是澤蛙應該是人們最容易接觸到的蛙類之一,他們對於人類環境的適應力很強,都市的公園綠地或是校園水溝都有機會聽到他們的叫聲。這張作品的參考照片就是我在自家後院拍攝的雌蛙,以挺立的姿態展示自己的存在,因此藉這機會把它畫下來。 畫青蛙時最難的是頭部立體感的掌握,尤其是側視角度時吻端的形狀以及後側鼻孔以及眼睛的位置,其次是後腿的肌肉線條及關節彎曲角度。皮膚略帶透明的質感可使用藍色來帶出通透的感覺。對我來說整體的姿態與結構是最花時間與精力來反覆修正的,只要這部分掌握好「青蛙」的感覺就不會有問題,而複雜的花紋及密集的疣凸則是表現質感的加分項目,只要花點耐心慢慢點綴上即可。 圖文來源:科學繪圖師 #林家蔚 #繪自然駐展演示 #臺博南門館 #NTM #Drawing Nature
10157194398756193 2020-09-30 16:21 30 2 【「臺博掌上博物館」抽獎活動】
哇明天就是中秋連假了,已經歸心似箭了嗎?
來點辦公室療癒小物「AR特暴龍小藍」陪你度過本週最後一天上班日~ 即日起至2020/10/18(日),只要拍下你跟AR特暴龍的合照,就可以參加抽獎活動,獲得超可愛的「恐龍印章明信片」! 抽獎步驟:
Step1. 手機下載marq+ App(https://rd.arplanets.com/redirect?ac=ntmar)
Step2.… 更多 打開APP對準「觸發圖」,即可下載藍色的AR特暴龍。
Step3. 分享此抽獎文設定公開,並於留言處上傳與AR特暴龍合照的照片,同時標記一位朋友&留言「想獲得AR恐龍明信片!」。 *抽獎貼文&觸發圖在此連結,不要跑錯囉:
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posts/10157192486686193 #小編的特暴龍小藍站在明天要吃的文旦上 #小藍會叫唷
---------------------
特暴龍小介紹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特暴龍屬 Tarbosaurus
生活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其化石最早於蒙古地區發現。
與北美的暴龍屬(例如T. rex)是親戚,科學家於兩者的頭顱骨骼發現結構上的差異。 中秋連假不要錯過來臺博館古生物館(土銀展示館)體驗「臺博掌上博物館」AR導覽的恐龍復活過程唷!
10157194386551193 2020-09-30 16:01 93 0 【2020蠟染藝術節Batik and Lurik】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9年將印尼蠟染布(Batik)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印尼政府並將每年10月2日訂為「印尼蠟染布節」。 今年的主題為「蠟染與條紋織布藝術節(Batik and Lurik… 更多 Festival)」,為進一步讓民眾更認識蠟染文化以及其源起地中爪哇日惹的藝術與哲學精神,且本次蠟染藝術節是逢傳統華人中秋節連假,將於南門館小白宮進行蠟染圖紋之認識與手做蠟染面具工作坊及日惹宮廷舞蹈分享會,讓臺灣民眾從文化歷史的脈絡認識當代印尼重要的藝術產業-蠟染藝術。 ▎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活動時間|
2020/10/1-4 蠟染展示與講座
2020/10/4 整日蠟染活動體驗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廣場、小白宮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注意事項|
1.以上各日之講座、工作坊與蠟染繪製體驗活動須憑當日臺博館南門園區門票參加。
2.需購票參與講座,配合本館防疫措施入館,並於講座進行時全程配戴口罩。 活動詳情|https://reurl.cc/e8zX7x #NTM #臺博館 #南門館 #蠟染藝術節
10157194000656193 2020-09-30 15:00 235 4 [ 東看西看南北行-古蹟文化小旅行|活動紀錄 📸 ] 9月響應 #古蹟日,臺博館與同屬南北文化廊帶上的夥伴 圓山大飯店跨界合作「東看西看南北行-古蹟文化小旅行」,除了讓學員們登上平常未開放之鐵道部園區廳舍大屋架展區,也讓大家下探圓山大飯店獨有且具時代色彩的蜿蜒密道🔍。 雖然活動已圓滿落幕,但未來,我們將持續從博物館出發串連,共同喚醒與傳承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一起期待下一段臺博旅行吧! #古蹟日活動紀錄 #大屋架密道
10157191730996193 2020-09-30 11:00 537 1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臺灣風俗圖,1896,採自《風俗畫報129號》臨時增刊臺灣蕃俗圖繪 ※本展所用「山居原住民」、「內山原住民」稱謂,均為反映所涉年代的歷史樣貌,不涉文化價值判斷。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臺博館藏清代古文書解碼 #NTM #臺博館本館
10157192486686193 2020-09-29 18:23 87 6 【「臺博掌上博物館」抽獎活動】
想要獲得可愛又有趣的「AR恐龍印章明信片」嗎?👀 快到古生物館體驗「臺博掌上博物館」,就有機會把「AR恐龍印章明信片」帶回家!不僅能夠自己組裝成為立體恐龍印章,用手機掃描明信片還能與AR小恐龍們互動哦😍 🦖 活動時間很重要👀:即日起~2020/10/18(日) 如何獲得抽獎資格?
Step1. 手機下載marq+ App(… 更多https://rd.arplanets.com/redirect?ac=ntmar)
Step2. 打開APP對準「觸發圖」,即可下載一隻AR特暴龍!
Step3. 分享此貼文設定公開,於本文留言處上傳與AR特暴龍合照的照片,並標記一位朋友&留言「想獲得AR恐龍明信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 臺博館將會抽出15位幸運兒贈送『AR恐龍印章明信片』各一組🎁
快到臺博古生物館體驗「臺博掌上博物館」,現場感受復活的古生物們!🦖 ----------------------
即日起至臺博館古生物館可使用手機下載marq+ App體驗「臺博掌上博物館」,詳情請至活動頁面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posts/10157090508036193 #AR明信片 #臺博掌上博物館抽獎 #Tutorialu教學影片請詳留言處
10157191789036193 2020-09-29 11:00 50 0 【第九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歷史:覆蓋、揭露與淨化昇華】
 
第九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以「歷史:覆蓋、揭露與淨化昇華」為研討會主題,於2020年10月29日及30日,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行,透過專題演講、論文與海報發表,探討博物館中對自然科學、政治族群、生活文化及文學藝術的歷史反思。
 
本屆大會特別邀請英國歷史皇家宮殿典藏策展人Matthew… 更多 Storey、日本立命館大學附屬京都世界和平博物館策展人兼清順子、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吳密察院長三位學者進行專題演講。
 
10月30日下午所舉辦「博物館再定義工作坊暨座談會」,則透過專題演講及審議式民主工作坊,讓學員思考博物館新定義的價值與矛盾,並由學者專家於座談會中進行意見討論與交流,共同探究博物館如何定義與再定義。竭誠歡迎博物館學界與實務界人士共襄盛舉。
 
▎ 研討會
日期|2020年10月29-30日(星期四、五)
地點|北藝大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研究大樓2樓)
議程|http://ibcms.tnua.edu.tw/2020/b1.html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9月30日(三)17:00止,採網路報名。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zX7zGkxJEwE2XjdP6
 
▎工作坊暨座談會
日期|2020年10月30日(五)13:40-17: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大樓國際書苑(C會場)
內容|https://ibcms.tnua.edu.tw/2020/b3.html
 
▎研討會議程及相關資訊
研討會議程及最新資訊詳見:
大會網站|… 更多
10157190515611193 2020-09-28 20:00 687 8 🐋 鯨骨解密!朗氏喙鯨全身骨骼首次展出 🐋
一層樓高的大翅鯨下顎骨矗立臺博館「鯨驗值特展」
 … 更多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中華鯨豚協會合作推出《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從捕鯨時期的鯨骨故事開始,引領觀眾進入臺灣鯨豚歷史,透過鯨骨標本揭露的秘密,認識臺灣鯨豚保育的轉變,進一步探討及回應鯨豚與現今社會、生態、環境保育等相關議題,同時藉由關鍵事件的回溯,探尋臺灣鯨豚保育觀念的推動、爭議事件之反思。即日起至110年3月28日,於臺博館一樓東展間展出。
  
