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2022-03

文章 留言
3147349548838749
時間:2022-03-07 12:01
今天上午,我跟王婉諭 委員召開「展現防衛決心,嚇阻中國入侵:即刻啟動兵役改革」的記者會,具體提出三大改革方向:
 
🟡延長軍事訓練役期,恢復一年徵兵制
🟡強化軍事訓練內容,提升後備戰力
🟡納入女性義務參與,多元化後備戰力
 
請蔡英文總統、蘇貞昌 院長、邱國正部長、朝野各黨明確表態,告訴全體國人,防衛台灣的具體主張。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有防衛台灣的決心,但是我們根本還沒做好準備。
 … 更多
從最上位的防衛戰略,延伸出來的兵役制度、軍事訓練,再到納入民力的防衛動員、各項演習,台灣的國防體系,有太多令人膽戰心驚的問題。
 
不論軍民,從上到下,過去台灣並沒有認真面對,與我們生存攸關的防衛問題。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國防體系。
 
繼續這樣下去,我們能夠嚇阻中國侵略台灣的念頭嗎?如果台灣發生戰事,我們能夠抵禦中國的侵犯嗎?
 
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只要我們的答案,有一絲的懷疑,那就代表,我們還沒做好準備,那就代表,我們需要非常徹底、非常務實的,面對台灣防衛體系長期以來的沈痾痼疾。
 
今天召開記者會,我們不是批評誰,而是希望透過公開的表態與呼籲,邀請總統院長部長、朝野各黨、邀請台灣人民,一起回答台灣如何抵禦外敵的關鍵問題。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台灣現行的兵役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2018年起,臺灣從徵兵制,正式邁入以「募兵制」為主的「徵募並行」兵役制度。
 
為什麼會說以募兵制為主?兩個理由。… 更多
圖片
訓練內容及行政業務的改革當然是一定要做的,然而重返一年以上義務役為主力的兵役制度,看似充實了「帳面上」的常備戰力、向世界展現檯面上的「防衛決心」,卻是否仍有可能落入「治標不治本」困境當中?

首先,既然提到少子化,我們就得進一步去討論台灣遭遇到的其實是高速人口老化的問題:不只兵源不足,民間人力資本也不足,除非有更完整的長照資源配套、國際勞動力的補充,否則延長徵兵役期可能將更大幅度惡化這個趨勢(雖然目前尚無太多相關數據,但這是一個整體視野下的假設,未來也可做研究進行驗證)

另一方面,這種兵役制度的邏輯還是無法有效解決服役者最終全體素質「不上不下」的問題:一年役期者的專精訓練時間不足,最終又草草復員,則服役時徒增精密武器耗損,而退役後執行的教召或許除了基本兵科戰鬥能力外,其實也很難讓人恢復高階裝備的操作熟練度或跟上新武器技術變化。而徵/募比例再次趨近的結果,又有無可能造成預期心理變化,從而降低志願留營誘因,反而更惡化軍隊整體素質的非預期結果?

台灣也許根本不需要採取這種「大陸軍」觀點的制度設計,當務之急反而是要讓國防不再變成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研擬更加多元、具巧思的軍事制度設計,才能同時維持整體社會環境的彈性跟動能。很多制度都是可行的(而且有一些計劃,國防部其實也正在規劃、施行當中)──全民國防教育的全面深化(戰傷醫療、防災逃生基本知能、定期槍枝訓練...等);更積極推動大學軍官團、常態編組的民防部隊及後備役(且不僅限於志願役退伍者);繼續維持四個月役期(假如訓練夠紮實,基礎分科、步兵戰力已足夠,又或者可視情況彈性增加一、兩個月),但更加嚴格去執行每年定期的教召復習(可參考瑞士每年一個月,也可視台灣當前狀況增長時間)。

既然募兵的兵源不足,民眾缺乏國防意識,那我們就在資源分配上真的狠下心來做出取捨,提高國防預算及志願役基層士兵待遇,並藉由強力推廣基礎軍事知能、提升風氣來降低軍民邊界、增進募兵誘因(創造更正面的接觸經驗及更多理念型動機服役者),好好地把現有制度做到最好,讓它發揮出最理想的效果,這才是負責任的展現「防衛決心」。

如果台灣社會總是追求短期量化成效和重回舊制度舒適圈,不願給予募兵制這個重大政策多一些修正、精進的時間跟空間,如此搖擺不定的結果,只怕最後不一定會成為戰志高昂的烏克蘭(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改採全募兵制,現在戰鬥主力為職業軍人),反倒成為陣容參差不齊、戰力打折扣的俄羅斯(徵、募並行,卻無法達到有效的資源分配、訓練整合)。