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2-02

文章 留言
497671655043464
時間:2022-02-21 17:02
#有一種經濟成長叫看得到卻吃不到
#疫情下同一個台灣薪資呈現兩樣情
#政府扮演所得重分配的角色已失靈 「聯發科2月分紅開獎 傳再加碼調薪逾10%」
「台積電員工分紅逾712億創新高 平均每人領125萬」
「羨慕!長榮年終40個月 萬海18個月 陽明13個月」… 更多 面對這些新聞標題,多數民眾心理第一個最真實的想法就是:這些離我好遙遠。雖然對於台灣產業發展多數人感到與有榮焉,但這也加深了長期所得分配不均帶來的相對剝奪感,一樣在台灣、一樣辛苦加班,甚至一樣大學畢業,但領到的薪資卻截然不同。 疫情讓薪資兩極分化的更明顯,半導體產業因為產業鏈重組及資通訊設備大量使用使得出口逆勢上漲,另外航運業因為塞港效應需求大增使得獲利創下新高。但內需型產業及服務業受疫情衝擊仍未恢復,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去年旅行、休閒、批發相關服務業是總薪資下滑幅度最大的三個產業,下滑幅度分別為7.58%、4.93%、2.28%。 經濟成長6.28%的背後是,疫情後產業呈現K型復甦,經濟好的產業愈來愈好,差的愈來愈差,世界被分為贏家與輸家兩個世界,只有特定產業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但政府卻只把重點放在資通訊產業耀眼的成績上,而忽略了在疫情底下受影響的「慘業」,這些產業至今仍嗷嗷待哺尚未復甦? 面對後疫情時代,政府更應該扮演協助相對弱勢的產業轉型和所得重分配的角色,但現在蔡政府還忙著為經濟成長沾沾自喜,忘了還有1萬4千個人民正在放無薪假、43萬3千個人民還在失業,11萬5千個在「慘業」工作的員工不僅沒有加薪,甚至可能降薪,這些數字背後影響的是一個個的家庭。 政府真的應該聆聽人民真實的感受,而人民現在真實的感受是:經濟成長果實就如同都市傳說,聽說過的人很多,見過的人卻很少。我建議政府應該慎重面對多數民眾的相對剝奪感,持續盤點內需型受創產業,並加強協助其轉型升級。
圖片
我覺得雙北是重災區,雙北如何解套,才是重點。
499432314867398
時間:2022-02-24 15:11
▍不怕基隆做得太好 只怕林右昌市長「說得」太好 蘇貞昌院長日前宣布基捷隆運第一階段拍板定案,將斥資425億設置13個站點,柯文哲市長被問媒體詢問時提到最終工程費用恐怕不僅如此,林右昌市長則高調反擊要柯市長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好像怕基隆做得太好」。… 更多 柯市長的質疑一點都不奇怪,台北捷運「文湖線」14公里、核定工程經費328億元,最後蓋完花了650億元;「台中捷運」16.7公里,核定經費287億元,完工花了593億元。回頭看基捷,在近年營建成本大增的情況下,全長16.05公里的「南港-八堵段」有可能不超過425億嗎? 至於「怕基隆做得太好」,我只能說林市長相當有自信,基捷喊了30年,經費從2017年蔡總統拉著林市長高喊的80億、2020年的250億,到2021年又變成425億,蔡政府不僅會發「五倍券」,基捷經費也能直接升級五倍。但經費一次比一次高,政策路線也一變再變,就是不見基捷真的動工。如今到了選舉年政府又出來拍胸脯、掛保證,結果還是一條「到不了基隆的基隆捷運」,這就是林市長所說的「做得太好」嗎? 去年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也曾嗆過「柯市長怕中央社宅蓋太好」,卻忘記台北市社會住宅已達到1.9萬戶,中央又開工了多少戶?林右昌市長似乎也犯了一樣的老毛病,基隆捷運開工沒半撇,口號倒是先喊得震天響。基隆人都期待有一條符合基隆地方需求的交通建設,但基隆捷運不會憑空冒出,我們還真的不怕基隆做得太好,就怕林市長跟蔡政府一張嘴「#說得太好」,到頭來會不會又令基隆市民失望?
圖片
基隆是雨都,潮濕的天氣佔全年的一大半,做捷運恐怕也得常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