臺灣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使得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鯨豚物種出沒於此。臺灣從1913年起的捕鯨,是鯨豚類動物「鯨恐」的開始,這時期有一兩千隻的鯨豚被捕殺,留下許多的骨骼述說著哀歌。1994年第一次嘗試鯨豚擱淺的救援,開始鯨豚的保育工作。2019年更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的推動下,成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結合各方的力量希望讓鯨豚們能更親近臺灣。但時至今日,船隻撞擊、漁業誤捕、誤食海廢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疾病感染等現象,仍是時有所聞,無法根絕。近百年來,生活在臺灣海域的鯨豚歷經了鯨恐、鯨嚇、鯨慌與鯨覺等不同時期,所有的生命經驗都在骨骼上留下了印記,記錄下不同時代的故事。為此,本展覽由鯨骨出發,透過標本、影像訴說鯨豚的心聲。
 
此次展出歷年在臺灣擱淺死亡後,製作、典藏的鯨豚骨骼標本,除了耳熟能詳的藍鯨、抹香鯨與臺灣白海豚等骨骼標本外,一進入展場可見一對超過3.6公尺的大翅鯨下顎骨,以及號稱鯨豚界最神秘的物種「朗氏喙鯨」4公尺長的全身骨骼也在國內首度公開。
 … 更多
10157190324671193 2020-09-28 17:00 439 2 中秋連假《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駐展演示預告
繪圖師 江勻楷 10/1、10/2 千足蜘蛛螺(Lambis millepeda)… 更多
上圖這隻外形繁複的生物是千足蜘蛛螺,牠屬於鳳凰螺科(Strombidae),這一類的螺有發達的眼睛,還有型態特殊的腹足與口蓋,能夠跳躍移動。在這件作品中,我希望能呈現貝殼與活體的型態、棲地環境、翻身與移動的行為,以及殼的生長方式,並將這些資訊排列成一張圖版。現場示範時會繼續完成水彩上色的部分,並和大家分享構圖、排版的過程。 10/3 臺灣東北角常見的海洋生物
我們去海邊玩的時候,經常會遇見很多繽紛可愛的海洋生物,例如左下圖的角蝶魚、右下的疊波蓋刺魚。這次會利用水彩和色鉛筆上色,紀錄這些魚貝蝦蟹的形態特徵,也和大家一起回味這個突然結束的夏天。 演示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 南門館紅樓2樓
#繪自然 #DrawingNature #臺博南門
10157180977041193 2020-09-28 11:00 483 3 《繪自然駐展日誌—借屍還魂的臺灣露脊鯨》
孫正涵
會選擇在現場繪製臺灣露脊鯨復原圖,除了自己是鯨魚愛好者以外,當然是希望透過現場告訴大家更多更多的臺灣古生物,也把基礎研究文獻放在身旁供大家經過時一覽化石的來源,同上次演講所分享,復原過程最花時間且最重要的是研讀研究資料與第一手標本檢視,也就是「基礎研究」,沒有這些古生物基礎研究的支持,就不可能回到過去把古生物帶回來呈現在大家眼前。… 更多 這個臺灣露脊鯨來頭不小,去年(2019)年底由蔡政修等人發表到國際期刊的台灣更新世的露脊鯨《A right whale (Mysticeti, Balaenidae)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Taiwan》,我也榮幸受蔡老師邀請繪製復原圖並同時刊登在期刊上,根據文獻內容深入研究發現這個化石保留了聽骨(tympanic bulla)部分,且根據化石保有的特徵,例如:相對較大的尺寸、內側矩形的輪廓以及在增生層(involucrum)上有明顯橫向摺痕等等,判定他為露脊鯨屬未定種化石(Eubalaena sp.),這個類群目前生存在地球上,但台灣沒有相關的目擊紀錄,在臺灣發現露脊鯨化石紀錄簡直讓我興喜若狂。 藉由這樣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借屍還魂般試圖從這個化石碎片拼湊出臺灣更新世露脊鯨化石他可能的樣貌,這次呈現的的方式是從化石的原有樣貌、化石在復原骨骼上的相對位置(底下的頭部骨骼復原)以及右手邊還原台灣更新世露脊鯨可愛的外表。… 更多
10157177478471193 2020-09-26 11:00 592 0 《繪自然駐展日誌—日常療癒手繪》林哲緯 黃魚鴞 Ketupa flavipes… 更多
棲息在溪流週邊,為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外觀整體造型強烈,羽色單純,紋路亂中有序,使用岱赭與普魯士藍為基調,即可調出幾乎所有過渡色彩,但過於單純的用色容易顯得呆板,故打底時先以鎘黃及橙色調渲染,再間雜一些黃赭及紅色系做出變化,於水份半乾時,使用岱赭調和橙色系或紺青描繪羽毛花紋,乾後使用各種不同的筆毛,用同色系的深色刷出羽毛紋路及強調斑紋,最後整理全體細節即完成。 鴛鴦 Aix galericulata
羽色斑斕的鴛鴦除了是稀有的留鳥外,也是偶有過境的冬候鳥;由於色彩豐富,對比強烈,因此統整色塊之間的調和要特別留意,牠許多部位羽毛帶有強烈的結構色,異常絢麗,因此在描繪同一羽毛色塊的亮面和暗面時,可酌用對比色製造絹般反光的效果,例如某一塊亮面主色為螢光粉和艷紫,暗面則以紫調入一些胡克綠;與此同時,也要留意整隻鳥色調及立體感的協調。 東方草鴞 Tyto longimembris
本張僅描繪俗稱"蘋果臉"的東方草鴞的頭部,除了結構感強烈外,色彩以米白為主,清淺而細緻,因此一開始先以淡淡的黃赭色調染出亮面,再以銅藍導入入暗面,紙仍濕潤時,前用黃赭/岱赭染出斑紋,
將乾未乾之際再用深色強調,乾後進一步以相應色彩描繪細節即可。 台北赤蛙 Hylarana taipehensis
由於低地水澤的環境破壞,此種蛙類已相當少見,被列為保育類動物;體色以草綠及土黃色調為主,間雜深色斑點,因此在描繪時,可先以草綠/檸檬黃/黃赭畫分色塊,在紙乾濕程度的漸變中,逐漸深入描繪質感及陰影。 諸羅樹蛙 Rhacophorus arvalis
主要分布在雲嘉南地區的低山開墾地帶;體色看似單純,實則肌理細緻,色彩變化微妙,草綠部分以檸檬黃及草綠和樹綠為主軸,慢慢描繪出細微的,濕潤的顆粒反光感,
淺白色部分則時而帶有粉紅,因此以淡的黃/螢光粉/銅藍色調營造出半透明濕潤的質感和色彩變化,最後再以較深的色彩強調例如眼部細節。 然而,實際上開始繪圖後,影響最大的卻不是原先認為的,繪圖桌窗邊的遊客提問,反而是後面遊客實作區椅子挪動碰撞的聲音,窗邊遊客倒是偶爾有一些蠻有概念的問題,例如問說: 你畫的是透明水彩還是不透明水彩?
基本上因為遊客通常集中在下午,因此需要專注力的工作,像打草稿,會統一安排在上午完成,之後上色時間就比較隨心所欲。 圖文資料來源:科學繪圖師 #林哲緯
#繪自然駐展演示 #臺博南門館 #NTM #Drawing Nature
10157183921711193 2020-09-25 17:47 254 1 【虎寶日記186】屋頂上的祕密
 
是否也有人和虎寶🐯一樣好奇,
近百年的鐵道部園區,歷經多次整修,
是如何恢復成初次興建的模樣,呈現在我們面前?
 
