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2-02

文章 留言
512889213511962
時間:2022-02-16 12:01
上週,我發了先前質詢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性別歧視問題的文章之後,當中的「外公外婆」,引起了非常大的討論。
 
有人說,我們太無聊、不做正事;
有人說,我們太過分了竟然把外公外婆變不見了;
有人說,要叫外公外婆才好分辨爸爸的父母還是媽媽的父母;
還有人說,難道外婆的澎湖灣也要改名嗎?
 
但最莫名的是,當中甚至不乏一些惡意攻擊言論,讓我和夥伴們看了都相當傻眼。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強調,「外公外婆沒有不見」!… 更多
 
這次的調整,是教育部在網路辭典中,將原本的釋義「加註」,外公外婆加註「今亦稱祖父母」,祖父母也加註解釋不只是「父親的父母親」,同時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並沒有將「外公外婆」從字典中「消失」。
 
也就是說,大家習慣的稱謂並不會改變,這次的調整加註不代表未來就不能使用這些詞彙,更不是未來都不能叫外公外婆了。
 
其實,辭典本就不只有保存語言的意義,如何去解釋詞彙,也往往象徵著當時社會所反射的價值觀。尤其教育部這次修訂的​​《國語辭典簡編本》,主要是提供給中小學的教學現場使用,更肩負了傳遞理念給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透過辭典的編修,讓性平意識也能與時俱進的納入解釋,絕對是有必要的。
 
為何外公外婆會和性別平等有關,甚至涉及歧視?
這裡我直接分享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的解釋:
 
「內外之分」是傳統家庭中形成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根本原因,至今,我們還是可以從許多現象中觀察到內外之分,例如:
 
► 現代人對於兒子、女兒結婚,仍然有兒子是把媳婦「娶進來」,女兒則是「嫁出去」的嫁娶觀念,因此鞏固了內和外的界線。
 
►… 更多
圖片
@{Hsiang Ling Chang} 所以內外不是歧視,完全看選擇是父姓或母姓。
文明就是從簡單粗放半進展到精細繁複,看文明史就知道了。
@{Hsiang Ling Chang}

Angel Hong

Bill Geng

蘇之苓

Yan-Hay Lu

「內」、「外」是因父姓、母姓而來,要不要改姓母姓?這樣就不「歧視」了?
@{Hsiang Ling Chang}
西方不分是因為文化的進展是由簡單入繁複。
@{Hsiang Ling Chang}
侄甥、堂表、舅姑也是需要加註?傳統中文對親屬關係分的很細,但未必是「歧視」。西方人一律不分,性別歧視也沒少過。
來看看你弄的。
妙文共賞

外祖父母改稱祖父母。於是學生作文出現如下鬼打架的句子:

昨天晚上,祖父跟祖母跟祖父祖母四人一起吃飯喝酒,祖父講話太大聲,祖母要祖父小聲一點,祖父很不高興,臉臭了一晚,祖父說:沒關係,大家愉快就好。
祖父一直跟祖父乾杯,祖父喝不下了,一直說要回家,就說:「老伴,走吧!」,於是祖母就扶著祖父一起回去了。
祖母繼續唸祖父:「都是你,喝那麼多幹嘛?」
一個鐘頭後,祖母打電話到祖父母家,是祖母接的,祖母謝謝祖母的招待,祖母回說「不要太見外。」
祖母說改天要回請祖父母,祖母說謝謝。

請問:
1⃣️講話大聲的祖父是誰?
2⃣️祖母打電話感謝祖母。誰打電話?誰接電話?
3⃣️祖母要回請祖父母。到底是誰請誰?
又一個有趣的笑話。

這要感謝我們偉大的立委及政府

驚悚笑話極短篇 —— 《祖父2號》

我的手機突然響起來,接起來一聽,對方聲音急切慌亂:

「喂,你是王XX嗎?我這裡是XX醫院急診室,你的祖父騎機車出車禍,剛進來還能說出他孫子的電話,所以我立刻打給你。他現在已經陷入昏迷。」

我怕是詐騙電話,沈著地問:「受傷的是我祖父還是外公?」

「他就是你祖父,其他我不便多說。」

接著這位女士憤怒地說:「政府今年的新規定,據說是為了消弭性別歧視,外公外婆名字廢除,一律統稱祖父祖母。所以我不方便告訴你他究竟是哪一位。」

這下我懵了,都是鰥夫的祖父及外公,兩人平時都騎機車出門,究竟是哪個人騎機車受傷? 我該通知母親,還是父親?

看樣子,我還是親自到醫院跑一趟,才能確定是姥爺還是爺爺。於是我趕緊跟公司請假,驅車趕往醫院。

到了醫院,櫃檯問我,病人與我的關係。我說是祖父。

櫃檯問:「你貴姓」,我回說「姓王」。櫃檯在電腦螢幕上查了一下,急診室沒有姓王的,所以不是你祖父。

我說,應該是另一個祖父,姑且稱為「祖父2號」吧,他姓楊。櫃檯查了一下說;「有,果然有個姓楊的老先生,應該是你的「祖父2號」。」

櫃檯怕犯規,刻意不說出那兩個已經被政府列為「性別歧視」的忌諱字眼。

看到躺在病床上,因為找不到家人延遲就醫2小時,已經陷入重度昏迷的「祖父2號」,我心如刀割。旁邊醫生要我趕緊通知病人直系親屬來簽字,同意對「祖父2號」動手術。

這下麻煩了!母親正在日本旅行,她是外公,呃錯了,是「祖父2號」家中獨女。那麼我該找誰來簽字呢?

我趕緊打電話給正在上海的父親,告訴他「祖父」病危。一向孝順的父親立刻痛哭失聲、呼天搶地。

我看苗頭不對,趕緊告訴父親:「是媽媽那邊的祖父啦!」 父親哭聲立刻秒停,沈著地告訴我,首要任務是設法找到母親,要她立刻從日本回國簽字。

等到第二天,母親趕上第一早班飛機回到台灣,直奔醫院,可憐的「祖父2號」已經進了太平間。
@{Bill Geng}

蘇之苓

Yan-Hay Lu

「內」、「外」是因父姓、母姓而來,要不要改姓母姓?這樣就不「歧視」了?
不要再給我罐頭回覆了,吃了會吐。
@{蘇之苓}

Hsiang Ling Chang
侄甥、堂表、舅姑也是需要加註?傳統中文對親屬關係分的很細,但未必是「歧視」。西方人一律不分,性別歧視也沒少過。
如果改姓母姓,母親的親戚就是「內」啦。
@{蘇之苓}

Yan-Hay Lu

「內」、「外」是因父姓、母姓而來,要不要改姓母姓?這樣就不「歧視」了?
@{Angel Hong}

Bill Geng

蘇之苓

Yan-Hay Lu

「內」、「外」是因父姓、母姓而來,要不要改姓母姓?這樣就不「歧視」了?
@{Yan-Hay Lu}

「內」、「外」是因父姓、母姓而來,要不要改姓母姓?這樣就不「歧視」了?
@{王婉諭|wanyu.claire} 什麼態度啊!究竟有沒有看貼文內容?
@{王婉諭|wanyu.claire} 不要給我這種罐頭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