🔍 屋面板痕跡調查與石板瓦修復
 
依據《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記載,廳舍原有屋面材質為石板瓦,但當年的瓦片早已不見蹤跡,直到修復前進行調查測繪,發現了石板瓦特有的施作工具,確定廳舍屋頂採用石板瓦鋪設無誤。
 … 更多
「從痕跡當中,可以看見建築物變遷的歷史。」
 
因為調查階段無法進行破壞性的解體,屋面板痕跡調查,就是一步一步揭開建築物不同時期增、改建的過程,還原最初的做法,透過屋面板上的殘留釘痕與規律,研判確認過去使用的材料、瓦片尺寸與施作狀況,盡可能依原有屋頂形式復原。
 
🔍 石板瓦小知識
 
石板瓦是利用天然的板岩切片而成。傳統因為需要手工開採、切割,是相當高級的建材,即便今日機械化後也還是價格昂貴。但因為耐用、美觀,又有良好抵抗氣候侵蝕、調節冬暖夏涼的效果,在歐洲或中國,都是許多教堂、城堡、宮殿等經典建築的首選。
 
在臺灣,石板瓦常見於許多日治時期的官廳建築,例如臺灣總督官邸(現臺北賓館)、臺北州廳(現監察院)、台南州廳(現台南文學館)的屋頂。
 
🌟 鐵道部園區哪裡可以看到呢?
廳舍屋頂、八角樓屋頂
 
#虎寶日記 #鐵道部園區 #屋頂上的祕密
#石板瓦 #屋面板痕跡調查
10157183703036193 2020-09-25 13:16 150 0 大家好,配合 #國慶大會 各項慶祝活動, #總統府周邊區域 自今(25)日23:00起,陸續實施夜間標點畫線作業等各項交通管制措施。請提早出門,配合管制改道哦!
10157183473556193 2020-09-25 10:49 648 4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斧丁擁聚內山 #樟腦專賣… 更多 樟腦產業是帶動漢族移民邊區原住民領域流動的因素之一,1860年代以後此趨勢漸形顯著,這也與其後官方「開山撫番」政策企圖在此區域建立穩定的多族群社會秩序合流。1886年,官方為杜絕民間私煎自行販售、籌措各地方「撫番」經費,且看好內山邊區伐樟木煉腦油可能帶來的財政收益,重新推行樟腦專賣,由於資料、腦丁勞力、對邊區原住民之「和親給付」與強力軍事防禦,一時間內山邊區斧丁擁聚,臺灣樟腦也同時價量俱增。 圖說:臺灣總督府屬料編籑委員會,1924,《臺灣樟腦專賣志》-臺灣製腦地域圖(自改隸至1899年8月) 本圖可見日本領臺初期樟腦主要開採地域多數在「蕃地」或毗鄰「蕃地」的區域,這與清末樟腦的主要開採地域約略相近,分佈於北部(包括宜蘭)、中部山區者與泰雅族、賽夏族原住民傳統領域關係密切,而南部的製腦區域則與阿里山鄒族、布農族傳統領域有關,引發了其後某些原住民土地逐漸流失的現象。 ※本展所用「山居原住民」、「內山原住民」稱謂,均為反映所涉年代的歷史樣貌,不涉文化價值判斷。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臺博館藏清代古文書解碼 #NTM #臺博館本館
#南門館煎熬時代常設展
10157177423496193 2020-09-24 11:00 1321 6 《繪自然駐展日誌—繪圖師沒說的事》 葉書謹 小木通 Mandarin Clematis 我在展場畫的時候,最多人問「畫這個是要發表的嗎?」 其實如果是要發表的就不會在臺博館畫給觀眾看,要發表的植物圖得秘密進行才可以,藝術家常常在接案的時候,會消失一陣子,因為畫未發表,還沒印刷的出版品都不能曝光,其他的繪圖師好像都是生物背景的,只有我是念純藝術。… 更多 所以我配合博士畫圖,遇到要修改,生物特徵不對的時候特別痛苦。討論修改草稿其實在這個畫圖的過程中是最花時間的。不過可以了解博士的需要的生物繪圖觀點和自己畫的差別是滿有趣的一件事。 我在畫小木通的時候其實跟杜勒畫犀牛的時候一樣,我都沒有看過小木通的活體,憑著很多照片跟標本來畫圖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不過畫完之後。我現在非常了解小木通的生長姿態,回到義大利之後竟然發現我家附近的圍籬上,其實長了很多鐵線蓮科的植物跟小木通超像的,整個相見恨晚啊! 等我有空的時候再來好好畫畫活的鐵線蓮了! 如果你想看更多的小木通
http://kplant.biodiv.tw/%E5%B0%8F%E6%9C%A8%E9%80%9A/%E5%B0%8F%E6%9C%A8%E9%80%9A.htm
--------------------------------------------------------------------------------------------
植物科學繪圖表現出來的畫面內容,必須以科學性為美學特徵,也就是以科學為目的,藝術為手段,運用繪畫技法,科學、客觀、藝術、真實而完美的繪製出科學性強、真實而優美的作品。 圖文資料來源:科學繪圖師 #葉書謹 #繪自然駐展演示 #臺博南門館 #NTM #Drawing Nature
10157178904161193 2020-09-23 11:00 247 0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尺度乾坤 #邊區原住民圖上觀 內山原住民各分畛域的固有領域概念是其族群分類與分佈的基本準則,但原漢初會之時,除少數部落之外,各與外界尚疏遠,而難窺各群體實際現況,對於山居原住民較詳確的情勢與地理知識,常須仰賴漢族或平埔族民間社會與其逐漸密切的資源利用、交換、社會往來關係而累積,與官方原有的資料共同形成對山居原住民精粗尺度不一的地域性地理知識,同時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山居原住民與外界的互動性。… 更多 18世紀中葉一幅因處理原漢衝突事件而繪製的古地圖,就表現了這種對中部地區不山居原住民群體不同尺度的地理知識與認知,為少數早期山居原住民分佈為主題的臺灣古地圖。 圖說:乾隆17年(1752)辦理彰化縣北投社等生熟番殺害內凹庄民柳樹湳汛兵調查地圖 1752年臺中、南投內陸地區發生平埔族、邵族、泰雅、布農族因土地糾紛聯合與漢移民、官方對抗的事件,案經官方前後兩次調查,方勾勒出事件原委。在地方通事協助下,官方繪製此幅包括內山原住民(內觸口、火燄山一線以外)在內的中部地區自然景觀、聚落、武備分佈圖,其中即結合了官方行政檔案及地方社會兩方面的地理知識,而水沙連南港、北港(原以眉溪、後以濁水溪為界)山居原住民的各族現況尤屬特殊。 ※本展所用「山居原住民」、「內山原住民」稱謂,均為反映所涉年代的歷史樣貌,不涉文化價值判斷。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臺博館藏清代古文書解碼 #NTM #臺博館本館
10157177219291193 2020-09-22 11:25 608 2 《繪自然駐展日誌—繪圖師沒說的事》
李政霖 明仁枝牙鰕虎 Stiphodon imperiorirntis 「明仁」就是日本的明仁上皇,他不只曾是皇家第一人,更是魚類學界的長老級學術巨擘,這隻枝牙鰕虎以他的名字命名,乃是有實際意義的。… 更多 枝牙鰕虎是兩側洄游的魚類,生活史需橫跨海域與淡水溪流,雖都不具有國家地區的特有性,但臺灣島卻是洄游鰕虎多樣性相當高的地區。而這些擁有可愛的蜥蜴、壁虎氣質的豔麗物種,也常成為水族業者商業採集的目標,雖然是圖鑑用、訴求為科學辨識的繪圖,但繪圖者也希望能盡量表現出牠們在野外的美麗樣貌與姿態,期望能夠使觀眾感受到野生動物在大自然裡肯定比起魚缸中自在快樂許多。 魚類的描繪要耗費的時間,恐怕遠遠超過其他類群,縱使構造的規則相對簡單,並不是很隱諱,但需要表現的細節太多,包含細部特徵、各部位鱗片數量與大小、每片鰭的形狀與鰭條數,還要掌握光與色的至少四個層次:身體的明暗立體感、基本成色、金屬反光顏色、體外黏液反光顏色等等,細節處理一定要相當到位,才能把一條魚的「精氣神」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 臺灣有400多種淡水與河口魚,按照這兩天值班一日一條魚的速度,一種魚恐怕要平均兩三天才能完成,若要完整畫完全部的圖鑑用科學繪圖,加上休假時間,大概五年都做不完吧。 圖文資料來源:科學繪圖師 #李政霖
--------------------------------------------------------------------------
不要錯過李政霖老師10/2(五) 珍稀臺灣魚類講堂 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報名連結: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00077&request_locale=tw #繪自然駐展演示 #臺博南門館 #NTM #Drawing Nature
1281613542203435 2020-09-22 08:53 29 0
10157172708251193 2020-09-21 11:00 254 1 【金龜樹】 原產於熱帶美洲的常綠大喬木的金龜樹,西元1645年被荷蘭人引進了台灣。它芳名“金龜樹”,是豆科、含羞草亞科的成員,全株的最大特徵是葉子的結構,還有,老樹的樹幹常會有瘤狀物

為何叫它金龜樹?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為花香,據說它在四、五月間花群怒放時,常會引來金龜子無數;另一是因為葉子的模樣,它那只有4片小葉的二回羽狀複葉,看起來就像展翅飛翔的金龜子。… 更多 金龜樹的花序就像合歡類一樣,由許多小花聚集在花軸頂端所形成。小花有萼也有瓣,更有數不清的雄蕊;另外, 還有一根躲在雄蕊群中的紅色花柱。 其果實也很特別,多少都會卷曲,最少是半個圈,最多可達一圈半;卷得緊密的豆莢,看起來就像甜甜圈一般,有趣極了。 圖片拍攝日期:20200802
圖文來源:鄭元春提供 ■鄭元春老師簡介: 鄭元春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副研究員兼組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退休後,專心致力於通俗植物著作之創作與推廣,並於社區大學任教推廣通俗植物。相關植物著作達數十冊,重要著作包括《台灣的常見野花》《台灣的海濱植物》《常見藥草圖說》《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鑒》以及《植物Q&A》等書。 #NTM #臺博館 #植物 #金龜樹 #鄭元春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2751832328427716 2020-09-20 14:17 132 0 🖌小小博物繪圖師🖌種子教師研營_教師回饋直播
 
《小小博物繪圖師》線上教育活動以臺博館南門館「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為主題,結合自然教育及美感教育兩大核心目標進行,提供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參與。活動結合AR科技,讓學童透過電腦螢幕觀看「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線上特展。藉由導覽影片、學習單探索答案、線上AR展覽技術,達到自然環境教育和增進觀察能力的教育目的。
《小小博物繪圖師》種子教師研營,以生物相關領域的教師為主角,由課程設計者山夢嫻和科學繪圖師林家蔚現身說法,提供國小教師們線上回饋。
10157169227881193 2020-09-18 20:09 230 0 【虎寶日記185】全國古蹟日!臺博系統一日遊 明後天就是全國古蹟日
跟著虎寶一起認識古蹟日的由來
並看看有什麼可以參加的活動吧~出發 ٩(●˙▿˙●)۶ 🗞 關於「全國古蹟日」
 … 更多
緣起於法國1982年法國頒佈《地方文化分權法》︰「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不單只是國家,從各級政府、協會組織,到每位國民都有責任和義務要保護和熱愛自己的文化遺產。」,並於1984年將每年9月第3個週末的六、日訂為古蹟日,希望國人參與、認識自己的文化資產。1985年起,許多歐洲國家也開始依各國國情,訂定適合自己國情的歷史古蹟開放活動,喚起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肯定自己的文化資產。 我國自2001年起響應法國及歐盟各國,文化部與各縣市政府紛紛規劃結合古蹟、歷史建築、社區總體營造等相關系列活動,提供大眾親近、參訪古蹟的機會,體驗並瞭解週遭珍貴的文化資產,增進不同世代民眾對文化資產保護觀念、發展趨勢的認識。
 
🕺 來去臺博系統一日遊
 
臺博館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百年來蒐藏、研究臺灣精彩的人文與自然。2020年鐵道部園區的開幕,將「臺灣博物館系統」四個館舍完整呈現於世人面前,從成立之初的自然史定位,邁入現代性綜合博物館。
 
🤩 響應世界古蹟日活動,9/19(六)、9/20(日)在各館購票加贈教育參觀券 🤩
 
歡迎安排一趟臺博小旅程,體驗豐富的文化資產與多元的展示內容。#搭乘接駁車成功號遊四館更方便喔
 
📍本館
9/19(六)11:00、15:00 
發現臺灣—戲劇導覽【第二季】
📍古生物館
9/19(六) 14:00… 更多
10157168795041193 2020-09-18 14:15 165 0 《臺灣博物》季刊第146期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販售中
 
博物館身為社會的一員,運用本身的資源,發揮影響力,持續對社會議題和全球危機保持關注、回應,透過具體行動,落實文化平權、公眾參與等社會關懷的目標與實踐。
 … 更多
配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本期以「博物館的社會責任」為專題,彙集以下專文:〈社會性議題的展示網絡:「南風特展」行動者筆記及初步分析〉、〈從「不可見」到「可見」:建構視障觀眾之博物館建築空間認知〉、〈「聽」見少年的聲音—故宮非典型教育展〉、〈環境史展覽詮釋:以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古老的新土地」展覽為例〉、〈保存多元文化為己任—以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為例〉、〈地方博物館與社區的距離:以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展為例〉、〈客家祭儀的性別平權〉等文章。
 
內容涉及的主題和層面相當廣泛,也反映出博物館的社會角色日趨多元。另本期在自然發現與文化視野單元,分別收錄〈最潮的地質學—潮汐作用及沉積特徵〉、〈家具的修護:以鹿港民俗文物館典藏之「太子樓梳妝台」修復為例〉。敬請讀者共同探討本期呈現的文化觀點與博物館學新知。
  📍販售資訊|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賣店
國家書店、五南文化廣場 📍148期徵稿資訊|
https://www.ntm.gov.tw/information_276_117494.html
 
#臺灣博物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10157168307336193 2020-09-18 09:07 132 1 是可愛的臺灣鮰 ◉‿◉
 
今年盛夏,跟著當代科學繪圖師—李政霖的腳步,一起走進山海找尋珍稀動物,認識瀕危的臺灣魚類吧。
 
透過繪圖體驗探索另類的臺灣魚類等構造習性,以及因人類濫捕,魚類資源逐減少,思考人類在棲地地景變遷下,如何進一步維護生態平衡,與大自然重建連結,建立保育意識在大家心中。
 
講者|當代科學繪圖師 李政霖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繪圖作者 #珍稀動物 #瀕危宇重生臺灣魚類
10157166793916193 2020-09-17 18:30 345 2 【水獺出沒!請注意🦦🦦🦦】
今年最後一季的環境議思講堂,歐亞水獺將出沒臺博館啦!
       
金門,是生活在臺灣的歐亞水獺的最後一片棲地,目前約剩下100至200隻的歐亞水獺,但因農業灌溉、工廠或民生用水的需求,不當的工程截斷水源、剷除植被,讓他們沒有食物的來源與藏身的地方;築起的高聳水泥護岸,也讓水獺難以進入水域尋找食物或透過水路移動;水域的減少與分割,更讓棲地的重疊性提升。
        … 更多
幸好,生命力強韌的水獺並不嬌嫩,其實只要提供穩定安全的環境,他們仍可以存續於金門。近年來,透過政府與學者、民間團體的合作,除了建造水獺使用的生態廊道、水門與反射汽車車燈的反光警示燈,也針對救傷與環境教育,規劃成立救傷與保育中心。如何取得平衡點,創造生態環境與人類雙贏的結果是大家一同努力的方向!
       
想了解更多關於水獺的事嗎?快跟著專家一起「獺」入水獺的領域吧💗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5qMdE6
🐟講座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時間主題與講師:
👉🏻獺遍金門守護你
主講|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玲玲教授
時間|10/4(日)
👉🏻獺查-歐亞水獺的族群現況
主講|東海大學 袁守立博士後研究員
時間|11/22(日)
👉🏻獺上回家的路-歐亞水獺希望的治水工程?
主講|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 曾晴賢教授
時間|12/6 (日)
        
#NTM #臺博館 #環境議思講堂 #歐亞水獺 #水獺 #金門
10157166174291193 2020-09-17 11:00 587 7 #斯文豪氏動物學 出身於印度加爾各答的羅伯特.斯文豪(Robert Swinhoe, 1836-1877),在1856年首度踏足臺灣,並在1860至1866年間擔任英國駐臺灣領事。斯文豪同時也是著名的博物學家。他利用閒暇時間,記錄了臺灣各式各樣的鳥類、哺乳類、兩棲類、爬蟲類等。… 更多 伴隨他的著作的,是許多精美的彩色動物圖繪,包括從未離開歐洲的約瑟.沃爾依據斯文豪寄給他的標本繪製的鳥類與哺乳類。臺灣也有不少以斯文豪命名的動植物。像是由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 1804-1881)發表與繪製的藍腹鷴(學名:Lophura swinhoii),牠的種小名「swinhoii」就是源 自斯文豪的Swinhoe。 #NTM #臺博館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文
10157164636036193 2020-09-16 16:14 173 0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光緒15年(1889)臺南支廳局「為札發事」札恆春縣(札覆核發中心崙等四十三社社長春秋衣褲) 說明:光緒15年(1889)恆春縣令呂兆璜按例請領該年所轄中心崙社(Ciucinlun,今屏東縣獅子鄉獅子村)等43社社長、副社長計48名之成年男子漢式春秋季衣褲各一套,共96套,經支應局臺南分局查核所附資料後,至光緒15年12月30日(1889.1.20)批定,准由軍裝局臺南分局負責街等發放,俟恆春縣查收後,再發交各社長、副社長。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臺博館藏清代古文書解碼 #NTM #臺博館本館
10157162392261193 2020-09-15 15:00 121 2 🚌 來自未來的信!時空旅人奇遇記 🚌
 
緊急❗緊急❗
 
古生物館的迅猛龍跑到本館的環型劇場,再不阻止牠們,臺博館會被摧毀的!
 
麻煩各位時空旅人協助,一起加入作戰把巨獸趕回去吧!
 
---
此次互動結合環型劇場和AR擴增實境技術… 更多
體驗在叢林🌴與巨獸🦖對戰的氛圍
完成任務後還有精美小禮可以兌換
時間只到10月底,快揪親朋好友體驗看看吧!
 
---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週二至週日,13:00、16:00,共兩場
📍活動地點:本館三樓環形劇場
📍活動方法:
1. 下載 marq+ APP:進入劇場前,先將APP下載完畢
2. 開啟 marq+ APP:開啟APP,隨著劇情引導進入遊戲
3. 完成任務:成功打擊巨獸後,即可獲得道具「時空光劍」⚔
🎈注意事項:
別忘了完成任務,蒐集到「時空背心」🎽,就可以到本館服務台兌換特製徽章和精美貼紙哦! #來自未來的信 #時空旅人奇遇記
#環型劇場 #AR擴增實境 #國立臺灣博物館
10157162106431193 2020-09-15 11:00 94 0 【發現臺灣 戲劇導覽】第2季 〖報名傳送門〗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00085� 9/19 | 11:00, 15:00 臺博本館 |
報名成功後,憑當日門票免費參加
為何在夜晚的博物館中,傳出歡唱、詠嘆的聲音?… 更多
臺博館延續2019起以常設展為背景的「戲劇導覽」計畫,再度招募了熱愛藝術文化、並有志願服務熱忱的一群人,共同挑戰在展場與夥伴共同表演傳遞故事,他們有的是已經退休的長者、臺博志工、或是仍在學的學生,就像是我們身邊的長輩或同學一樣的親切。雖然大家不是職業表演者。但是在展間裡,這些演教員不只是解說者,更透過戲劇、互動情節,演出展覽物件背後的故事,想邀請你深刻認識展覽。 本週六(9/19)第2季【發現臺灣 戲劇導覽】即將登場,團員們雖然並非職業表演者,但他們從7月以來接受一系列的養成課程,認識策展脈絡並加以內化,帶大家重回臺灣博物學大發現的時空背景,並探討展中人物之生平經歷,據以承擔角色;有些團員則是承擔解說、互動的環節,讓劇情更加自然連貫。大家只有一個目標,要共同呈現這段精彩的故事,帶給現場觀眾一段美好的博物館時光。 #NTM #臺博館 #發現臺灣 #戲劇導覽第二季
10157160398891193 2020-09-14 14:38 346 10 #含羞草 相信在戶外,見到這粉紅色花朵的植物,大夥一定不陌生,而且會觸碰它的葉子,會發現它的葉子會立即合起來。它原產於南美洲,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臺灣,如今已經是戶外隨處可見的馴化種。每年的6月至9月是它的開花期。 文字參考來源 https://reurl.cc/WLq17k
https://reurl.cc/Z71bvg
https://reurl.cc/3L3YWL
10157156439976193 2020-09-12 21:42 72 0 📖【走讀臺灣延伸講座】日安,台北之城(晨)_城市單聲道 臺博館於9月13日(日)14點至16點辦理走讀臺灣系列活動延伸講座,邀請金鼎獎作家李志銘講師,以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從「聲音地景」角度帶領大家重新連結看似只存在某個片段的台北時空,深入挖掘城市生態與空間體感的轉變。講師並將於講座中播放於大街小巷親自蒐集而來的城市聲音🎧… 更多,是不是也有小販的叫賣聲或是街坊鄰居的下棋、談天聲,曾是你再熟悉不過的日常?邀請你加入講座分享自己對台北城市聲景的看法(或錄音檔)👂。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
--《單聲道 : 城市的聲音與記憶》/李志銘著(聯經出版公司) 📌(本講座加開名額並開放現場報名20名,歡迎於13點45至14點至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現場報名,逾時恕不開放入場;活動免費,惟入館須購買門票,另請配合本館防疫措施,室內請全程配戴口罩) #李志銘 #走讀臺灣 #日安台北之城
系列活動詳細內容及走讀書單:
👉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00048&request_locale=tw
10157153474746193 2020-09-12 11:00 185 1 #我是你的眼 除了直接描繪生物、化石或礦物等等的外形,藉著顯微鏡觀察細部構造並描繪,也是科學繪圖的其中一個項目。其中最經典的是17世紀的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的植物細胞圖。而弗朗茲.鮑爾(Franz Bauer, 1758-1840)的植物解剖圖,則是19世紀以來的經典代表。 #NTM #臺博館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10157154226961193 2020-09-11 20:06 190 3 【虎寶日記184】動態火車模型清潔揭密!
 
鐵道部園區裡吸睛的 #鐵道動態火車模型展區
究竟每天是如何清潔維護的呢?
 
就跟著格列佛.虎寶一起進入迷幻的模型小小世界吧 🐯
 … 更多
博物館每天開館前,後場工程師為軌道進行「路平專案」,仔細巡視軌道狀況,清潔避免異物造成火車模型出軌,以及運行時能夠集電順利。除了用手刷清潔軌道上的灰塵外,還會出動「磨軌車」研磨軌道。磨軌車的車身下方設有一塊灰色的軌道研磨片可以用來清潔軌道的設備。
 
📍展覽資訊
臺灣平行線上的動力革命【鐵道動態模型展區】
展覽選定1910年代臺北工場與機器局建築、1970至1980年代臺北車站站區周邊為核心,以微縮比例1/80的模型場景,呈現臺北鐵路沿線過往的風華記憶,並規劃不同車輛型號的火車動態展演。
 
更多資訊|https://reurl.cc/WL1ggO
 
📍參觀須知 ⚠️⚠️⚠️
參觀時,手請勿跨越玻璃,共同維護展品安全。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平行線上的動力革命 #鐵道動態模型
#虎寶日記 #動態模型
699343764273671 2020-09-11 10:26 37 0
3231608193601124 2020-09-11 10:14 199 0
10157152253551193 2020-09-10 22:00 286 4 NTM 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第三十一回  黃色的鬼針草?
 
不知大家對畫面中開黃花的植物,
有沒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試著將照片裡的黃花著成白色看看,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否更強烈了些?原來,他長得很像城郊、都市或公園綠地裡常見的「鬼針草」,也就是那種會結出黏人果實,又稱「大花咸豐草」或「恰查某」(臺語)的植物。
 … 更多
記得有次,虎寶偕同夥伴前往烏來,與當地孩子們遊玩,而他們的遊戲,就包括拿鬼針草果實互擲,比誰身上「中彈」最少。虎寶也記得,有些朋友會採集鬼針草的莖葉並曬乾,用來熬煮清涼退火的青草茶。蜂農還告訴虎寶,每逢冬季百花凋零,鬼針草就成為蜜蜂們重要的粉源與蜜源。看著虎寶開心地分享著關於鬼針草的回憶與印象,隊長則表示,他不喜歡鬼針草,因為這種入侵性極高的外來植物,帶刺的果實常黏得他滿褲子都是,拔起來可費工了!
 
無論如何,鬼針草似乎活躍在不少人記憶中。但,印象中他們的花總是白色的呀!原來還有黃色的鬼針草嗎?
 
有個說法是這樣的,在臺灣,這種黃色的鬼針草曾非常普遍,但隨著環境變遷,數量越來越少。虎寶有過一次間接的口訪經驗,得知在一些阿公阿嬤的記憶裡,用來熬煮青草茶的鬼針草曾是黃色而不是白色的,只是這些黃色的鬼針草越來越少見,現在幾乎找不到了。
 
它們是否在某些地方仍保有較大的族群呢?
 
您記憶中的鬼針草也曾是黃色的嗎?
 
歡迎大家和虎寶與隊長分享對於鬼針草(不論黃花、白花)的相關回憶喔!
 
(to be continued)
 
------------------------------------------------------
🌱 隔週四刊載 (下一回合時間 9/24)
🌱 上回植物小隊田野筆記快速連結 https://reurl.cc/6l0Qeb
(NTM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Round 30)
10157151999276193 2020-09-10 18:04 183 0 《臺灣博物》季刊第148期 專題徵稿✍️
 
[ 變.動—未來,博物館不缺席 ]
 
博物館因應全球環境變遷,存在的價值與功能面臨被重新定義與再形塑,變與動,已成為多數博物館的一種日常。
 
過去,博物館許多尋求蛻變的動態發展,都讓當代社會與博物館更緊密相連;未來,博物館面對當代社會的變與動,更不會缺席。
 … 更多
大眾過去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常常是恆常不變,事實上,近代博物館的核心或社會角色與時俱進,除了關注「物」,也充滿「人」的關懷,更與社會脈絡緊密連結,諸如快速回應蒐藏/展覽、不舒服藝術導覽等新興模式,虛擬博物館、博物館綠化則著眼永續發展,乃至於英國博物館協會《典藏2030》計畫報告,提出未來十年典藏策略可朝向具賦權、動態及當代意義,顯見博物館為未來而保存,典藏及展示目標因勢而動,甚或站在改變的前端;博物館在變動當下,不斷調整如何與公眾互動或合作,創造主動性可能成為險峻環境下的生存優勢。
 
故《臺灣博物》季刊第148期規劃以「變‧動—未來,博物館不缺席」為主題,於2020年變動甚鉅的一年尾聲,邀請專家、學者及相關領域人員,就國內外案例、實務經驗或理論分析,一起省思及分享博物館未來之展望與可能性,共同面對全新的2021年。
 
l 截稿日期:2020年10月10日
l 來稿並通過審查之文稿,將於《臺灣博物》季刊第148期專題發表
l 來稿請寄至信箱:edutns@ntm.gov.tw
l 詳細活動辦法及投稿訊息,請上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查詢https://www.ntm.gov.tw/information_276_117494.html
 
#博物館的新日常
#動態發展 #更加緊密
#變動 #未來博物館不缺席
 
✨《臺灣博物》季刊是博物館針對普羅大眾出版的科普刊物,第一期於1982年(民國71年)發行,誠摯地邀請大眾投稿,豐富專題內容及面相。
10157151458276193 2020-09-10 11:00 261 7 #龍宮翁戎螺
#來自深海的寶貝 學名:Entemnotrochus rumphii 龍宮翁戎螺俗稱龍宮貝,在分類上屬腹足綱原始腹足目翁戎螺科翁戎螺屬,棲息深海,型態特徵是殼口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這個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還有牠的殼底有大而深的臍孔,深達殼頂。殼的外觀有紅色火焰斑紋,口蓋是圓形和多旋型,比殼口大。牠本身數量稀少,有大而美麗的外殼,身體構造非常原始,在貝類的演化上有重要意義。 #NTM #臺博館 #發現臺灣常設展
10157149708061193 2020-09-09 21:00 139 0 🎞第十屆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今年最後4場,錯過不要說咩噗~
而且還有超級可愛的集章活動,只要觀賞任2場次並在節目單上寫下或畫上你的心得,就可以到服務台兌換地球日50周年特別徽章哦!
      
9/12(六) 10:30-11:15 亞洲奇猿家族… 更多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奇妙的靈長目家族,有淘氣的猴子,聰明的人猿,還有一大群古靈精怪的親戚。這個家族的不同成員發展了迥異的身體、靈巧的舉止以及緊密的社會關係。讓我們從5500萬年前的亞洲森林,循著牠們的曲折家譜,追溯靈長目家族的驚人崛起。
     
9/12(六)14:30-16:30拯救紅毛猩猩(映後座談場✨✨✨)
講師:鄭明倫副研究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過去十年裡,一支前線醫護團致力於拯救婆羅洲瀕臨絕種的猩猩。棲地被破壞、森林大火、猖獗的非法交易行為,使得猩猩的數量急速下降。國際動物救援組織記錄了他們的奮鬥過程,鏡頭下的搶救過程提醒了我們這些迫害確實存在,而拯救的希望在哪裡?
      
🌏活動詳情與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O1Wv5y
❤️活動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NTM #臺博館 #野望影展 #觀影心得集點兌獎活動
10157150088721193 2020-09-09 19:15 74 1 🚌 來自未來的信!時空旅人奇遇記 🚌 還沒有體驗過臺博館專屬的「#行動數位博物館」接駁車嗎?
快搭上 #成功號 周遊臺博四館吧! 除了車上豐富的數位體驗~
下車後記得來破解各館的 #時空旅人任務✨
完成任務即可獲得每個任務專屬的精美獎勵,快來與虎寶🐯和未來館長一起進入豐富的時空之旅吧! 別忘了活動時間很重要!
即日起至2020/10/31(每週一停駛)
搭乘地點:鐵道部園區、南門館、臺博館本館
搭乘班次:依各站點時刻表及現場狀況為主 📍更多活動內容詳見官網:
https://reurl.cc/9EdKyd
10157149411021193 2020-09-09 11:00 250 3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光緒元年(1875)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為招出力賞給通事林乞食功牌 說明:1875年4月羅大春以「提督福建陸路總兵官」本銜發給南勢社通事林乞食協助「招撫」所轄花蓮北部南勢群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原住民七社的功勳文書。林乞食為漢籍通事,主要因當地阿美族群雖與外界有互動關係,但程度仍有限,尚難以熟練地處理與漢族、官方的交涉事宜,故仍由通曉當地語言與風俗民情的漢籍民為通事,此與西部平埔族群於18世紀中葉以前的情況顧問,也反映了北部阿美族群區域此時尚無有規模的漢移民的歷史情境。 ※本展所用「山居原住民」、「內山原住民」稱謂,均為反映所涉年代的歷史樣貌,不涉文化價值判斷。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臺博館藏清代古文書解碼 #NTM #臺博館本館
10157143047716193 2020-09-07 17:00 110 0 #淑芳老師說指枝藻 學名:Neomeris van-bosseae 藻體小,高約1至3公分。圓柱狀,單條無分歧,通常稍微彎曲,除藻體上部外,含豐富的石灰質,因此新鮮時,除上端呈綠色外,其餘部分皆呈白色。有皮層,內部橫切面可見到2叉狀分枝,頂端膨大,互相側面相粘連成皮層,外觀六角形。… 更多 無世代交替,無孢子體及配子體之分,植物體為單相二倍體型,生殖時,初級小枝頂生球狀靜胞子囊,有短柄,成熟時胞子囊暴露在體外,釋放出無鞭毛之胞子。 通常叢生於浪平靜潮間帶上部石沼中或礁岩隱蔽面,1月至7月是其生長期。熱帶性海域,產於印尼、新加坡、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等地。臺灣產於恆春半島。 圖文授權/黃淑芳 ■黃淑芳老師簡介∣ 黃淑芳老師曾擔任國立臺灣博物館前植物學組研究員,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研究所。臺博館服務26年期間,共發表有關海藻之研究論文報告100多篇,其中有37種臺灣新記錄種,研究期間也為該館增加2,200多件海藻標本,其所著之《臺灣東北角海藻圖錄》曾榮獲圖書類金鼎獎、《海洋臺灣生態保育特輯》也獲得「好書大家讀」圖書獎。 #NTM #臺博館 #植物 #海藻 #黃淑芳 #國立臺灣博物館
10157144975171193 2020-09-07 11:00 295 3 [ 2020 Indonesia Tempo Doeloe 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 🇮🇩 ]
 
西元 1945 年 8 月 17 日,印尼宣布獨立,國慶日(Hari Proklamasi Kemerdekaan Republika Indonesia)至今是謂印尼全境最盛大的節慶。
 
國立臺灣博物館今年將於 2020 年 9 月 13 日(星期日)於南門館戶外廣場區舉辦第五屆「#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活動,主題為「#… 更多燦爛多元的傳統印尼文化(Indonesia Tempo Doeloe)」,除了邀請在臺工作或住居臺灣之印尼移工、移民共同歡慶印尼國慶,串連印尼在臺社群,亦邀請臺灣民眾共襄盛舉,更近距離的觀賞與體驗多元的傳統印尼!
 
活動將舉辦嘉年華踩街、手工藝工坊、音樂舞蹈及戲劇展演、趣味競賽、攤位展示等✨,歡迎民眾、家庭成員、親子、並帶著家中的看護夥伴,一起來共襄盛舉,認識並學習印尼歷史與文化的深厚底蘊,促進臺印兩國之文化交流、相互理解。
 
時間|9/13 10:00-16:00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廣場
活動資訊連結|https://reurl.cc/3Lj8VR ------------------------------
[ 2020 Hari Kemerdekaan: Indonesia Tempo Doeloe 🇮🇩 ]
 
Untuk menyambut dan memeriahkan Hari Kemerdekaan Republik Indonesia yang ke 75. Memperkenalkan budaya Indonesia ke… 更多
10157142598016193 2020-09-06 11:00 455 13 #阿諾爾特大花草 看到這幅費迪南德.鮑爾繪的阿諾爾特大花草,很漂亮,也很栩栩如生。在繪自然展覽現場,也可以看到臺博館典藏永生標本。大家可以猜猜看,這麼大朵的花,是怎麼樣的味道呢?還有,是什麼生物會幫它完成授粉呢? 圖說:阿諾爾特大花草/費迪南德.鮑爾 繪 圖片提供: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NTM #臺博館 #繪自然 #博物畫裡的臺灣
10157139017256193 2020-09-04 20:03 317 1 【虎寶日記183】院長的私房清單
 
逛完博物館,當然要帶幾個紀念品!
嘿!就跟著文化部李永得部長、虎寶🐯~
看看行政院蘇貞昌院長的紀念品選購清單吧!
全部都是 #臺博限定 喔!
 
🌟有虎來罩-口罩套
一面旗幟,兩隻老虎,曾經守護著這座島嶼上的人們。
隨著世代的更迭與歲月的積累,黃虎旗成為博物館的國家寶藏;汲取當初繪製旗幟的初衷精神,希望能守護大家的生活與健康。… 更多
 
🌟臺博系統帆布袋-本館
臺博館本館建築是超過百年以上國定古蹟,灰白色調的建築佇立在首都的核心。選用灰色帆布象徵古蹟色調,並往印上建築圖案及充滿華麗感的建築紋飾,是專屬於臺博館本館的可肩背、手提兩用帆布袋。
 
🌟黃虎旗小書包
臺博館黃虎旗小書包至今已經推出到第三代,藉由質感細緻的電繡技術將黃虎旗的兩隻老虎─「日間虎☀️」與「夜間虎🌝」分別呈現在兩款尺寸不同之小。
 
博物館是間活的教室,
知道過去、把握現在、看到未來,
快跟著院長的腳步,安排一趟博物館之旅,讓生活不一樣吧!
 
▎更多臺博文創商品請見|
www.ntm.gov.tw/collection_286_110391.html ▎哪裡可以購買|… 更多
10157136669631193 2020-09-03 20:30 285 0 NTM 發現臺灣植物小隊的田野筆記 第三十回 含羞草
 
承載著大眾對古蹟、鐵道文化和現代性的期許,臺博館鐵道部園區終於開館了!虎寶🐯也變得更加忙碌,時常穿梭於本館、古生物館、南門館、鐵道部園區等四館💨,好充實!
 … 更多
隨著鐵道部園區的開館,為了對現代性有更深入的探討,身為臺博館一份子的虎寶,要思考的問題也更多了。然而大家都很忙碌,虎寶有時找不到夥伴一起討論,便嘗試與周邊的文物或動植物說說話。只是,他們總是已讀不回,讓虎寶微感失落。
 
有沒有反應更熱烈一點的談話對象呢?這天,趁著午休時間,虎寶跑到鐵道部園區廳舍大門前的草坪,對著眼前大片熟悉的身影滿懷期待。果然,一經虎寶圓圓胖胖的手輕觸,那如帶二或四片羽毛的葉片立刻閉合下垂!
 
是~~~含羞草!(樂)
 
一般來說,植物若沒有明顯的民俗或藥用價值,其存在就很難融入人類群體的共同記憶。含羞草卻毫無疑問地是個例外,每當人們見到在綠茵上舒展身姿的含羞草,總忍不住要戳他幾下👈🏻,好看他們羞澀地垂下枝葉,這種帶著童趣的經驗,相信是很多臺灣人共有的記憶。但大家有想過,含羞草是怎麼來到臺灣的嗎?
 
就像火車是十九世紀初發源於英國,直至近代才在臺灣紮根,並逐漸形成具臺灣性格的鐵道文化,含羞草融入臺灣大地的「歷史」並沒有那麼久遠。多數植物學家相信,含羞草的天然分布範圍並不包括東亞,其原鄉為熱帶美洲。怎麼知道呢?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但我們可以透過幾項事實來略窺一二:
 … 更多
10157136361666193 2020-09-03 17:07 415 5 🖌臺博館第一屆線上生態野趣雜誌上線🎉 🎉
  
臺博館推出#線上生態野趣雜誌囉,歡迎點閱雜誌連結,透過精美的科學繪圖,跟隨繪圖者步伐,探索世界各地瑰麗的自然景貌👣 🔍內容介紹
🔗Vol.1 https://www.flipsnack.com/8A5EE6EEFB5/vol-1-xplde6ym8y.html
📍都市自然探索印記:… 更多
都市巷弄街道中隱藏的生態樣貌或動植物的生長蹤跡,引發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和諧或衝突關係。繪圖師們透過色彩與文字,記錄下日常生活中對於自然的觀察及省思。
  
🔗Vol.2 https://www.flipsnack.com/8A5EE6EEFB5/vol-2.html
📍野外山林中的秘境探險:
臺灣山林孕育豐富生物,創作者踏入群山萬豁找尋國內外獨特物種,繪畫記錄樣態多變的生物群像,書寫探險時的心境挑戰。
  
📍海之國度的召喚:
海洋生物總是驚奇萬分超出想像,各種生態棲息、行為習性造就生物多樣性。繪圖師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觀察時的心境感受、過程,以及物種特性。
   × × × × × ×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特展資訊
🗓日期:2020/01/22~ 2021/05/30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紅樓
× × × × × × #臺博館 #NTM #繪自然 #DrawingNature #線上雜誌 #見習編輯楊佳臻
10157133705291193 2020-09-03 11:00 80 3 【拿藝FUN券來臺博挑個好物—臺博出品好物大盤點】 話說有很多人一直在問…… Q1:文化部第二波紙本藝FUN券到底能不能用在博物館賣店?
答案是:當然可以!不管是第一波線上或第二波紙本藝FUN券,皆可在臺博館四館賣店餐廳使用喔!
文化部第二波紙本藝FUN券相關連結:https://artsfungo2.moc.gov.tw/ Q2:請問可以用來買門票嗎?
如果是購買門票的話,無法使用喔!… 更多
BUT 我們的門票超便宜又超美逆的(小編都直接拿來當書籤用!) Q3:那…那臺博館有什麼好東西?(敲碗!)
問到重點了!今天小編就來為各位盤點一下臺博館精選好物給各位,詳如臉書PO文相關圖片~ ➡其他「臺博文創」詳情:https://www.ntm.gov.tw/collection_286.html #NTM #臺博館 #本館 #古生物館 #南門館 #鐵道部園區 #藝FUN券
10157133422041193 2020-09-02 17:00 207 0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衝突與共生之組曲 #邊區的原漢關係 在原漢山腳相會之初,官方對於山居原住民與邊區的管理,以防範因社會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原漢衝突為基本方針,而「人民禁入番界」、「生番、庄民兩不涉」為防止此類衝突的準則。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沿邊區的漢族(或平埔族)小聚落、番屯、隘墾林立,使族群接觸、規定外的民間社會關係層出不窮,原漢利害關係交雜的情況益形顯著。… 更多 面對這種因社會體系逐漸改變而產生的原住民事務複雜化狀況,官方常仍強調「原漢分隔」的管理準則;但對於初在邊區實際接觸的民間社會-包括漢族、平埔族群、內山原住民而言,由於社會資源的分配、族群關係的運作因素,也逐漸初步形成如合作、親善、交換的共生關係,乃至衝突後重新相互「磨合」的規則。然而這種衝突與共生關仍具浮動性。 圖中文書為光緒元年(1875)袁聞柝𪲪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有關恆春琅𤩝地區紹貓釐(射蔴里)、施那隔二社欲送往卑南阿眉社事 說明:排灣族四林格社(施那隔社,Seljaki,今屏東縣牡丹鄉四林村)領域內有移居的萬里得社(今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恆春阿美族人混居,萬里得社阿美族人因不堪受折磨,而有意如19世紀中葉開始重新移返東部的其他恆春阿美族,移居東部阿美族地區。在卑南、恆春兩地阿美族人互訪後,恆春地區閩粵漢族眾恐原住民將借機串聯生事,民心不安。官方為避免在「獅頭社事件」(1875年)剛落幕之後再度發生嚴重的原漢衝突,乃飭令萬里得社阿美族人不得遷徙,卑南地區阿美族人亦不得集眾助勢,以免影響建城在即的恆春縣民情。 #從前有個地方叫邊區 #臺博館藏清代古文書解碼 #NTM #臺博館本館 ※本展所用「山居原住民」、「內山原住民」稱謂,均為反映所涉年代的歷史樣貌,不涉文化價值判斷。
10157131928721193 2020-09-02 09:30 310 17 [ 東看西看南北行-古蹟文化小旅行 ]
 
今年9月是鐵道部園區開幕後度過的第一個古蹟日!
臺博館與同在南北文化廊帶上的圓山大飯店 一起合作響應~
舉辦共四場次的古蹟文化小旅行活動,
除了認識東、西方的建築語彙外,
將帶領大家走訪鐵道部限定開放的廳舍大屋架展區,
以及體驗圓山大飯店乘載歷史記憶的密道探險。
這個月不妨沉浸在古蹟文化的世界裡吧!… 更多 ▎更多資訊及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x0EWgV
 
#臺博館 #圓山大飯店
#古蹟日 #東看西看南北行 #古蹟文化小旅行
10157131790061193 2020-09-01 20:00 375 1 【 亞洲珠寶盒.從臺灣再出發 】
 
Dr. Lin’s Collection 偶戲文物捐贈予國立臺灣博物館✨
 
林經甫博士收藏的偶戲文物(Dr. Lin’s… 更多 Collection)始於臺灣,放眼亞洲,四方輻輳匯集一堂,宛如珠寶盒一般,過去數十年來,在位於大稻埕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致力推廣偶戲藝術文化。為使多年收藏能有更妥善的維護管理,並彰顯其更宏觀的文化意涵和價值,今(1)日於納豆劇場舉辦捐贈典禮,萬餘件偶戲文物全數捐贈予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在文化部長李永得的見證下簽署「捐贈備忘錄」,交由國家承繼典藏維護、文化研究、展示及推廣,接續重要文化資產之薪傳,期望在新世代的詮釋下繼續閃耀。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林經甫博士這次捐贈萬餘件偶戲文物,包含臺灣、閩南、客家的傳統戲偶,甚至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尼、泰國、印度、日本等國家,應該是亞洲最完整的戲偶收藏。戲偶在過去農業時代人民的休閒生活中佔有重要的角色,也象徵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傳承,承載著當時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文化部除了表達最誠摯的謝意及敬意,也承諾臺博館接受這些藏品後一定會「像自己的小孩,用心對待」,進行典藏、修復,書寫每件戲偶精彩的故事。
 … 更多
10157131636791193 2020-09-01 17:10 105 0 【鐵道部園區 「現代性工作坊─現代不現代」】… 更多 本工作坊為臺博館鐵道部園區「現代性系列特展」青少年策展培育活動的一環,主題為「現代不現代」,期望藉由工作坊的舉辦,引發青少年從日常生活中相關的物件出發,思考物、人與現代的關係。物件可能來自家族世代相傳、抑或個人感到有意義的物件。例如手機,手機近二十多年的快速變化,第一個手機已經成為無用之物,或者進入博物館成為「展品」,手機並非僅是不斷創新科技的功能,對第一個擁有手機的人亦可能具有特殊意義記憶。本工作坊即在探討物件與人的意義。由不同背景的成員組成策展小組,藉由工作坊共同提出初步策展構想,「共作」是工作坊的另一核心概念。 工作坊包括演講與工作坊兩部分,為一日的活動,上半場為兩場專題講座,第一場為「透過藝術來溝通社會:博物館展示案例介紹」,第二場為「異論現代特展的策劃與設計」;下午為策展工作坊,由參與者分組討論腦力激盪,成果為圖示與文字,最後分享成果交流意見。有關工作坊時程等報名事項,請至活動網頁(https://reurl.cc/0Ox4zl)進一步瞭解詳情。 🔹日期:10月3日(週六)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 食堂2樓多功能教室 🔹報名資格:高中生以上(高中生、大學生、社會人士等)。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9年9月20日止,正取15名,備取5名。
🔹報名方式:於臺博館官方網站教育活動線上報名(https://reurl.cc/0Ox4zl)
⚠本活動採審查錄取制,由主辦單位依報名表審查合格名單後,於109年9月23日於臺博館官方網站公告錄取名單。 🔹洽詢聯絡電話:0921299767 蘇小姐;02-23822699分機672 洪小姐。
🔹報名費用:免費。
🔹名額:15位,分為三組。參與學員必須有開放討論的意願。
🔹為配合防疫新生活,入館量測體溫,實施實聯制,並以酒精清潔手部。
🔹活動需分小組討論,未達室內社交距離,請全程佩戴口罩,如未佩戴口罩將婉拒入場。
🔹鐵道部園區現場提供飲水機,請自備水壺使用。
🔹活動當日請錄取學員準時報到,報到地點為臺博館鐵道部園區無障礙出入口,逾時不得參加活動。 #NTM #臺博館 #鐵道部園區 #現代性工作坊 #現代不現代
10157131502551193 2020-09-01 15:07 153 0 【臺博館2020暑期實習計畫成果發表會】 臺博館每年暑期都會提供大專生、研究生入館實習博物館業務,今年於7/7-8/31為期2個月,於8/31上午辦理「實習成果發表會」,從實習計畫中,實習生回顧2個月來收穫滿滿的成果,除了走跳於博物館四個館區外,同時接觸了文物保存、教育推廣、展覽規劃、藏品研究等業務。 臺博館為感謝今年實習生對館務的協助,以及從中自我學習和成長的態度,圖為本館館長洪世佑特此頒發實習結業證書,以茲證明。 臺博館每年暑期實習計畫期程:
🔹3月底於本館官網公告實習需求
🔹4/1-4/30於本館官網報名
🔹5月進行資料審核及面試
🔹7/1-8/31暑期入館實習
*如有興趣之大專生、研究生,敬請關注臺博館官方網站哦
10157131386641193 2020-09-01 11:49 477 5 #北投石 北投石是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國寶級礦物,因含鉛及及鋇元素而比重大很大,且具有微量的放射性。此為岡本要八郎1907年在北投溪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北投石的礦物結晶,因「火山」、「溫泉」、「鉛」等因素,嘗試在實驗室暗房將礦物結晶與底片併置,得到不尋常的曝光現象,認為是礦物放射性元素造成底片曝光。經東京大學神保小虎教授進一步檢測,證實含有21%氧化鉛,具放射能性質,後來經國際礦物會認定為新種礦物,並命名為北投石。北投石全球仍罕見,僅在北投溪與日本秋田縣玉川溫泉發現。 #NTM #臺博館 #發現臺彎常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